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1855年黄河北徙:深远改变了山东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22 05:45: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齐鲁晚报

1855年黄河北徙:深远改变了山东

1907年6月7日,长清与齐河交界的黄河边。

1855年黄河北徙:深远改变了山东

滨州蒲湖即原蒲台县城所在。 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淤”“决”“徙”。在黄河变迁史上,1855年黄河北徙无疑是一次重大事件。这次黄河改道山东、夺大清河入海,无论是给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层面,还是给山东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都带来了迄今为止最剧烈、最深远的变化,并影响至今。

□冬华

夺大清河入海

历史上,黄河的决口、泛滥和改道,对下游平原地区的地理面貌和经济社会生活影响巨大。

黄河下游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长期的泥沙淤积,使黄河河道高于两岸地面,加之河道不畅,决溢现象经常发生。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突然改道,之后河水北徙,分几股大溜斜穿过山东腹地。当时清政府忙于对付太平天国运动,无力堵塞豁口,于是造成黄河北徙,夺大清河入海的局面。

铜瓦厢决口改道,结束了长达七百多年的黄河南流夺淮入海的局面,开始了现行河道的发育过程。决口后的二十余年里,黄河在铜瓦厢和张秋之间南北迁徙摆动,后来清廷从光绪元年(1875年)开始筑堤,至光绪十年(1884年)两岸大堤建成,大体形成了现在的黄河河道。此后由于频繁决口,堵口、修堤时有变迁,河床不断抬高,黄河逐渐演变成“地上河”。

1855年黄河北徙,对大清河是一场灭顶之灾。此前,大清河海河连通,是山东的一条交通和经济命脉。利津铁门关码头是海河交汇点,大清河上游来的农副产品在利津换船驶往沿海各口岸,入口货物也在利津换载溯河而上,运往山东腹地。受黄河泥沙影响,1880年后,利津河口淤积,船舶入海已相当困难,利津码头就此衰落。

1891年,小清河经疏浚,成为连接省城济南至沿海口岸的通道,而寿光羊角沟成为山东海河转运新的中转港。此后,山东内陆与海洋的沟通,主要由烟台出海,经蓬莱天桥口、黄县龙口、掖县虎头崖抵达羊角沟,在此换载小船取道小清河上驶,经过岔河石村,直抵济南东关外的黄台桥。从此,小清河“船艇往来如织,昼夜不息,商甚赖焉,且济属盐务与南运盐务皆由此搬运,视昔尤便,则有裨于盐政者更巨”。

1855年黄河北徙不仅影响水运,而且改变了省城济南与鲁西地区之间的陆路驿递交通。

受益者是肥城县城西北七十里潘庄附近的义和桥。该桥“下临深涧,北接通衢”“自黄水东趋,北路不通,西南诸府县驿递皆由此桥焉”。受害者齐东县由于遭黄河洪水冲击,县城被迫迁至位于县境东南部的九扈镇,陆上驿递交通随之调整。对此,山东巡抚李秉衡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九月二十二日的奏折中称:“惟(齐东)县城已迁徙,驿站必须改道。缘齐东、青城、蒲台、利津等县一切公文、饷鞘、人贩、差使,向由济阳县往来递送,济阳距齐东旧城七十里,今距九扈镇新城一百二十里,且中隔大、小清河两道,若仍由济阳转递,道路绵长,贻误堪虞。不若改由章丘县递送较为便捷。”

陆上驿递交通线路的选择,一般以轻便直达、省时省力为基本原则。对于鲁西南、鲁西北各府县来说,若到省城济南,其距离最短的线路都需要跨越大清河。黄河北徙后,河道成为东达济南的巨大屏障,鲁西南各府县不得不绕道肥城义和桥而至济南。

大清桥成障碍

驿站可以随时调整,横架于河道之上的桥梁就没那么幸运了。

1881年,英国人伊莎贝拉·韦廉臣随丈夫从烟台出发,开始了前往北京的长途旅行。当她路过黄河时,就看到黄河水冲毁桥梁的景象:“在不远处,有一座桥梁就已被河水完全彻底地冲毁了,只能看到些许的残存,也就是在河流的中心,还能看到几根桥墩。从这些残存的桥墩可以看出,曾经架设在这里的这座桥梁,还是相当结实和坚固的。河水在桥面以下流过的时候,不会对大桥产生冲击,但是随着河床的不断抬升,黄河水面越来越高,直至河水漫过了桥面,汇聚的水流形成了巨大的能量,大桥自然就被冲毁了。”

