• 我的订阅
  • 人文

东汉王符《潜夫论》提出哪些治国之策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2-04 06:32: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学习时报

尹传政 褚海龙

东汉王符《潜夫论》提出哪些治国之策

《潜夫论》是东汉政论家王符的作品,共十卷三十六篇文章。该书以政论内容为主,广泛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教育、历史、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其中详实的资料,对于后世了解东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王符本人一生专注于该书的创作,但此书在当时不显于世,直到《隋书·经籍志》才列入了目录。

(一)

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东汉政论家、哲学家,从小聪颖好学,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但由于“耿介不同于俗”,不屑于求人荐引,以致终身未仕。他生活在东汉中后期,也由此决定了《潜夫论》写作的特殊历史背景。这一时期东汉社会土地兼并严重,门阀势力不断膨胀,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尖锐,整个国力也逐渐衰弱,而且边患危机不断发生。王符由于出身低微得不到举荐,无法实现治理国家的梦想,但由此成就了他立志发奋著书,也成就了该书。因“不欲章显其名”,称其为《潜夫论》。

《潜夫论》流传的版本共分为十卷,正文三十五篇,加上《叙录》一篇,共三十六篇,约二十余万字。具体篇幅布局包括:卷一为《赞学》《务本》《遏利》《论荣》《贤难》;卷二为《明闇》《考绩》《思贤》《本政》《潜叹》;卷三为《忠贵》《浮侈》《慎微》《实贡》;卷四为《班禄》《述赦》《三式》《爱日》;卷五为《断讼》《衰制》《劝将》《救边》《边议》《实边》;卷六为《卜列》《巫列》《相列》;卷七为《梦列》《释难》;卷八为《交际》《明忠》《本训》《德化》《五德志》;卷九为《志氏姓》;卷十则为附录。该书不同章节大都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也有涉及哲学问题。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主张:重学、务本;重德、尚贤;重法、明刑;重民、救边。同时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批判:弊乱之政、浇薄之俗、贪枉之吏。

(二)

王符在书中处处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因此几乎所有篇章都有很强的现实指向,其根本目的就是提出具体的国家治理策略,解决当时东汉社会的种种问题。

首先,该书提出了治理者必须具有德才兼备的能力。治理国家不仅仅要有高尚的德行与情操,还应当具备治国之能力。唯有德才兼备,方能治理好国家。《本政》指出:“国家存亡之本、治乱之机,在于明选而已矣”,强调有才能之士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但当时东汉社会“以阀阅取士”,这种孝廉举荐的方式,忽视了人自身的能力大小,而“以族举德,以位命贤”,结果是“名实不相符,求贡不相称”。王符认为治国安邦之道就是使用贤才,“尊贤任能,信忠纳谏,所以为安也”,也就是说尊重贤人任用能人,信用忠臣接纳诤谏,这是安邦定国之道。因此,他提出,“凡南面之大务,莫急于知贤”。指出君主统治国家最紧要的事中,没有比了解贤才更迫切的了。

他还进一步提出,考核功绩是了解贤才的有效途径。《考绩》篇中极力强调君主要“知贤”“用贤”,并提出一套“兼听”“考功”的任用考核人才办法,反映了当时社会有志之士想参与国家政治的强烈要求。在他看来,“大人不考功,则子孙惰而家破穷;官长不考功,则吏怠傲而奸宄兴;帝王不考功,则直贤抑而诈伪胜”,认为长辈不考核功绩,那么子孙就会懒惰懈怠而使家庭破败;上级官员不考核功绩,下属官吏就会怠慢骄傲而生出奸佞乱臣;君主不考核臣下的功绩,就会抑制真正的贤才而助长欺诈虚伪之人。

(三)

《潜夫论》沿用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国以民为基”,因此“天以民为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所以《述赦》认为,“为国者必先知民之所苦,祸之所起”。显然,《潜夫论》的民本思想与以往有所区别,王符认为,富民乃是富国的基础,只有百姓都富足起来,国家才能富强。“民富乃可教,学正乃得义”。

《潜夫论》主要是传承了孔、孟的儒家思想,其中一个表现就是主张农业为本。在《务本》篇中,他讲了“重本抑末”:“凡为治之大体,莫善于抑末而务本,莫不善于离本而饰末”。这句话道出了本末在国家治理之间的要务,指出凡是治国的大政方针,没有比抑制枝节而致力于根本更好的了,没有比抛开根本而致力于枝节更糟的了。在他看来,务本能够富民,而富民是国家治理者的目标,“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治理国家的人要以富裕百姓为根本大事。

