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教授,主任医师,1984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首都优秀名中医,第六批北京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北京市中医妇幼名医,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近40年,主要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难治性腹泻、抽动障碍、难治性紫癫、儿童营养型疾病、慢性咳嗽等儿科疑难杂症。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副主任委员和消化学组组长、健康中国研究会儿童健康科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药传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保健服务技术标准委员会特聘专家、北京市中医妇幼保健指导专家、中国中药协会儿科药品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委等。曾获北京市优秀医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人民好医生等称号。主持并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主编参编国家级儿科规划教材及著作20余部,多次参加国家执业中医师资格考试及国家中医师中级技术资格考试的命审题工作。每周六上午出诊。
擅长治疗:婴幼儿难治性腹泻、消化不良、抽动障碍、紫癫、慢性咳嗽、哮喘性鼻炎等儿科疑难杂症及儿童营养性疾病。
什么是儿童抽动症?中医怎么看?
儿童抽动症,在医学上称为“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神经精神性疾病,多在3-15岁之间发病,男孩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孩。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的肌肉抽动,比如眨眼、皱眉、歪嘴、耸肩、摇头、踢腿等,部分孩子还会伴有清嗓子、发出“嗯嗯”“咳咳”等异常声音,甚至出现说脏话(秽语)的情况。
孩子为什么会得抽动症?这些诱因家长要警惕
儿童抽动症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中医认为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其中很多都和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1. 情志失调:情绪压力是“导火索”
现代孩子学习压力大,作业多、考试频繁,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
家庭氛围不和谐,父母吵架、对孩子要求过严、经常批评责骂,导致孩子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引发“肝风”,出现抽动。
中医有“怒伤肝”“思虑伤脾”的说法,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脏腑功能,诱发抽动。
2. 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是“基础”
吃太多零食、甜食、油炸食品:这些食物难以消化,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痰湿内生,阻滞经络,引发抽动。
常吃生冷寒凉食物:比如冰淇淋、冷饮、生鱼片等,损伤脾胃阳气,影响气血运化,使肌肉失养,诱发抽动。
挑食偏食:孩子不爱吃蔬菜、水果,导致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也会影响脏腑功能,增加抽动风险。
3. 先天不足:体质因素是“根源”
有些孩子先天肾精不足(比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或父母体质较弱,遗传给孩子,导致孩子脏腑功能本身就比较虚弱,容易出现抽动。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不足的孩子,后天若调养不当,更容易出现各种健康问题,抽动症就是其中之一。
4. 外感邪气:感冒、过敏等诱发或加重
孩子感冒、发烧后,病毒或细菌侵袭身体,若治疗不彻底,邪气残留体内,可能扰动“肝风”,诱发或加重抽动。
有些孩子对花粉、尘螨、海鲜等过敏,过敏反应也可能刺激身体,导致抽动症状反复。
中医如何调理抽动症?“辨证论治,标本兼顾”
中医调理儿童抽动症,不只是“控制症状”,而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平息“肝风”、健脾化痰、补肾填精等方法,从根本上改善孩子的体质,减少抽动发作。
1. 中药调理:根据证型,一人一方
中医会根据孩子的症状、舌苔、脉象等,将抽动症分为不同证型,针对性用药:
肝亢风动型:孩子抽动频繁,比如频繁眨眼、摇头、耸肩,伴有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大便干、舌红苔黄等症状。治疗以“平肝熄风”为主,常用天麻钩藤饮、泻青丸等方剂,缓解肝气过旺引发的“风动”。
脾虚痰聚型:孩子抽动症状相对缓和,但伴有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面色发黄、舌苔白腻等症状。治疗以“健脾化痰”为主,常用二陈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剂,改善脾胃功能,减少痰湿。
阴虚风动型:孩子抽动时轻时重,伴有手足心热、盗汗、口干咽燥、烦躁失眠、舌红少苔等症状。治疗以“滋阴熄风”为主,常用大定风珠、杞菊地黄丸等方剂,补充体内阴液,平息“虚风”。
痰火扰神型:孩子抽动剧烈,伴有大声清嗓子、发出异常声音、烦躁不安、口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等症状。治疗以“清热化痰、安神定志”为主,常用黄连温胆汤等方剂,清除体内痰火。
注意:中药调理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根据孩子年龄、体质调整剂量,家长切勿自行抓药给孩子服用。
2. 针灸推拿:安全温和的“绿色疗法”
针灸和推拿是中医调理抽动症的常用方法,尤其适合儿童:
针灸:根据证型选取百会、风池、太冲、合谷、足三里等穴位,通过针刺调节脏腑功能、平息肝风。儿童针灸多采用“快针”或“点刺”,减少疼痛感,孩子更容易接受。
小儿推拿:家长可以在家学习简单的推拿手法,每天给孩子做10-15分钟,辅助调理:
平肝经:用拇指从孩子食指指尖推向指根,推100-300次,能平肝熄风,缓解抽动。
揉太冲穴:太冲穴在孩子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用拇指按揉100-200次,能疏肝理气,改善情绪。
健脾经:用拇指从孩子拇指指尖推向指根,推100-300次,能健脾益气,增强脾胃功能。
捏脊:从孩子尾椎骨沿脊柱向上捏至颈部,每次捏3-5遍,能调理脏腑、增强体质,适合长期调理。
3. 饮食调理:给脾胃“减负”,避免“发物”
饮食调理是抽动症恢复的重要辅助,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清淡饮食:多给孩子吃新鲜蔬菜、水果、粗粮(如小米、燕麦、玉米),以及瘦肉、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保证营养均衡。
严格“忌口”:避免给孩子吃辛辣刺激(辣椒、花椒)、油腻(炸鸡、薯条)、甜食(巧克力、糖果)、生冷(冰淇淋、冷饮)食物,这些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诱发抽动。
远离“发物”:有些孩子对海鲜(虾、蟹)、羊肉、芒果等“发物”敏感,食用后可能加重抽动,家长可以观察孩子反应,若食用后症状加重,需及时避免。
4. 生活调理:给孩子“松绑”,减少压力
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父母要避免对孩子过于严厉,减少批评责骂,多鼓励、多陪伴,让孩子保持心情舒畅。夫妻之间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给孩子一个温暖和谐的成长环境。
减轻学习压力:不要给孩子报过多的兴趣班,保证孩子有足够的休息和玩耍时间。学习上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避免孩子因成绩问题产生焦虑。
保证充足睡眠:晚上尽量让孩子9点前睡觉,保证每天8-10小时的睡眠,睡眠不足会加重孩子的疲劳和焦虑,诱发抽动。
适当运动:每天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比如散步、跑步、跳绳等,既能增强体质,又能释放压力,帮助孩子放松心情。
注:本文仅为信息分享,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治疗及建议。如有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责任编辑:王怡萱(EN097)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24 05: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