其实,在黄河北徙之前,大清河的泛滥或淤积,就曾给跨越其上的桥梁及沿岸津渡经常带来破坏。在蒲台,“大清河旧有广济桥、通济桥、朝宗桥、大义桥,今俱废”。随着河道淤积,商船难以抵达蒲台境,导致商业物流凋零,“蒲人生计惟恃耕织,富室无田连阡陌者,多不及十余顷,次则顷余或数十亩及数亩而已”。

大清桥位于齐河县城南,是齐河、长清二县分界,西半边属齐河,东半边属长清,有着“九省通衢”之称,曾是大清河上的咽喉。自黄河铜瓦厢决口后,大清桥连续遭受惨重破坏。到了光绪十三年(1887年),郑州决口,因黄河水势很大,大清桥中“三大空遂相冲陷,继仅存桥墙,来往船只避之不及,恒遭不测。水盛涨时,则与惊涛骇浪中竖望桿以示警。桥西首石尽冲,活水浅则船不能行,水大船行其上,误触乱石,为害尤烈。”昔日声名显赫、通达四方的大清桥,居然成了水运交通的障碍,令人唏嘘不已。

左右市镇兴衰

黄河北徙影响的不仅仅是大清河沿线,由于此后黄河时常北决或南浸,相距不远的小清河、徒骇河等河流的水运与商贸盛衰,亦受到严重影响。

此前,徒骇河的径流总量很小,且季节变化很大,不利于通航。黄河北徙之初,由于没有堤坝束缚,下游地区处于漫流散乱的状态。作为经常受黄河水巨流入侵的河道之一,窄浅的徒骇河难以容纳如此洪大的溢流,形成泽国之患。不过,经过一段时期的黄河水冲刷之后,徒骇河河道变得深宽,水运交通逐渐发达,一度呈现“帆船如梭,商贾云集”的繁盛景象。

徒骇河这样的“幸运儿”只是少数,而且好景不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黄河在利津薄家庄决口,“洪水横流,遂将徒骇河下游自孔家庄至海口一段,被水淤澱”。经此变故,“洚河之繁荣顿入萧条之状态”。后来,武定府太守桂芬虽然“复在徒骇河下口,邵家庄东向北,挑一新河,衔接巴沟子入海”,但“时涸时流,旋即淤塞”,盛景始终没能再恢复。

商贸经济的发展,直接左右着沿岸市镇的兴衰。位于济南府西黄河沿岸的泺口镇,曾是一处繁华之地。刘鹗小说《老残游记》称:“当初黄河未并大清河的时候,凡城里的七十二泉泉水,皆从此地入河,本是个极繁盛的所在。自从黄河并了,虽仍有货船来往,究竟不过十分之一二,差得远了。”刘鹗曾在河南和山东投效河工,治理黄河,故而其对泺口的记述较为真实。

后世为治黄而修筑堤埝,也给沿岸市镇带来不小影响。在明代,蒲台“于济属三十中号小邑,然济水环之,秦堤拱之,地渐迤东北而近海矣。户有盐利,人习渔农”。李化龙在蒲台旧志中记述:“其地近海,其土产盐,其民织啬而力农,其士劲特而勇于义,有泱泱大风之遗焉。”

光绪十年(1884年)修筑黄河大堤以后,蒲台“水患频仍,堤内会集停止殆尽,三岔镇集移于堤外”。随着生活越发困苦,蒲境民人“被服不尚华丽,虽饶裕不过布素,有炫耀者,众共揶揄之”。

在齐东,由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被黄河水灌入,县治不得不搬迁至县境东南部地势较高的九扈镇。境内的长福镇,“因城迁移,附近商民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接堤筑台以立,市厘商贾群萃,贸易隆盛,遂成邑之巨镇”。

经济重心东移

黄河北徙,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是复杂的。对于居住在黄河滩区的人来说,洪水给他们造就了肥沃的田地,使他们获得丰收,因此他们期盼洪水;洪水又常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不得不与洪水周旋。在东明,“至滨临黄河内滩人家多架木为屋,四围墙壁每以秫杆为之,一遇水涨即拔宅他徙,家无定居;沿堤一带直以堤为街衢,其住屋多搭盖蓬茅芦席等类,皆柴门篳窦云”。可见,当时东明黄河滩区的百姓为了方便耕作,虽说面对黄河泛滥“家无定居”,但仍愿意选择距离黄河较近,且地势较高的河堤一带安家。

黄河北徙对漕运的影响尤为明显,并彻底改变了山东的经济格局。

大运河在元明清时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古代南北物资交流、南粮北运的重要通道。清代每年北上南下的槽船约六七千艘,最多时一万余艘,平均每年运输漕粮四百万石左右,以供京师驻军和皇室百官食用。

