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以“数字思政”提质增能
赵健
赵健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当前,数字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机遇。我们要把握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以“数字思政”提质增能,向“数字空间”辐射拓能,在把握教育对象、创新育人方式、拓展育人空间、赋能育人队伍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快构建高质量“大思政”格局,在数字化时代解答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之问。
一是育人对象精准感知。
教育数字化带来的变革,不仅体现在教学技术革新上,也体现在为精准把握学生群体、落实落细学情分析提供了科学支撑。目前,高等教育的受教育群体以“Z世代”为主。这一群体成长于网络信息时代,在思想行为上呈现出主体意识中心化、价值追求个性化和生活方式网络化等特征,又正处于心智逐渐健全、思维最为活跃、亟须思想引导的“拔节孕穗期”。
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通过常态化学情调研,依托“学工智脑”学生群像特质分析与学情智能诊断,探索更好了解不同学生群体学习生活状态、社交网络行为等特征,帮助思政教师更懂学生。同时,及时调整课堂内外育人的关键点与着力点,结合综合评价改革,为更加贴近“学生素质与能力的达成”创造更多可能。
二是育人模式升级重塑。
教育数字化不仅能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提质增效,也可驱动思政教育模式的转型升级。自2021年起,华东师范大学完善“三全育人”实践路径,全面梳理课程体系和养成教育体系,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形成目标一致、举措互补的三全育人理念下培养方案。
为配合育人模式转型升级,学校开发建设学生数字化成长档案平台作为技术支撑。这一平台整合链接学生数据基底,“量身定制”养成教育培养方案,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发展全过程。通过伴随交互,实现个性化记录和评价,“动态出具”学情诊断,全景描述学生成长过程和素养达成。
这一平台还注重汇聚全校第二课堂资源,串起了多个育人场域,于数字空间中探索架构“大思政”格局,通过个性分析、动态追踪、智能推荐等方式,抓取各类教育活动资源,“精准推荐”优质学材,激发学生追求卓越发展的自主性。
三是育人场域辐射拓容。
数字化时代,思政教育的主体不囿于固定的成员、特定的身份,应当将那些能够发挥价值引领作用的数字个体转换为教育主体,成为建构性力量。大数据分析通过挖掘具有育人效应的数据资源,为学生事务管理、学风建设、生涯规划等提供更有力的决策支持,拓宽智能支撑的育人场域。
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通过推进校园“数智跃升”计划,整合全口径学生底数,按照实际工作及业务需要,提供基本专项查询、专题业务分析、智能数据统计及决策咨询参考功能,为“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思政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通过将大模型的基底能力与各类特色知识库有机结合,探索开发“可解释有依据的AI”。“AI心灵对谈”依托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提供个性化、本土化、定制化的AI智能咨询。“AI小员”集成辅导员工作所需的海量政策文件、理论研究和案例样本,并链接学校学生手册和校规校纪等材料,构建起强大的专属智能检索系统。“AI+思政”推进数据融合、释放数据价值,拓展了育人应用场景,也为思政教育提质增效创造了新动能。
四是育人力量协同增能。
作为思政课堂的实践延伸,华东师范大学通过“认知中国”“社会观察”“百县笃行”“三下乡”等项目,组织大学生实践队伍接续奔赴全国各地、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乡村振兴、城市治理、教育扶贫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读懂“无字之书”。
在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方面,教育数字化为日常思政队伍与思政教学队伍的能力建设和深度协同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发展空间。以“社会实践”作为催化剂,以“新质思政”作为助推器,教育数字化对学生价值观念的感知与影响、对数字空间资源的整合与运用等,不仅为升级育人模式和丰富育人场景提供了技术支撑,也成为思政队伍自身新质生产力提升的重要来源和实现途径。
实践证明,依托对大数据和数字技术的运用、转化和再供给等环节的共同参与,可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与数字空间的良性互动,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联动,从而发挥了教育数字化在深化学生理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中的重要载体作用。
进一步来看,数字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精准的育人参考、更加科学的育人决策、更为多元的育人模式、更加丰富的育人场景。这是教育数字化给思政工作带来的正向反馈。需要强调的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决策和行动的基石,平衡二者的关系是创新“大思政”格局的重要前提。思政工作终究是做人的工作,数字技术不能简单替代传统思政工作队伍。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要把高校思政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确保精准滴灌、润物无声。如此,才能有效引导大学生群体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学生〈研究生〉工作部部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5 08: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