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闽北日报
气温有点高、气压低、湿度大——身处27℃空气中,体感温度已达31℃以上,这就是“闷热感”。想必,最近的天气让不少人觉得烦闷。
为什么人们常常觉得,天气预报的温度和“肉测”温度不一样?按照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是百叶箱中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这个温度计是处于相对通风的环境下,距地面有1.5米的箱体内。而人的体感温度其实是对周边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速等的综合反映。这就是空气温度与体感温度的区别所在。
体感温度往往受到风速、心情、太阳辐射、相对湿度、着装等因素的影响。例如,气温在30℃的环境中,空气的相对湿度在40%左右,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时,人们就不会感到很热;然而,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若增大到80%以上,风速很小时,人们就会产生闷热难熬的感觉。
那么,人体是怎么“散热”的?在大脑中,下丘脑有一个区域叫“体温调节中枢”,它就像人体的中央空调,能让核心体温保持在37℃。恒定的体温对人非常重要,大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可以通过调控身体的产热和散热,帮助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其中,散热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处于气温较低的环境中,主要以辐射散热方式散热,即机体的热量以热射线的形式散发给周围温度较低的物体;凭借空气流动交换热量(对流散热)。比如,通过吹风扇感到凉快;在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以蒸发散热的方式,让体液中的水分在皮肤和黏膜表面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并带走热量;体热直接传给与身体相接触的低温物体,例如用冷水浸过的毛巾给发烧者降温,即传导散热。
当外界温度过高或体内产热过多,体温调节中枢会通过扩张血管、加快呼吸、身体出汗等方式加速散热。在高温和高湿的状态下,一些散热方式开始失效。外界温度达到33℃,人会感到闷热;外界温度达到36℃,接近人体核心温度,辐射散热会大大减少,主要依靠出汗等来蒸发散热;外界温度达到38℃时,辐射散热和蒸发散热几乎都会失效。体液蒸发受空气相对湿度的限制,相对湿度越大,蒸发效果越差,散热便会受到影响。
日常生活中,总有人觉得自己比旁人更怕热,这不是错觉,受情绪、饮食、肥胖、衰老、特殊时期、药物等因素影响,部分人群对温度感知更为敏感。
需要提醒的是,怕热的人可能更容易中暑,即便还未到夏季,当气温超过37℃时,也要注意防暑降温。
(来源:华龙网、福建气象、人民日报综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7 06: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