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建安年间的晨曦中,一位身着粗布衣衫的医者穿行于山野之间,他的行囊里没有金银珠宝,只有几味寻常草药和一颗济世之心。董奉,这个名字在后世成为了医德的象征,却在他生活的时代里,只是乱世中一抹淡泊的身影。当三国群雄逐鹿中原,当烽火连天吞噬着万千生灵,这位神医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慕荣华于庙堂,只在杏林深处,以仁心仁术治愈着战火摧残下的生灵。董奉的传奇,不是金戈铁马的史诗,而是一曲关于生命尊严的悠长牧歌,他用毕生实践诠释了"医乃仁术"的真谛,让"杏林春暖"四个字穿越千年风雨,至今温暖着中华医魂。
一、不老少年
要说古人的夸张和想象力,今人大多自叹弗如。
传说有一位小伙子在担任候官县县令时,看到当时年仅30多岁的董奉,就一普通同事,也没太留意,后来这位县令罢官离开了候官县。五十年后,有一次他恰好路过候官县,就去串串门。老领导来了,往日的同事自然都前来拜见,其中包括老员工董奉。老领导看到故人们和他一样都已青春不再,但董奉还是和30多岁时一模一样。难道他是用了今年20,明年18的护肤品不成?带着疑问,当晚他就问董奉:“你是不是得道高人?别人须发皆白,但你却青春依旧。”董奉只是含糊地说:“只是偶然罢了。”
二、起死回生
上边的故事只是说明董奉驻颜有术,还不太离谱,那么接下来的故事貌似有点小夸张了。交州刺史杜燮得暴病死去,停尸三日。董奉前去看望,往杜燮嘴里塞入三粒药丸,再命人把杜燮头部抬起,来回晃动,融化药丸,不到一炷香的功夫,杜燮就活过来了。死去三天的人当然不可能活过来,或许,杜燮只是昏迷。然而民间为了说明神医之神,夸大成杜燮已经死了三天后,用三粒药丸救活了人。传说固然听过笑过算了,但也能从侧面印证民间对董奉的敬爱。为了表达这份敬爱的浓烈,故事继续往下编——
三、董奉去哪儿了
活过来的杜燮当然感恩戴德,他专门在庭院中修建了一座高楼侍奉神医。为了说明神医的神,夸张这一方式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传说董奉只吃干肉和枣,还喜欢喝酒,其它一概不食。神医董奉还是个宅男,除了吃饭,一般都待在自己房间里。神奇的是,董奉下楼吃饭时,是悬空在座位上,吃完后又飞回楼上。就这样寄居在杜燮家三年后,董奉向杜燮辞别。杜燮哭着想要留住神医,但神医去意已决,他想要尽最后的绵薄之力:“您要去哪里?需要准备一艘大船吗?”董奉曰:“只需准备一副棺木即可。”次日中午,董奉在杜燮准备的棺木中死去。杜燮便命人安葬了神医。夸张的事情发生了:七天后,竟然有人从岩昌带来口信,说是董奉让他传话,感谢杜燮对他的照顾,望他多保重。杜燮听完马上开棺查验,然后脑中浮现出一个大问号:“董奉去哪儿了?”
四、美肤手术
脱棺飞升的董奉后来被人看见出现在庐山一带,继续演绎他的传奇。
当地有一个百姓得了热病,眼看着就要不行了,被人用车拉着来见董奉,祈求神医救他一命。
董奉的治病方式也很神奇,他用五层布蒙住了病人的眼睛,不许他动,也不让其家人靠近。
据病人回忆:“起初感觉像是有东西在舔他,浑身上下被舔了一遍,使他全身疼痛难忍。此物的舌头大概有一尺多长,喘气像牛一样粗,猜不出是什么动物。过了许久,此物才离去。”等到那怪物离开后,董奉就把布解开,给病人喝了点水,办好出院手续,就让他回家了。
走前,神医叮嘱病人:“过不了多久你就会痊愈,但是切记不要受风。”十几天后,病人皮肤脱落,全身通红且十分疼痛,又过十几天后,新皮长成,皮肤像凝脂一样光滑,吹弹可破。
病人的病给治愈了,还免费做了次全身美肤手术。
五、凡人的烦恼
口口相传之下,大家都知道董奉是神人。
有一年大旱,县令丁士彦就想到神人了。县长大人礼贤下士,亲自带着好吃好喝的去拜见董奉,请求董奉降雨。对董奉来说下一场雨就是毛毛雨的事情,但神人也有凡人的烦恼:“县长大人,小可家里贫穷,以天为盖,要是俺求得雨来,那我岂不成为落汤鸡了?”
县长大人多拎得清啊:“神人您尽管祈雨,我马上给您盖新房子。”说干就干,次日,县长大人亲率民工,运来竹子木材等建筑材料,一伙人七手八脚地盖好了新屋。接下来的工序是和泥加固,泥可以就地取材,但和泥的水呢?
县长大人正想命令手下从外地运水过来,董奉一抬手,说:“不用费事,今晚就会降大雨。”
果然,当晚下起了大雨,缓解了当地的旱灾。百姓们高兴坏了,一传十,十传百,将董奉越吹越神。
六、杏林春暖
百姓们尽挑好地夸董奉,究其原因,是董奉的确为大家做了不少好事。
董奉经常免费给人治病,分文不取,但他对治好的病人有个要求:轻病得治者种一棵杏树,重病得治者种五棵杏树。于是,多年以后,周围已经有7万多棵杏树,成了一片杏林。
成熟的杏子被放在林中用稻草修建的一间仓库里,董奉告诉大家:
“想要买杏,不用通知他,只要拿一罐粮食倒进仓库,即可自行装一罐杏带走。”
相传,有个别人直接去偷杏,结果莫名其妙就毙命。只有当家人把杏还回,并叩头谢罪,那人才生还。那些换杏得来的粮食,董奉又是如何处理的呢?他会把仓库里的粮食赈济穷人和有急需的人,一年里能散出去三千斛。
董奉的这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做法得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使人们福报绵延,更有力气夸张地编传奇故事了。
民间故事大王把董奉的阳寿定为一百多年,说他仙逝时容貌依然像30多岁的样子。
董奉飞升之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杏林中修建祠堂“太一宫”。
宋真宗赐匾额“大中祥符观”,宋徽宗宣和间勑(chì)封董奉为“升元真人”。
董奉的故事更是一种启示:真正的医术从来不只是治愈疾病的技术,更是抚慰生命的心灵艺术。在这位不求闻达的医者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医学最珍贵的品质——那种对生命的朴素敬畏,对苦难的深切共情。或许,当今天的医者们在杏花飘香的季节里驻足沉思时,仍能听见一千八百年前,那位布衣神医在风中轻轻吟诵的济世誓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09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