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黄河铁牛经历1300年为何依旧完好无损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14 14:14: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一般来说,文物出土后都会经过精心的保护,或被放进博物馆,或被收藏。可永济市出土的唐代开元“黄河铁人”,自出土后,就被露天放置在岸边,并没有采取什么保护措施。

黄河铁牛经历1300年为何依旧完好无损

1989年在距离永济市15公里的山西古渡口——蒲津渡发掘出土了四尊铁牛。这四尊铁牛每尊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各重约30吨左右,加上底盘和铁柱,每尊铁牛可重达70吨。同时这四尊铁牛,形态各异,牵着他们的铁人也造型各不相同。“黄河铁牛”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重量最重、历史最早、工艺水平最高、造型最优美的铸铁铁牛文物,在国内外都极为罕见。

这四只铁牛是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下旨铸造的。本来有八只,放在黄河两岸,架起了今山西到陕西的浮桥。元朝时,浮桥毁于战火,只剩下岸两边的铁牛。后来由于三门峡水库蓄洪而使河床淤积,河水西移,八只铁牛就被埋入历史的长河中。

黄河铁牛经历1300年为何依旧完好无损

1989年,“黄河铁牛”终于发掘了出来,保护工作却成了一项大难题。铁质文物的保护至今依然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再加上实际施工中遇到的困难远远超出事先预计。所以用什么样的办法保护这些“铁牛”,让专家也犯了难。

几经争论,有关部门选择了山西省文物局的保护方案:就地提升,即:把铁牛、铁人、铁柱等从原地提升12.2米,在地表以上恢复原貌,露天陈列;其它遗迹如唐代、明代建造的部分石堤、台阶以及在铁人周围用石块铺设的地面也将在地面上复原,而原址将被回填埋没。所以就形成今天看到的局面。

黄河铁牛经历1300年为何依旧完好无损

虽然,距今1300年的“黄河铁牛”就这样摆在岸边,没有给予特殊的保护,但却给了我们这些游客近距离接触文物的机会。仿佛这些铁牛,还想当年一样,伫立在黄河岸边,保卫着一方百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14 15: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唐朝70吨“黄河铁牛”捞出,为何露天放置不保护
《黄河铁牛》曾言:“乌蹄拉直蒲津渡,黄水托高秦晋贤。”自古以来,黄河便为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流淌间,中华民族得以稳定发展,滚滚黄河中,亦有无数秘密存在。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相比,中
2024-02-26 17:14:00
黄河铁牛捞出来,却露天放置不管33年?专家:这也是一种保护!
...残缺破损,而今我国历史最久、重量最重的珍贵文物黄河铁牛,还在长年累月的经受雨雪风霜的侵蚀。如此珍贵的文物,发掘出来却又不给予应有的保护,任其自生自灭,相关工作部门到底在干什么
2024-03-29 16:40:00
70吨重的黄河铁牛被捞出后,为何露天摆放不保护?专家:真不敢动
黄河铁牛是唐朝时期为了稳固蒲津渡浮桥而铸造的四只巨大的铁牛,每只重达70吨,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重的铁质文物。它们曾经沉睡在黄河底下几百年,直到1989年才被考古人员发现并打捞上岸
2024-09-21 10:39:00
70吨重的黄河铁牛被捞出后,为何露天摆放不保护?专家:我们不敢
...应有的妥善保管。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件文物就是黄河铁牛,属于唐朝时期,其重量竟高达七十吨。按理说,像这样的珍贵文物应该受到极致的珍惜和呵护,可是专家们却表示无法妥善保护,任其
2025-05-15 21:08: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铁牛入水护佑五百年安澜
...了它一生的使命。这就是山西省永济市黄河岸边的“黄河铁牛”。据《唐书志》记载,开元时期,“于蒲津关两河岸开东西门,各造铁牛四,及前后铁柱三十六,铁山亦四,夹岸维舟,河梁用成。”
2025-04-11 09:14:00
黄河30吨重铁牛,历时千年却光亮如鲜,原理很简单
...人在河里面放置一些真喝的神兽。而在黄河中发现的四只铁牛就是这种形式,但是让人惊讶的是,这四个铁牛,每个重大三十吨。每一个铁牛都是采用生铁制造的,不仅经过千年时间后了,没有出现
2025-04-28 22:28:00
江山如画 | 山西永济端稳“致富碗”:民众在黄河边吃上“文旅饭”“生态饭”
...吃上“文旅饭”“生态饭”作者 杨佩佩登鹳雀楼、观大铁牛、逛普救寺、赏五老峰、游伍姓湖……位于黄河岸边的山西永济旅游资源丰富,文化遗址、名楼古刹、山川名胜达140余处,是晋南黄
2023-11-28 15:24:00
精品大展来袭 来山东省科技馆沉浸式感受黄河地理生态和海洋生命奇境
...浮桥,也能看到被人们视为“镇河神兽”作为大桥根基的铁牛。 这里把黄河的地理奇观、科学智慧和人文故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大家亲眼见证黄河从诞生到滋养文明,再到生态治理的整个生
2025-09-03 15:50:00
黄河泥沙之下会有什么宝物呢
...取一些措施,历史上唐朝时期就曾经是制作了四只九万斤铁牛相坠、明朝出现的“镇河铁犀”等等,当然隐藏在地下的还肯定不止是这些。而相传“大禹九鼎”也是在这其中,在大禹治水的时候,将
2024-05-23 10:3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