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刘昌艺,东城中医医院特聘专家,儿科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京城儿科王"刘弼臣之子,从医近20年。擅长治疗儿科各种疑难病症,如抽动、秽语综合征、哮喘、肾炎、心肌炎、重症肌无力、小儿脑积水等。先后在国内外医学杂志、报刊上发表数十篇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并曾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交流宣读论文,如论文被1996年9月全国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学术会议录用交流;论文被选为1996年10月"悉尼.国际传统医学特色疗法学术大会"论文;1997年7月论文入选《世界特色医药荟萃》一书。
擅长治疗:小儿遗尿、秽语综合症、小儿脑积水、高热、儿科各种疑难病症、肾炎、抽动、秽语综合症、心肌炎、重症肌无力、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咳嗽、哮喘、腺样体增生、小儿厌食消瘦、生长发育迟缓、胃腹疼痛、腹泻、习惯性便秘、多动症。
出诊时间:每周三、六、日上午
当孩子频繁眨眼、耸肩、发出怪声时,许多家长误以为是“调皮”或“坏习惯”。实际上,这可能是小儿抽动症的信号。
一、认识抽动症:不是“故意”,而是疾病
定义与表现
小儿抽动症以不自主、反复的肌肉抽动或发声为特征,分为:
运动性抽动:眨眼、皱眉、耸肩、踢腿等;
发声性抽动:清嗓、咳嗽、重复语言,少数出现秽语。
症状常波动,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孩子可短暂自我控制但无法彻底抑制。
常见误区
“孩子是故意的”→ 抽动不受意识控制,责备会加重焦虑。
“打骂能制止”→ 可能引发症状恶化或心理问题。
“补维生素就能好”→ 缺乏科学依据,需专业干预。
二、病因探析:多因素交织
遗传因素:30%-50%患儿有家族史。
神经递质失衡:多巴胺、血清素等大脑化学物质异常。
环境诱因:压力、电子产品过度使用、家庭冲突等。
心理因素:焦虑、敏感性格或创伤事件可能诱发。
三、科学干预:分层治疗策略
1. 轻度症状:家庭与环境调整
“视而不见”:减少对抽动的关注,避免强化症状。
规律生活:保证睡眠、均衡饮食(避免含咖啡因、添加剂食物)。
减压活动:游泳、绘画等帮助释放情绪,转移注意力。
2. 中重度症状:专业治疗
行为疗法:CBIT(综合行为干预)通过习惯逆转训练缓解抽动,如用深呼吸替代清嗓。
药物治疗:硫必利、可乐定等可调节神经递质,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医辅助:推拿、针灸配合“平肝息风”中药,减少副作用。
3. 共患病管理
部分患儿合并多动症、强迫症或情绪障碍,需心理医生协同干预。
四、家庭与学校:爱的良方
家长行动指南
情绪支持:通过改变沟通方式(“我担心你迟到”替代“你快点”),减少亲子冲突。
家校合作:与老师沟通,营造包容环境,避免同学嘲笑。
榜样力量:父母稳定情绪,传递安全感。
结语
小儿抽动症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家庭的“灾难”。通过科学认知、耐心陪伴和专业干预,可以将危机转化为亲子共同成长的契机。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理解与包容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温馨提示:若孩子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或影响生活,请及时就医儿童神经科或发育行为专科,早诊早治是关键。责任编辑:王怡萱(EN097)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09 23: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