临清、济宁等城市因运河和漕运而兴,所以任何对运河或漕运的冲击,都会对它们产生不利影响。黄河北徙直接造成山东运河阻滞,粮道梗塞,运河漕运日益走向衰落。清代咸丰之后,由于“运道浅阻,日甚一日,至(道光)二十七年,河运遂停”。此后,这段运河河身日渐浅涸,仅东昌、临清之间有小舟来往,商业大受影响。同样,济宁也由于“八省大漕已不行,视前人所谓市杂荆吴客者,已觉其寥落”。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颁布“停漕令”。至此,从隋代开始的利用运河大规模南北转运漕粮,历经将近1300年后,退出历史舞台。

与此同时,官方的海运活动和频繁的民间海上贸易,促使山东沿海地区一批口岸城市相继兴起;胶济铁路的开通,更拓展了山东沿海口岸城市的市场腹地,导致山东社会经济重心逐渐东移,即从运河两岸转向山东沿海地区的城市。这些对外开放的城市不仅建立了与海外市场的直接联系,而且作为联结内地与海外市场的枢纽,扩大了与国内通商口岸之间的贸易往来。

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烟台开埠设立东海关,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口岸,为山东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工业的兴起,最终确立了山东沿海口岸城市作为区域社会经济重心的地位。

(作者为文史研究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2 09:45:5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民国时期的馆陶厘局
...,加以兵燹甫经,元气未复,现在经费亦宜宽筹,泺口为大清河盐货之所经,张秋镇、姜家沟等处为汴晋杂货之所经,馆陶为卫河盐货之所经,收厘均稍有成数,拟请照旧抽收,暂资接济,且设局之
2023-08-28 20:26:00
山东省高青县的县城
...民间到州县办事时,都需要跨越黄河(有一段历史时期为大清河)、小清河,却极为不便。虽然这种情况有诸多问题,但是在战争时期,这样在较小的范围内有多个的行政区划却有助于我党我军开展
2023-08-31 06:40:00
省级引领性赛事 “好运山东·律动黄河”铁人三项联赛(德州齐河站)火热开赛
...4“好运山东·律动黄河”铁人三项联赛(德州齐河站)在大清河畔举行。来自省内外的300名运动员齐聚齐河,同台竞技。德州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如民,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
2024-10-13 13:34:00
黄河文化|古代诗文大家笔下的鹊华山水
...南城北鹊山和华山,曾经环绕数十里湖泽古济水和后来的大清河穿湖而过,多条川流不息的河流在此注入鹊山湖。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十一广知”中最早记录鹊山湖:“历城北二里有莲子
2024-11-20 07:19:00
黄河文化 | 群山尾岱东走海,追溯鹊华山水之美
...南城北鹊山和华山,曾经环绕数十里湖泽古济水和后来的大清河穿湖而过,多条川流不息的河流在此注入鹊山湖。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十一广知”中最早记录鹊山湖:“历城北二里有莲子
2024-11-11 16:20:00
...使工程量质齐升的“有效增量”,让建设驶入了快车道。大清河岸边景色秀丽。“济菏高速大清河特大桥8个深水承台已经建设完成,预计6月底所有桥墩建设完成。”济菏高速改扩建项目办工程部
2024-05-08 10:40:00
何以曹县
...年(清咸丰五年),黄河从河南封丘县铜瓦厢决口,改道大清河,结束了黄河数百年夺淮入海的局面,这是黄河第六次重大改道。1875年(清光绪元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创修南岸障东堤,黄河
2024-04-21 11:53:00
东平县宣传部部长带队赴济南“抢”市场
...化、名人文化交相辉映,让东平更具魅力;境内大汶河、大清河、东平湖、大运河、黄河纵横交错,黄河、泰山共同孕育的东平湖更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我们旅行社行业将
2023-04-25 14:17:00
山东高速公路建设不负春光“加速跑”
...公路济南至菏泽段(以下简称“济菏高速”)改扩建工程大清河特大桥建设现场,机械轰鸣作业,人员加紧施工。“目前项目正开展春季百日大干劳动竞赛活动,向着年底‘双向通车’收官之战全力
2024-04-14 10:0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 活力运河③:临西古砖 匠心传奇
邢台市临西县历史上是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与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两条运河接续造就了临西(古称临清)的繁荣。史料记载
2025-11-13 08:05: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1日,河南平顶山,新娘即将出场时老太太想“抢喜”,婚礼督导眼疾手快及时发现并制止。“抢喜”
2025-11-13 10:56:00
想要读懂山东,或许不必急于奔赴泰山之巅或徜徉于海岸线。如今,一种更深度的“游山东”方式正悄然兴起——走进散落于齐鲁大地的博物馆
2025-11-13 14:46:00
来滕州看“小国重器”
山东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
2025-11-13 15:22:00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