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南京天妃宫中古碑的由来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2-12-28 22:22:00 来源:科普社会

在南京狮子山南面有一座静海寺,它是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航海的功德下令敕建的皇家寺院,是明朝十大律寺之一,里面摆放着一块穿上了“玻璃铠甲”的大型古碑——天妃宫碑,如今已经有超过600岁的高龄了。它全称“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是明朝南京天妃宫的遗物,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它的存在与郑和下西洋这一重大事件有着直接的勾连。因为南京“通江达海”的地缘优势,拥有龙江宝船厂,郑和下西洋都是从南京出发。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来,明成祖朱棣下令立碑并亲自撰写碑文,以纪念船队在航行中所受到的妈祖庇佑。后来郑和每次出海都要到天妃宫祭拜祈求平安。妈祖文化也由此逐渐融入到南京的市民文化中。每到农历三月二十三,南京人都会去天妃宫赶庙会,摸一摸天妃宫碑的底座龟趺,祈求长寿好运。

此后的六百年间,天妃宫几度毁于战火,但天妃宫碑都得以保存了下来,成为中国现存最大的郑和下西洋石刻,同时,它也见证了南京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证明南京地区早期就是一个视野开阔的城市,凭借着“通江达海”的地缘优势,参与到了各朝代与海外各国的友好交往中,有着无法估量的历史价值。

南京天妃宫中古碑的由来

2012年,天妃宫碑住进了“玻璃阳光房”(来源:网络)

天妃宫碑原本立于明朝南京天妃宫中

古碑原本立于明朝南京天妃宫遗址,位于建宁路天妃宫小学东墙外290号居民大院内,1997年2月,当时的下关区(现已撤销)和市文物部门共同将古碑迁移到不远处的静海寺里。

古碑高大而沧桑,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额上还刻有4条螭缠绕在一起,眼睛睁得大大的,十分生动形象。但令人唏嘘的是,碑身由于此前长久的风吹日晒,已布满裂痕,底座龟趺多处残缺不全,赑屃底部花纹几乎全部脱落。上面篆刻的碑文也日渐风化磨平,得站定仔细辨认一番才能辨识出一半。

静海寺和天妃宫都在狮子山下,这里靠近长江,古碑又是面朝北方,一到冬天,厉害的西北风一来便会加速碑文的风化。因此,在2012年,静海寺纪念馆用玻璃把石碑彻底围合了起来,在顶部留有几个小孔便于空气流动。现在只有工作人员才能进去做清扫和维护工作,其余人只能隔着玻璃一瞻古碑风貌。

这块碑为何如此重要?它又有着怎样的来由?

这块碑的全名是“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碑高4.63米,加上龟趺(碑下龟形石座)高约6米,重27吨。最上面是碑额,雕刻着四条盘在一起很像龙的动物,非常精美。传说“一龙生九子,子子不像龙”这是龙的第二子叫“螭”,由于它喜欢登高望远,因此就把它雕在云头上了。中部是碑身,上面镌刻着明成祖朱棣亲自撰写的碑文,共699字,字体遒劲秀美。整个碑文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散文,后半部分是诗歌,大意为颂扬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的功德、郑和下西洋的航海事迹、途中受到妈祖保佑平安归来的经历。最下面是碑座。驮碑的是龙的第一个儿子叫“赑屃”。相传是“龙生九子”中的长子,叫赑屃。由于它喜欢文字,又好负重。因此常被置于碑亭之内,负驮“功德碑”。因此它状如乌龟,所以俗称“驮碑龟”。传说赑屃力大无穷,既善于负重,又喜欢扬名,常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以为这样人们便会知道它的威名。

南京天妃宫中古碑的由来

此前古碑风化较严重(来源:网络)

为何在不临海的南京也能找寻到天妃宫的踪迹?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于海洋都有着一种精神信仰,远行前必得求神拜佛、祭祀祖先,以求平安顺遂。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妃、天后,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但为何在不临海的南京也能找寻到天妃宫的踪迹?这还要源于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这一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据史书记载,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奉命从南京现在的中保村一带出发,顺着长江一路南下前往太仓集结,随后在福州长乐太平港开启第一次下西洋的旅程。两年后郑和船队顺利归来,为感谢天妃保佑海上平安,明成祖朱棣加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照应弘仁普济天妃”,赐建“龙江天妃宫”(当时下关称为龙江关)。

南京天妃宫中古碑的由来

天妃宫一度规模很大(来源:网络)

永乐十四年(1416年),郑和第四次远航西洋归来后,向朱棣禀奏,在航海途中多次遭遇险情,幸好得到妈祖的庇护躲过了灾难。当时,天妃宫已经扩建过了,于是朱棣下令在下关狮子山下天妃宫中建个碑,以表示纪念。田践说,朱棣亲自撰写碑文,记载了郑和事迹及途中遭遇风浪而安然脱险的经过。其后郑和六次下西洋出航前,都要专程到天妃宫祭拜妈祖。

