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安 莹
“终于又能看见了。”近日,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病房,随着最后一层纱布揭开,67岁的王大爷左眼缓慢睁开,看到女儿和医护人员那些模糊的身影,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这位老人是第二次接受角膜移植手术,他对医生说:“我两度失明,几乎绝望了,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再看见一次。”
67岁的王大爷来自安徽,生活十分坎坷,4岁时感染风疹后双眼角膜云翳,10岁时右眼角膜穿孔,眼球摘除,安装了义眼,只能依靠左眼视物。老人这只极为珍贵的左眼,也状况频出。20多年前,王大爷左眼的视力越来越差,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让他备受煎熬。2003年,王大爷的左眼角膜穿孔,他的世界完全“暗”了,作为家庭的顶梁柱,王大爷不愿余生就此在黑暗中度过,几经辗转,他来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接受了第一次角膜移植手术,成功从黑暗回到光明。
20多年过去,王大爷在当地医院做左眼白内障手术后,角膜受损视力变差,好不容易得来的光明将再次“熄灭”。王大爷的全家都十分不甘心,儿女们带着他辗转了多家医院,几乎穷尽所有手段,但左眼仅剩一点光感。陷入黑暗中的王大爷不仅生活秩序被打乱,性格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几乎不再外出,很少与人打交道。
今年5月,抱着最后一线希望,王大爷的女儿决定带着父亲再度踏上逐光之路,来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后,医院考虑到他是独眼,家境又非常特殊,充分评估病情后,医生建议他再次通过角膜移植来挽救左眼视力。
“光明之门”还未完全关闭,这让王大爷一家再次看到了希望。为他做手术的依旧是21年前的医生——南医大附属眼科医院的院长蒋沁。据了解,角膜的厚度仅有50微米,细如发丝的十分之一,移植手术需要在角膜上缝16针,而且要对称,松紧适度,这对于医生技术是极大的挑战,因此做这类手术的医生通常被称为“角膜雕刻家”。王大爷的手术很成功,仅用一小时,他就被推出了手术室。术后第3天,王大爷在揭开纱布的那一刻,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看到了,真的看得到光了,还有人影子。很感谢医生们,让我再次见到光明!”蒋沁说:“我只是为你进行了手术,你最应该感谢的是角膜捐献者,有了他们的大爱,才有了你的光明。”
“角膜盲已经成为仅次于白内障、青光眼的致盲眼疾。我国有近500万角膜盲症患者,其中绝大多数可以通过角膜移植重见光明,但每年实施角膜移植手术不超过1万台,主要原因在于角膜供体匮乏。” 蒋沁说。南京是全国开展眼角膜捐献最早的城市之一,早在2001年就建立了全省第一个红十字眼库,并推动公民逝世后捐献眼角膜,让无数角膜盲症患者重获光明。2022年,南京红十字第二眼库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成立,为推动眼角膜捐献、临床研究等增添了新的平台。对此,蒋沁呼吁全社会能够关注角膜捐献,参与到角膜捐献志愿者队伍中来,传递爱心,延续光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2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