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让洱海水更清 古生村村民更富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3-04-22 05:34: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农民日报

让洱海水更清古生村村民更富

——科技小院探索绿色高值模式记

近日,记者走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清澈的溪水沿着青石板渠汩汩流淌,漫过滩涂和水柳,汇入洱海。村口牌匾上,“万古生春”四个字贴切地讲述着古生村的历史底蕴与勃勃生机。

村中一处白族传统院落的墙上,写着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同时也见证着在这里上演的一场“洱海科技大会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介绍,针对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不协同的突出矛盾,2022年国内多家科研机构、涉农高校汇聚于此,成立全国首个流域农业绿色转型的科技小院,通过多学科交叉、多平台协作、多目标协同、多主体融合的模式,共同探索洱海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新路径。

让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洱海水体曾出现两次蓝藻大面积暴发,这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典型表现。“每逢雨季,雨水会带着村落、农田排放的污染物冲入洱海。”古生村村民杨开莲告诉记者,由于连年干旱,净水入湖量不足,导致洱海自净能力弱,加上周边大规模无序开发,环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水质急剧下降。

多年前,洱海周边村落多以种植水稻、烤烟、大蒜等作物为主,经济效益很可观。但在杨开莲记忆中,洱海水面一度被一层绿色的藻类覆盖。“周边农户过量使用肥料,大量农田尾水流入洱海后造成氮磷比失衡,水体富营养化。”中国农大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许稳告诉记者,大量用肥的背后,是洱海边农业产业对村民增收的支撑。

面对洱海保护压力,2018年,大理州在洱海流域的大理市、洱源县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实行“三禁四推”:禁用含氮磷化肥、高残留农药,禁种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畜禽标准化及渔业生态健康养殖。

从大蒜“搬家”到奶牛“转移”,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才得到一定缓解。2020年,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由抢救性治理转为保护性治理。“入湖河流总氮、总磷年负荷分别降至597.9吨、39.7吨,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大理州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虽然村子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但大家收入不高的问题没有解决,我们需要产业,更需要发展。”生活在古生村半辈子的村民何利成说。

拓路

找到污染源,解决好面源污染问题,是破解洱海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协调发展难题的关键,也是古生村科技小院师生入住以来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苍山有18条溪水,其中一条阳溪流经古生村注入洱海。为了摸清面源污染来源和贡献,古生村科技小院师生沿着水系设置监测点,在古生片区构建起4.8平方公里的“六纵七横”精准监测体系,通过取样、记录、分析不同时段、不同流段的水质状况,开展村庄面源精准监控和农田面源全面调查。

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金可默介绍,从面源贡献角度看,古生片区村落污染贡献39%-51%、农田面源污染贡献35%-55%,这是科技小院师生调查后得出的重要结论。

为留住“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科技小院师生以监测数据为基础,构建洱海生态保护体系。

“具体讲,一是选取适宜作物,选用绿色智能肥料,精准控制水量,减少污染排放;二是建设生态沟渠,利用水生植物,进行降解吸收。”许稳表示,目前,古生片区已实现农田氮、磷排放减少30%-50%,氮、磷入湖负荷减少10%以上的初期目标。

洱海要保护,农民要增收,关键在于发展绿色高附加值的产业。以古生村为代表的洱海流域村庄,相当长时期囿于“绿色不高值、高值不绿色”的困境。如果种投入少、污染低,产值较低的作物,农民增收难;如果种投入多、产值高,造成污染较大的作物,洱海治理难。

面对两难处境,科技小院师生以水环境安全阈值为前提,在古生片区4600亩耕地、5235个田块上,分区域、分距离、分模式,推广以绿色智能肥为核心的绿色高值种植模式。

何为绿色高值种植模式?“简单说,就是农业绿色低碳生产与农产品高产值的有机统一,既要生态环保,又要高质高值。”中国农大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丛汶峰表示。