南京天妃宫中古碑的由来

天妃宫碑的拓片(来源:网络)

后来清咸丰三年(1853年),天妃宫毁于太平军的战火之下,建筑无存,但碑尚完好。同治四年(1865年)即太平天国灭亡后的第二年,下关复建了救生局,从事抢救水上遇难船只,打捞、埋葬江面浮尸等工作。在这一时期,妈祖信徒们通过募捐重建了天妃宫,用于祭祀天妃,祈求妈祖保佑平安。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1905-1908年),南京连续遭受山洪暴发,江潮泛溢,恒寒多雨,夏天酷热异常等灾害。特别是光绪三十四年,夏淫雨,六月又酷旱,天妃宫又红火起来了。这年六月谷旦,商埠信士弟子到天妃宫献一联,其联云:“宝殿巍峨,都金相庄严,立念时民安物阜;天香飘缈,对玉容整肃,存神处海晏河清。”

南京天妃宫中古碑的由来

狮子山濒临长江(来源:网络)

天妃宫毁于战火,但天妃宫碑留存了下来

虽历经几次重建,但天妃宫“巍峨宝殿”最终还是没能躲过战火的摧毁,只有古碑一直幸运地保存了下来。不仅成为唯一一块由皇帝亲自撰文颂扬的御碑,而且还是直接反映郑和下西洋事迹的明代碑刻之一,对于郑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同时,天妃宫碑也见证了南京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证明南京地区早期就是一个视野开阔的城市,凭借着“通江达海”的地缘优势,参与到了各朝代与海外各国的友好交往中,也见证了六百多年间南京的江海文明的延绵发展。

正因为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57年天妃宫碑就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后来在2004年7月,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南京政府复建了天妃宫对公众开放,并建了碑亭存放了从苏州定制的天妃宫碑的等大复制品,古碑就一直被保护性地放置在静海寺中。

南京天妃宫中古碑的由来

复建后的天妃宫(来源:网络)

历经六百年的风风雨雨,石碑也被岁月侵蚀地“伤痕累累”。驮着古碑的赑屃的头部曾断裂,还是后来补上去的。田践介绍,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天妃生日,旧时南京要在天妃宫举行纪念活动,因为赑屃长得像龟,因此在这里的活动俗称“乌龟会”,所以民间有“三月二十三,乌龟爬下关”之说。古代人视乌龟为长寿的灵物,每年天妃生日,要到天妃宫碑前烧香,以求长命百岁。1936年前后,因香火太盛,龟趺昂首部由于被烟火烧烤发烫,恰巧突降雷雨,热胀冷缩致使其颈部沿裂隙处断裂,断下来的头颈部遭毁未存,后来才用玻璃钢修复的。

1997年,从天妃宫遗址移到不远处的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院中。在迁移过程中,原本连接碑额、碑身、碑座的石榫被拉断,后来有关部门用环氧树脂修复,这也就意味着整个碑从此连成一体,再不能分成三部分运输。根据此前的报道,当时整体石碑还向东南方向歪了三四厘米,曾有文物专家表示,这块碑是一点都不能动了,不然整块碑就会散架,毁于一旦。