《潜夫论》中的本末主张对传统儒家的本末论进行了发展。传统儒学中的本末主要指农业和商业,但王符根据东汉社会变化,在进行本末阐述时已经做了较大区分,更讲究治国的策略。他这样阐述道:“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贫则厄而忘善,富则乐而可教。”这段话的意思是,想要让百姓富足起来,必须把农业蚕桑作为国家的本业,把工商业作为末业;各类工匠,要以致力于生产实用器物为本业,以生产精巧装饰品为末业;商人,要以流通货物为本业,以贩卖珍奇异物为末业。这三个方面,只要抓住本业而舍弃末业,百姓就能富足,抛开本业而专心于末业,百姓就会贫困,贫穷了就会处境困难进而忘记良善,富足了就会快乐进而愿意接受教导。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王符从三个维度阐述了“本”与“末”的关系,而不再是简单地归为农业与商业区别。第一个层面,他从总体上把农视为本,游为末;第二个层面,把“工”也一分为二,致用为本,巧饰为末;第三个层面,把“商”也一分为二,通货为本,鬻奇为末。显然,这种主张是要求国家治理者采取更加灵活的社会经济发展策略,“为政者,明督工商,勿使淫伪;困辱游业,勿使擅利;宽假本农”。表述了治理国家的人,要严明督查手工业、商业,不要使他们弄虚作假;抑制副业末事,不要使他们轻易获利;要为农业提供便利条件,那么百姓就会富足,国家就会太平。

(四)

《潜夫论》对东汉时期社会上盛行的迷信思想展开了批判。当时由于社会风气的原因,东汉社会上出现了相信鬼神迷信的思想,甚至在患病后不去医治,信赖巫婆而不去医治。该书在《巫列》《卜列》等章节中专门强调了天人关系和鬼神的问题。王符在书中提出:“凡人吉凶,以行为主,以命为决。行者,己之质也;命者,天之制也。”人的吉凶祸福,是由自己的行为作为主宰,由自己的命运作为决断,从而表现出天命与人为的二元论倾向。王符在书中还提出“智者守其正道,而不近于淫鬼”,聪敏的人坚守正道,而不去近于鬼神。《潜夫论》的《浮侈》章中直接指出了东汉迷信思想盛行的根源在于统治者,其目的就是为“欺诬细民,荧惑百姓”,以维持其政权。

在反对迷信的同时,《潜夫论》用较多篇幅谈了学习对增进修养、智慧的作用,对个人与国家的重要性。他认为,“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指出天地所贵重的是人,圣人所崇尚的是义,品德道义成就的是智慧,聪明睿智所要追求的是学问。学问成就了品德道义以及具有道义的圣人。这种个人学问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后天不断学习才能实现。王符认为,“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这句话表明,即使再有才华的人,也需要后天努力学习才能获得成就。王符在论著中进一步指出需要学习的具体内容,他说:“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显然,王符指出了作为有识之士学习古代圣贤著作的必要性。而且这种学习还需要做到持之以恒,“学进于振而废于穷”,学问因发奋努力而有所长进,因懈怠松弛而荒废。在王符看来,“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人如果想要显耀功勋业绩、传扬光辉事业,再没有比学习更好的途径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04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解除全国老百姓的痛苦,使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治理者要以诚信来安抚百姓,以得到百姓的爱戴。
2023-10-13 00:14:00
赵普:宋朝的隐形巨头,他的政治智慧如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革,简化行政流程,减少官僚主义的干扰。他常常说:“治国如烹小鲜,火候掌握得当,才能鲜香四溢。”在他的努力下,宋朝的政治体制逐渐完善,国家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处理政敌在政治斗争中
2024-11-27 09:27:00
中国历史上的各家文化学派,少有皇帝崇拜的言论和思想
...孔子应怎么样去执政,孔子则告诉他说,政治,就是以正治国,就是君主身体力行地施行仁政。国家的君臣关系,就如同各归其位和各尽其职的父子关系。孔子的学生子夏在回答同学樊迟提问治国方
2023-02-16 20:42:00
元顺帝是个怎样的人物
...的威风了。抛开元顺帝生不逢时的客观因素不谈,仅从他治国安邦的能力来看,他的确是庸碌无能的。元顺帝当政时期,黄河水患频发,黄河周边地区受灾严重,这一代又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所以
2024-05-07 21:00:00
...(1886)增修。 我常常想,尹珍应该是个把读书上升到了治国平天下高度的读书人吧。他不可能像有的读书人那样,把身板读得比竹简还要薄,把皮肤读得比纸张还要白。他要走那么远的路
2024-10-25 05:52:00
儒学大师董仲舒,为何能终结“百家争鸣”现象?
...时代的彻底终结。因为在此之前,其他皇帝采用一种学说治国时,往往不会打压其他学说,甚至使其灭亡。因此在文化上一直保持着百家争鸣的状态。当他公开地、强硬地插手,百家争鸣被终结的结
2024-02-19 13:27:00
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与知识传承
...“三纲八目”之说,即尊天、尊祖、尊君;养身、安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方面的教育内容。这种教育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二、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逐
2023-05-14 21:31:00
康熙大帝:传奇帝王的治国智慧与文化辉煌
引言:穿越历史的光辉,探索康熙的治国之道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康熙大帝以其卓越的治国才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一位传奇的帝王。他的统治不仅改变了清朝的命运,更为后世提供了无尽的智慧
2024-12-08 09:27:00
长孙无忌“礼法治国”思想的历史传承与创新
...年间为建设唐朝所做的贡献,尤其是探究长孙无忌“礼法治国”思想的历史传承与创新!长孙无忌为何会推崇“礼法治国”1,遵循古制长孙无忌一生当中参与的国家大事非常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一
2024-06-22 21:4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