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饼里乾坤大 惜粮践于行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30 05:07: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天津日报

善俊

在古代,饼是一种重要的粮食。因此,在吃饼这件事儿上,出现了许多和珍惜粮食有关的故事。

北朝时期的将领王罴,生性节俭。王罴镇守地方时,有一次,朝廷派了一位使者来视察。王罴设宴招待使者,宴上就有饼。饼的边缘通常比较厚,口感不好,而中间就比较酥软。使者平日里吃惯了山珍海味,用餐时便撕去薄饼的边缘不吃。

王罴见了,很不开心地说:“农民耕种收获,费工颇多,舂米炊火,做成饼子,又用力不少。我看你现在吃饭这么挑剔,大概是不饿吧。”于是,就让手下把饭菜撤去。使者闻言又羞又惊,惭愧不已。

到了唐朝,饼在餐桌上的地位更重要了。唐人赵璘在《因话录》里说“世重饼啖”。唐朝的史学家吴兢在《贞观政要》里还拿饼来作比喻:“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任用官员,如果他们的才能配不上职责,就像在地上画饼,只能看,不能吃。唐玄宗年间,鉴真和尚出访日本,粮食里就有“干胡饼二车,干蒸饼一车,干薄饼一万”,可见饼在唐朝人饮食中的地位。

唐朝的饼,类型极其丰富。或许是因为唐朝人太喜欢吃饼了,导致许多和饼有关的传说都出现在唐朝,尤其是月饼的传说。但学者考证,月饼的雏形实际出现在宋朝。所以,唐朝的饼或许很圆,能令人联想到月亮,但和八月十五联系还真不大。不过,唐人的饼里也发生过许多与节约粮食有关的故事。

《新唐书》记载了一个故事,初唐时的宰相宇文士及上得朝堂、下得厨房,拥有一手好厨艺。有一回聚餐,唐太宗便让宇文士及割肉。宇文士及一边割着,一边用饼来揩拭手上的肉糜和油渍。见这情景,唐太宗的表情也由晴转阴,瞟了他几次,宇文士及假装不明白李世民的意思,还在那儿傻笑,仍然慢慢地用饼揩手。切完肉之后,宇文士及就把那个饼全吃掉了。很明显,李世民崇尚节俭,不愿看到浪费粮食的行为,而宇文士及通过吃饼打消了唐太宗的疑虑。

唐朝人用饼揩油,应该很常见。唐人李德裕在《次柳氏旧闻》一书中也记录了一个故事。说的是唐肃宗当太子时经常陪父亲唐玄宗吃饭。有一次,玄宗让太子切羊腿,太子也一边切肉,一边用薄饼擦刀上的油渍和肉糜。本来开心吃饭的玄宗心情凝重了起来:自己未来的继承人这么败家吗?

好在太子察觉到父亲脸色的变化,切完肉之后就把薄饼卷起来吃了。玄宗看了,心中的石头顿时落了地,还高兴地对太子说:“对待食物,就应当像这样一般爱惜呀!”

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太平广记》里也有两个。唐初名将李勣,战功赫赫,还被封为英国公。有个老乡来京城办事,去拜访李勣。李勣设宴招待,桌上就有饼。这个老乡也挑食,就把饼的边缘掰掉再吃。

李勣见了,叹了口气说:“年轻人啊,这饼要犁地两遍,下种莳弄、收割打场、用磨来磨、用罗来罗,最后才能做成。你这样浪费粮食是什么道理?在我这里我就忍着,如果在皇帝面前,你这样可能就要掉脑袋了!”这个年轻人的脸一下就红了,惊恐、羞愧地说不出话来。

中唐时还有个叫作郑浣的官员,为官正直清廉。他担任河南尹时,有个乡下侄孙找他,想拜托他给安排个工作。唐朝取仕主要是科举考试,但也可以举荐,就是一些高官能向上举荐人才。郑浣德高望重,名声也很好,推荐个人才并非难事,加上这个侄孙穿着寒酸,一看就是过惯了苦日子的,郑浣便答应了下来。