这些年工作人员和相关的文保专家也在陆陆续续给古碑“医治”,不过受限于古碑周围的空间有限,碑亭无法建造,最终在2012年,工作人员们为古碑建造了一座玻璃房,捍卫石碑抵抗岁月的侵蚀。而身披“玻璃铠甲”的天妃宫碑,将继续伫立在长江之边,见证着南京这座城市新的“江海故事”的诞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8 2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东西问丨陈弦章:“景弘故事”何以迄今流传东南亚?
...景弘还深得继位的明仁宗朱高炽的高度信任,被钦点负责南京事务。永乐三年(1405年),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王景弘以副使身份协助正使郑和,率62艘巨型宝船、2.78万余名官兵和水手
2023-11-07 21:40:00
...,“方志大讲堂”再谈郑和:让航海精神融入城市血脉□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祝东秀2025年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7月3日,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举办“江苏方志大讲堂南京方志
2025-07-08 07:51:00
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如此大规模的航海行动,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素的,由于建文帝软弱。强悍的燕王揭竿而起,准备攻入南京城,夺回属于他的皇位。于是便一路南下,发动了“靖难之役”这一路的艰辛,终于到了这里,于是他和马和里应外合,以少胜多,士气
2024-10-14 10:54:00
他本是元朝贵族,却因战争家破人亡,被俘虏到南京,处以惨无人道的宫刑,然而有着悲惨童年的他,却以德报怨,对朱棣忠贞不渝,不仅在靖难之役屡立战功,还七下西洋,名垂青史,他就是明朝伟大
2023-01-31 19:21:00
...考薇沈玉云1405年至1433年,中国航海家郑和率庞大船队从南京出发,七下西洋和平造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纪念日,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在
2025-07-11 14:13:00
郑和:明朝时期的航海传奇人物
...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10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
2023-11-03 15:27:00
穿越六百二十年的“远海风云”
...月中,矗立在一座城市的文脉里。何妨,让我们一起穿越南京城620年前的“深海风云”,回望一个永远的深蓝传奇?“长江第一锚”的海路叙事初夏。阳光和煦,微风习习。在赵志刚先生的邀约
2025-06-27 08:20:00
身为太监的郑和,为什么能够7次下西洋?还能够有很多后人
...有能够比他更强的猛将,在战争当中失败了。最终攻破了南京,但是朱允炆却因为宫中失火的原因失踪了。虽然朱棣顺利的登基,坐上了皇帝,在很多事情方面都做得特别好。但是他仍然觉得建文帝
2024-11-01 18:06:00
解码六朝帆影里的“海丝”基因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姜波做客“南京文化遗产大讲堂”——解码六朝帆影里的“海丝”基因□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南京素享“东南门户”之称,自六朝至明代,南京凭借长达四百多
2025-04-25 07:5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镖不喊沧”的江湖铁律曾响彻武林:凡镖车行经沧州地界,必放下镖旗、悄然而过,以示对沧州武林的敬重。江湖远去,武侠精神传承至今
2025-10-05 07:02:00
“河北五超”第八轮辛集赛区,“辛”鹿战“秦”龙,精彩对决,即将上演!
2025-10-04 18:28:00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的第一缕晨曦中冉冉升起,当华夏文明在五千年长河静静流淌,当东方民族守望躬耕于乡土家园。一则古老预言
2025-10-04 23:29:00
国庆假日,杏花岭区精心打造了红色游、古建游、府城游3条线路,串联起15处具有代表性的不可移动文物,从承载革命岁月的国民师范旧址
2025-10-03 08:36:00
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走进抗战名将甄凤山:“双枪李向阳”的壮志豪情
(视频脚本:张玉超、闫馨雨、赵少甫 视频拍摄:刘天宇 王宏飞 视频剪辑:刘昀 出镜:张晓晴 配音:张恩博)(海报设计:梁玉)2025年7月1日
2025-10-03 08:40:00
古代中秋福利居然是发肉?还有这些“古法”习俗玩趣中秋
大河网讯 天上月圆,人间梦长,又是一年中秋将至。现代,一些企业的中秋福利有月饼、水果等,你知道吗,古人过节的福利竟然直接发肉
2025-10-02 10:42:00
“今月曾经照古人”明代晋藩墓志拓片展,10月1日在山西考古博物馆开展。25套墓志拓片与30余套文物,再现明代晋藩宗室的荣耀与日常
2025-10-02 17:39:00
国庆中秋长假到来,太原成为旅游市场一大热门目的地。游客迫切想知道:太原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走进太原看什么,玩什么,吃什么
2025-10-02 17:39:00
2025国庆·你不知道的保定|直隶总督署大堂上的三块匾额到底怎么读?
2025-10-02 07:21:00
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1936年,早期共产党人杨萍如在南京牺牲。在杨萍如后代的持续追寻及南京、河南等地党史部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合力推动下
2025-10-01 07:41:00
雨花台新征集到雨花英烈刘亚生珍贵史料包括烈士北大学籍和发表的十余篇文章 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近期,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在文物史料征集中
2025-10-01 07:42:00
淮军公所看大戏,听戏的时候别忘抬头看看戏台这里!
2025-10-01 13:26:00
淮水楚韵——廖亚辉、穆道林、李贺书画印学术观摩展开幕
大皖新闻讯 10月1日上午,由淮南市文联主办的淮水楚韵——廖亚辉、穆道林、李贺书画印学术观摩展在该市1952美术馆开幕
2025-10-01 14:04:00
有声书|郎官巷里的“中国西学第一人”
迈过东街口前气派的南后街大门,往前步行十余米,举身向左,可见郎官巷静静等候的身影。在中华民族最风雨飘摇的年代,这短短百余米的小径旁
2025-10-01 16:03:00
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雁翎队:白洋淀的“水上奇兵”
(文案:曹秦雨、吴文婷、靳彤 拍摄:马会波、赵仕嘉 出镜:张晓晴 剪辑:冯钰娇、刘昀 配音:张恩博)(海报设计:梁玉)清晨的白洋淀
2025-09-30 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