记者观察到,丛汶峰带领学生,在科技小院的试验田里收集、记录油菜薹生长数据。

“基于洱海土壤、气候特征与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科技小院师生创新研制水稻、烤烟、玉米、油菜、蔬菜等6种绿色智能肥料产品,并建立洱海流域绿色有机水稻种植、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控水高效利用三种模式。经实测,较过去常规模式下,种植的水稻、烟草、玉米等作物亩产增加20%-30%、肥料成本降低50%、氮磷径流和甲烷排放量下降30%。”提起科技小院取得的这一成果,丛汶峰颇为自豪。2022年,以绿色智能肥为核心的绿色高值种植模式首战告捷。目前,已实现洱海流域五大作物增产、增值、减肥、减排的预期目标。

不止于此,科技小院师生还为当地村民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定期开展农产品电商培训,向村民普及电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育本土化电商人才,挖掘打造村落能人,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过去是产业为生态让路,现在是生态为产业拓路。”张福锁说。

思路

从2009年在河北省曲周县创建的第一个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开始,科技小院师生常年扎根基层,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田间地头开展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将科研成果直接输送到生产一线。

15年来,科技小院从1.0版的科技帮扶,到2.0版的产业兴农,再到3.0版的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逐步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乡村振兴新模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作为典型案例在192个国家和地区推广。

“目标是将农田氮磷排放减少30%-50%,入湖负荷削减大于10%,农田周年亩产值超过1万元。”2022年2月,古生村科技小院正式成立,作为全国首个迈入“3.0+版”的科技小院,在这里汇集了全国20多家科研单位,200多位科研人员,核心任务是助力乡村振兴,其中“+”的含义是科技赋能和人才支撑,担负着创新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任。

一年来,张福锁院士团队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涉农高校、企业开展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创新绿色农业多目标协同发展研究方法,研究流域面源污染防治策略,构建高值高质与污染防控协同的绿色种植模式,为探索洱海流域农业绿色高值转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谈及未来,“计划用5年时间实现绿色增产增效、绿色优质增值、绿色循环高值‘三步走’战略,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让洱海的天更蓝、水更清、周边农民更富。”张福锁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2 07: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报中国农业大学古生村科技小院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洱海更清乡村兴(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虽是冬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却是暖意融融。一盘清炒的油菜薹,配上当地
2023-02-03 05:25:00
...源污染防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协同”的建议,分享了他在洱海进行“科技大会战”的做法。故事是这样的。2021年,张福锁正在大理度假,在客栈中无意间被一名北京骑行客认了出来。对方得知
2023-03-07 05:44:00
金秋时节,大理洱海流域处处呈现好“丰景”
...的共同努力下,一改过去传统种植模式,通过科学种植让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2022年,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首次在古生村开展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模式试验,通过对肥料、水分的
2023-09-25 11:23:00
大理烟草科技小院打造洱海保护与生态高值农业协同发展模式
...立。自成立以来,小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开展洱海保护污染治理、助力烟粮协同稳粮增收、促进多元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多举措助推烟草
2023-08-22 00:31: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杨文明以保护洱海为牵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区域协同与联动互补的关系新岁序开,苍洱如画。鹭鸶穿梭稻田,鸥鸭齐聚湖畔;湖水清澈见底,水草随波飘摇。坚持
2023-02-03 05:45:00
...自:中国环境报“从建立之初我们就目标明确,那就是在洱海保护的同时要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转型,通过科技赋能和人才支撑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在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金可默的讲述中,师
2023-03-16 02:26:00
本文转自:大理日报本报讯(记者罗帮义)近年来,州洱海管理局坚决贯彻州委、州政府关于洱海保护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以洱海流域乡村生态振兴为抓手,实现洱海保护治理和流域乡村振兴有
2022-12-20 00:56
云南加强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用率达到91.22%,改造建设完成农村卫生户厕47.7万座;在洱海流域推动形成“顺丰洱海”模式,各类有机废弃物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利用;在滇池、洱海等高原湖泊农田实施农业绿
2023-11-06 09:25: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云南大理改善水生态环境洱海水质透明度达近20年最高水平本报昆明2月1日电 (记者沈靖然)记者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获悉:根据生态环境部近日
2023-02-02 05:36: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