侄孙赴任前,郑浣召集晚辈们一起聚个餐,食物中就有饼,还是馅儿饼,估计里头包了肉。这个侄孙竟然剥掉饼皮儿,丢在地上,只吃里面的馅儿。郑浣见了大怒:“皮儿和馅儿有什么不同?我见你在乡下种田,衣着破旧,想必一定能体会农民的艰辛,所以推荐你去官府上班。不料你的虚浮不实竟然超过了那些纨绔子弟。”说完让他将饼皮儿捡起来。

侄孙惊慌失措,颤颤巍巍地将饼皮儿从地上捡起来。郑浣接过饼皮儿,自己全部吃掉了。最后,郑浣送了这个侄孙几匹缣帛,打发他回老家了,工作的事自然也就泡汤了。

不独是唐人,对于宋朝人来说,吃饼也能体现他们对于粮食的珍惜。南宋的史学家曾敏行也编撰过一本叫作《独醒杂志》的史料笔记,里头记录了一则北宋宰相王安石吃饼的故事。话说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家公子到了京城并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一起吃饭。

到了饭点,喝了几杯酒之后,饭桌上端上来两块胡饼,接着又上了四份肉块。之后就上饭了,还有一碗菜汤。萧公子平时骄纵得很,哪吃得惯这些粗茶淡饭。于是就拿起那个胡饼掏了个洞,只吃中间有馅儿的部分,把饼的边缘都丢在了桌上。王安石见了,啥都没说,只是把萧公子吃剩下的饼边儿拿过来自己吃了。萧公子顿时觉得羞愧难当,坐不安席便告辞了。

一枚小小的饼,引出的故事倒是不少,大都承载着古人对于粮食的尊重与珍惜。的确,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人吃饼便能体现出来,我们应该将这一美德传承和发扬下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30 06: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王安石的历史典故
...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出处:1、元·脱脱等《宋史·王安石传》;2、《王安石全集》。参资:古诗文网《桂枝香·金陵怀古赏析》。王安石画像二、坚守外任17年,蓄势待发宋仁宗庆历2
2023-08-28 21:13:00
四代十个皇帝,宰相却一直都是他,死后封王
...而终,没能够一直侍奉同一个朝廷和皇帝,就是小人。而王安石对冯道的评价恰恰相反,认为冯道是救世的真儒家,他不拘小节,一心为民。其实两种评价都有自己的道理,司马光的出发点在于古代
2023-05-22 07:33:00
唐宋八大家,你最喜欢哪一个?
...所用心,何自别于禽兽。——《历代论·引》07千古一相·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世称“王荆公”。他曾倡导变法,权倾一时,在
2023-11-14 10:49:00
在古代,退休的宰相与地方县令谁的权力大?
...弱后,当宰相退休回家时,与县令相比,谁更胜一筹呢?王安石一步一步成为宰相王安石从小就十分喜爱读书,在其他的孩童都在嬉戏玩耍的时候,王安石就已经抱着《诗经》、《大学》、《中庸》
2023-09-11 22:38:00
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关系
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宋神宗赵顼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并以王安石主持变法事宜,由此,开始了史称“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的改革行动。这场变法对北宋的未来影响极深,
2023-08-01 10:43:00
王安石为何逼司马光写了19年的书?
司马光和王安石就是一对冤家,但是这两位可不是为了私人利益而争斗,主要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方针。私底下,其实他们还是很好的朋友。王安石是个改革派,一看就是留洋回来的洋学生,看什么旧的东
2023-11-10 15:41:00
本文转自:今晚报●文史漫笔替王安石叫屈王安石与秦桧,能相提并论吗?当然不能。但在南宋至清末的800年间,却是如此。其间,官方和学界均把两人视为大奸臣。最早将“奸慝”的帽子送给王安
2024-03-18 00:23:00
吕惠卿并未背叛王安石导致变法失败,两人的“仇怨”事出有因
谈到宋神宗熙宁年间的王安石变法,就一定不能错过吕惠卿这个重要的人物。他作为王安石变法的二号角色,也是王安石的重要副手,在变法活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宋朝后来延续数十年的
2023-05-22 07:22:00
王安石道出宋朝现状,看宋神宗如何应对?
上文书讲到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了一句话,直接把整个宋朝的形势给讲了出来,也证明了此次变法必然会走向失败。那么问题的关键来了,王安石究竟对宋神宗说了什么?以王安石当时臣子的地位,他又敢
2024-01-14 20:1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