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张伯行一生廉政为民,为何不被雍正帝重用呢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8-02 17:02: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今天向大家介绍清朝大臣张伯行,他为官20余年,历仕清康熙、雍正两朝,以清廉刚直著称,曾经被康熙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

可是这位被称为廉政为民的“好官”,最终却没有得到雍正帝的重用,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请听笔者详细道来。

一.做官廉政为民,受康熙帝赞誉

张伯行,字孝先,于1651年出生,是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他从小聪敏好学,因受父亲、祖父的影响,品德修行也很高。13岁时就通读了四书五经;30岁考中举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34岁的他中殿试三甲八十名,赐进士出身。

张伯行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时补授内阁中书,从此步入仕途。后因在家乡组织乡亲们防洪抗涝有功,被河道总督张鹏翮巡视黄河时看重,上疏推荐了他,皇上命他以原来的官衔到河工任职,督修黄河南岸堤二百余里,以及马家港、东坝、高家堰各工程。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治理黄河出色的张伯行被授为山东济宁道。适逢灾荒之年,他便从家乡运来钱和粮食,并缝制棉衣,用来解救百姓的饥寒。在康熙帝命令按各道救济灾民后,张伯行便拿出仓谷22600石有余赈济受灾之县。

当时的山东布政使责备张伯行独断专行,准备上疏弹劾,伯行反驳道:“皇上有旨救灾,不能说是独断专行。皇上如此重视民间疾苦,应该以仓谷为重呢?还是以人命为重?”布政使只得停止了弹劾之事。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张伯行被任命为江苏按察使。按照惯例,他在赴任之初就要给总督、巡抚送礼,而送礼的数额竟然高达四千两银子,张伯行不愿如此,他说:“我居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他只送给督抚们土特产当礼物,结果督抚们拒不接受,而他毫不在意。

因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从不巴结上司,张伯行也因此得罪了总督、巡抚等上级领导,以致盛名在外而无人举荐。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南巡到达江苏,在苏州谕令总督和巡抚举荐贤能的官员。在举荐的名单中康熙皇帝没有看到已闻名朝野的张伯行,就对总督、巡抚申斥道:“朕闻张伯行居官甚清,最不易得。”

于是,康熙帝召见张伯行,亲自举荐、擢升其为福建巡抚,赐以“廉惠宣猷”榜,并勉励道:“他日居官而善,天下以朕为知人。”希望他继续做一个廉政为民的好官。

二.撰檄文拒行贿,一生清正廉洁

康熙四十八年,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到任之后,为了杜绝当时官场盛行的送礼之风,他特地撰写了言简意赅的《却赠檄文》,张贴于居所院门及巡抚衙门。那些送礼者见此檄文,自知勿讨没趣,便悄然离开。

《却赠檄文》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止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其大意是:一丝一粒,都关系到我的声名节操;一厘一毫,都是百姓的民脂民膏。对百姓宽松一分,老百姓得到的好处就不止一分;放任自己多拿一文,我的为人就不值一文。不要说什么这只是正常的人情交往,这实在是关乎廉耻的大事;对于这种不义之财,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收下的。

全文表达了张伯行关心百姓疾苦、注重个人名节、反对送礼行贿的主张,其清廉爱民之心,由此可见一斑。此檄文后来传颂甚广,被收入清代许多文集、笔记,人们赞誉它是为政清廉的“金绳铁矩”。

此后十余年间,张伯行始终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但不取不义之财,甚至连米粮、衣物等个人花销,都是从自己老家带来。他曾上疏言道:“臣虽历官巡抚,而服食、起居未脱寒酸故态。”其清廉之名“自天下妇孺无不尽知”。他的品行操守不仅享誉当世,亦为后人称颂。

三.为何雍正帝没有重用?

如上所述,张伯行因一生为官清廉,曾经被康熙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但就是这样一位大清官,却曾与其顶头上司、时任两江总督的噶礼互相参奏,互称对方是贪官污吏。噶礼本人在品行上的确十分不堪,但张伯行的弹劾却缺少可靠的证据作支撑。

因此,人们为噶礼被康熙免职而奔走相告,同时也感叹大清第一清官的品行之高尚,但就康熙本人而言,他私下里对张伯行曾多次“吐槽”,称其人虽清廉却没有任何能力,做事十分糊涂,身为一省巡抚,却连基本的案子都断不了,致使衙门里案件堆积成山,政府甚至无法正常运转下去。

