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沈阳日报
□陈乃举
清康熙朝,有一位“操守极清”的人,皇帝夸他是“天下清官第一”,老百姓也赞誉他是“天下第一清官”。这个人就是张伯行。当时,“天下言廉吏者,虽隶卒贩负皆知”其名。
张伯行(1651-1725年),字孝先,河南兰考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三十一年补内阁中书,从此步入仕途。张伯行为官几十年,到过很多地方,任过很多要职,他不论在何处任何职,都“力求有益于民生国计”“贻千百世生民之福”,自己始终过着简朴而清寒的生活。如他自己所说:“臣虽历官巡抚,而服食起居未脱寒酸故态。”
宁可不做官,也不送礼,是张伯行为官恪守的准则。康熙四十五年(1706),张伯行调任江苏按察使。按照“惯例”,新任官要馈送总督、巡抚币礼,约合白银四千两。很明显,不索贿贪污是拿不出这么多银两的。张伯行对属下明确表示:“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他以实际行动破了这个惯例,没有给总督、巡抚送一两银子。这之后不久,扬州有六个秀才得罪知府被告到巡抚处。巡抚为讨好上峰,欲摘掉六秀才衣巾。伯行闻知,从爱惜人才出发,为六秀才据理详辩,才使六秀才免遭罹难。伯行任江苏按察使仅两个月,“廉惠之声已深入民隐”。
行檄止馈,拒不收礼,是张伯行恪守的又一准则。康熙四十九年(1710)正月,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此时朝野官吏贪贿,舞弊之风渐盛,两江总督噶礼作威作福,虎噬狼贪,两江人民不堪重负。伯行深知此情,到任后针对官场恶习,发布禁止属员馈赠的檄文:“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虽曰交际之常,于礼不废;试思仪文之具,此物何来?本都院既冰壁盟心,各司道亦激扬同志;务求苞苴永杜,庶几风化日隆。”这篇著名的《禁止馈赠檄》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其属员莫不折服,百姓无不欢呼,而总督噶礼则侧目以视。张伯行说到做到,除了拿朝廷的俸禄外,从不贪占公家的便宜。日用所需蔬菜米麦、寸丝尺布乃至研麦之磨石,都是从河南老家带来的。无锡县依惯例给署衙送泉水,伯行得知送来的水非普通之水,需民船载运,增加百姓负担,当即拒绝收留,并规定以后一律不得再送。
心系百姓,造福于民,不阿权贵,是张伯行恪守的第三个准则。伯行不仅自身干净,而且干事,他把造福于民与自身廉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江苏按察使任上,伯行力主革除地方弊端,对总督、巡抚多有冒犯,以至督抚联合压制排斥伯行。康熙四十六年(1707)正月,康熙南巡,降旨让督抚举荐贤能官员,伯行不在其列。结果康熙帝亲自提名,擢其为福建巡抚。三月,伯行往福建赴任,时值台湾旱灾,伯行力请捐粮赈济,“全活甚众”。福建田少人多,一年的收成不够一年之用,米价昂贵,“商利而农病”。针对这种情况,伯行坚持派人到江、浙等省买米平粜;又多设粮仓,积贮粮食,以备凶荒。“终闽任,民无阻饥之患焉”。同时,伯行大张纲纪,打击不法之徒,“一时官吏士民兢兢奉法,教化大行”。
由于伯行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为民造福,因而深受百姓爱戴。伯行调离福建时,“士民攀留不及,皆呼号如失怙恃”。在江苏巡抚任内时,江苏乡试发生科场舞弊案,总督噶礼从中收受贿银,伯行不顾身家性命,弹劾噶礼的不法行为。审案官员畏惧噶礼权势,皆附意于噶礼,致使案情复杂化。康熙帝无奈,以督、抚二人互相攻讦,俱令解任,听候审理。扬州百姓闻伯行将解职,皆罢市停业,数千人围集公馆,哭声震扬城。苏州等地也相继罢市。次日,扬州百姓又扶老携幼至公馆,具水果、蔬菜以献,伯行坚辞不受。众人膝行而言:“公在任,止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面对此情此景,伯行不得已,乃收下豆腐一块、青菜一束。后来,案子了结,噶礼革职,伯行留任。江苏百姓闻此讯,欢声雷动,皆书红幅张贴于门旁:“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江南士民在京城者,集数万人,持香至畅春园,跪表感激之情。而福建省士民,闻伯行留任,“皆奔号呼吁”。这无可置疑地表明,老百姓不会忘记为官清正、为民造福的张伯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1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