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洪武13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10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另一说为“燕京郑村坝”,今日北京东坝村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2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
“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1405到1433年,郑和7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宣德八年1433年4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收纳长兄马文铭之长子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卫千户,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清朝太平天国时期,马府毁于战火,室家荡然无存。郑和后裔至今已传至第21代。
郑和下西洋时间:
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6月15乙酉34岁奉成祖命,郑和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1次下西洋,永乐5年9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1407年10月13永乐五年九月十三丁亥36岁回国后,立即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2次下西洋,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
1409年永乐七年已丑38岁9月又偕王景弘、费信等第3次下西洋。
1413年永乐11年癸己42岁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4次下西洋。
1417年永乐15年丁酉46岁郑和率船队第5次下西洋。
1421年永乐19年辛丑50岁偕王景弘、马欢等人率船队第6次下西洋,后人认为在这一次下西洋他发现了美洲。
1431年宣德6年辛亥60岁郑和偕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等率船队27550人第7次下西洋。
明成祖时为太监,赐姓郑,航海至南洋、印度、波斯、非洲东岸等处,开中外交通最远的航路,宣扬威德,助马来西亚建国,海外诸国争来朝贡。时人称为三保太监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盛事。
郑和每次远航,都是万人出征、帆阵如云、旌旗蔽天,其规模之庞大、组织之严密、装备之精良、气势之旺盛,让亚洲任何一个国家乃至所有欧洲国家的海军联合起来都“无与匹敌”。而后来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的船队只有几条船,最多不过20条船。
场面之壮观固然令人称叹,但郑和之帆所绽放的智慧之光更令人称奇。郑和宝船从结构到机巧无一不闪烁着智慧的灵光,令欧洲造船业难望其项背。当年这支庞大的木船编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大海上“云帆高张、昼夜星驰”,不能不说是航海史上的奇迹,他们运用中国人自己发明的指南针,通过星辰定位,精确引航;他们采用昼行认旗、夜行认灯等方式,实现船舶间的联络、调度;他们绘制出标有530多个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名称的《郑和航海图》,准确、形象、丰富、完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智慧之光,照亮了沉沉夜幄。
海路遥迢,水天茫茫,荒岛暗礁、冰川海沟、风暴无数,可谓危机四伏、险象环生。但郑和带棺出海,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表现出非凡的胸怀与气魄、超人的胆识与勇气、卓越的才能和智慧,以他的勤劳、勇敢和聪明,完成了一个人对国家的贡献、一个民族对人类历史的贡献。
郑和是维护和平的勇士,是倒在征途的英雄。他的生命之帆塑成一座丰碑,耸起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郑和下西洋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民族的行为、一个国家的行为,是中华民族的一次跨越。我们应该以民族的名义、以国家的名义给予他英雄的荣耀。
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文明之间就有交流、交汇。在整个文明的交流与交汇史上,唯有以郑和远航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对外交往最文明。因为,它最和平。
1433年,62岁的郑和在第7次远航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7月船队回国,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远航,实在是一次生命的远航。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4 00: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