与雍正相比,康熙性情算是比较温和的,他尽管对张伯行有这样的看法却很少提及,而雍正则素来刚正,他对这些所谓的“清官”是很看不上的。他认为张伯行从福建调任江苏巡抚时,整个路费仅花一两银子,是典型的“矫廉”之举。因为他对官员的选拔有自己的独特标准。

雍正帝往往以“德才兼备”作为官员的选拔标准,甚至更加注重使用有管理才能的人,所以,像张伯行这样的纯“清官”在雍正朝并不吃香,相反像李卫、田文镜等耳熟能详的“雍正能官”,他们在品行上都不算什么“好人”,像田文镜都有“酷吏”之称,但这丝毫不影响雍正对他们二人的重用与信任。

因此,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虽然晋升张伯行为礼部尚书,并赐他“礼乐名臣”的匾额;但到雍正二年(1724年),又命令张伯行到阙里崇圣祠进行祭祀活动。直至雍正三年(1725年)去世,张伯行都没有得到雍正帝的重用。

总之,清朝大臣张伯行,为官20余年,历仕清康熙、雍正两朝,以清廉刚直著称,曾经被康熙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可是这位一生廉政为民的“好官”,最终却没得到雍正帝的重用。

这是因为张伯行虽然一生清正廉洁,但是,没能注重管理才能的学习与提高,最终没能出色完成封疆大吏的重任,即不符合“德才兼备”合格干部的标准。

我们在学习张伯行廉政为民好品德的同时,还应加强管理能力的学习与提高,做一个“德才兼备”、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的好干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02 2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雍正时期一位总督每餐只吃白菜,为何还被处死
...算是贵族出身,他出任两江总督时与他搭档的江苏巡抚是张伯行。这个张伯行是清代著名的廉吏,堪称清朝海瑞。贪官与清官注定不能和平相处,两个人处处不和,于是两人就互相向康熙上奏本弹劾
2024-06-23 20:43:00
康熙年间的辛卯科场案,案件背后的博弈更惊心动魄
...事者,同时将学子闹事之事具折上报皇帝。同时江苏巡抚张伯行也将此事上报,而身为巡盐御史的曹寅,正巧就在扬州,他通过“密折”向康熙汇报了这场舞弊案,他在奏章中称,很多不通文理之人
2023-06-20 14:36:00
...一”,老百姓也赞誉他是“天下第一清官”。这个人就是张伯行。当时,“天下言廉吏者,虽隶卒贩负皆知”其名。张伯行(1651-1725年),字孝先,河南兰考人。康熙二十四年(168
2023-09-11 04:05:00
聊聊晚清的一桩科场案
...也知道江南乡试出事了,立刻命两江总督噶礼、江苏巡抚张伯行等地方官员彻查此事。经过严审,先是两名被多人举报的“学渣”举人对舞弊行为供认不讳。据新中“举人”程光奎供述,他与副主考
2024-06-08 16:47:00
...算是贵族出身,他出任两江总督时与他搭档的江苏巡抚是张伯行。这个张伯行是清代著名的廉吏,堪称清朝海瑞。贪官与清官注定不能和平相处,两个人处处不和,于是两人就互相向康熙上奏本弹劾
2024-06-16 11:15:00
...副主席、民盟开封市委会主委刘海潮首部长篇历史小说《张伯行》新书发布会在焦裕禄干部学院举行。人民日报社河南分社社长龚金星,人民政协报河南记者站站长王有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
2023-02-18 01:44:00
噶礼曾随康熙亲征,因贪赃枉法弑母之举,被母亲揭发而死
...,旋擢江南江西总督。”噶礼出任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是张伯行,这个张伯行是清朝著名的清官,被后人称为清朝的海瑞。噶礼就是个大贪官,“三十八年,授山西巡抚。噶礼当官勤敏能治事,然贪
2023-04-17 18:32:00
...如何在江南地区横征暴敛,贪婪无度,又力证了江苏巡抚张伯行如何勤政爱民,体恤百姓的事情。噶礼之母曾经多次劝阻噶礼不要辜负康熙信任,要实心为国家办事,但是遭到噶礼的记恨,因此噶礼
2024-06-16 11:16:00
康熙的权谋之术有多厉害?屡屡借刀杀人
...直的官员,更加抵触噶礼。比如清朝著名的大臣,理学家张伯行,就弹劾噶礼在科考中收受贿赂。张伯行进士出身,曾官至礼部尚书,他为官二十多年,以清廉刚直著称,他还开课授业,收授门徒达
2024-03-25 17:3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