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曲靖日报
张荣花
西正街是沾益城最古老的一条街道。我住了二十五年,许多女人到来或离开,成长或老去,我,也是其中之一。
中午,是西正街最热闹的时候。
街头的“蒋氏大锅洋芋”店门前总挤满了人。汽油桶粗的炉膛里炭火通红,蓝色火焰像波浪舔着锅底,留下一片白痕。三尺铁锅里热油翻滚,载着两指宽的洋芋条像欢快的鱼儿忽隐忽现。浓郁的香味升腾起扑向人群。热油滋滋作响,油星飞溅而出。店主一面飞快地往料盆里舀入盐巴、味精、辣椒、芫荽、花生面及折耳根,一面在圆脸上荡开层层笑意,好了、好了,马上就好。几下颠簸后,食材完成了从味道到颜色的融合。
女人对洋芋的执念就像对服装和化妆品一样与生俱来。早饭吃,午饭吃,肚子饿了吃,肚子不饿同样吃。其中的幸福和满足不比一顿大餐少。呼朋引伴的女人一边品尝香辣,一边吐槽酸甜,叽叽喳喳地搅起喧嚣。
而我只身静坐,让眼睛游移于风景之间。
店口往西有一行梧桐。元宵节一过,天暖得小姑娘们穿上了单衫,可梧桐仍岿然不动,任凭暖风拂过光秃秃的枝丫。年复一年地修剪使它斜着长向半空,如伸开的一只巨手。伤口在风霜中凝成黑瘤,像外婆扭曲的指关节。木匠都知道,树木结疤处最硬,就像骨头愈合处。这是脆弱与坚韧的辩证法。
店主是个总穿粉衫的小伙。与他的笑容可掬相反,他妈总是板着脸。儿子不在店里的时候,她自如地站在火炉后当起“一把手”,动作娴熟,手臂挥动像是在指点江山。更多的时候她在端洋芋、擦桌子、收钱。她的身影在店里不停晃动,面容却像店门前的梧桐一样肃穆,连两个孙子在脚边拉扯也不能使她动一下。从那双皴裂的手及鹰眼一样的眸中我能看出,只要有一分机会她会使出十分力气。
小伙起先只是摆摊,租下门店后便接母亲来帮忙。初见他母亲,坚毅的脸上没有丝毫农村妇人的羞怯。不到一个月,她就熟悉了批发货物、佐料配比等环节。大炭炉从早到晚轰隆隆响个不停,更加红火的生意证明了她做生意同样是把好手。
我工作的单位就在洋芋店旁。每次遇到,小伙常客气地叫一声“大姐”。几次遇到他母亲,我怯怯地纠结要不要打招呼,她却像一阵风无视我飘过。后来我发现,她对左邻右舍及所有食客都是如此。由此,我们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互相安心地视若无睹。
六年的烟熏火燎,这口大锅里炸出了一套商品房,一辆轿车,门面扩到两个。尽管在沾益城里已渐渐富起来,可全家如初到一般,依旧朴素。妈妈永远系着细格围裙,儿子天天穿一件粉衬衫,样式都没换,成为店的另一面招牌。全家上下,倒是两个小孩穿得好一些,在奶奶送去幼儿园的路上背诵着“床前明月光……”
转眼过了正月。梧桐树枝上钻出一丛丛绿巴掌,又很快变成了一层层的绿云。在水泥地面之下,无法想象根系该怎样竭尽全力,才能送出这年复一年的繁荣。
与蒋氏大锅洋芋一店之隔处又开了一家洋芋店,洋芋的做法是烧,而非炸。开店的是一个嫁到沾益的红河妹子,二十多岁。我的二十岁已远去,仓促得像是一页书翻过。妹子长得清瘦白净,说话带着婉转的弧线。早先去店里吃洋芋,暗自喜欢她的音调。感觉她的舌头如弹簧,能把干巴巴的话变成水蜜桃。
店里工作台上支着电烤架,二十多个不锈钢料罐整齐地排成五行,另有一个整洁的工作间放置红糖稀饭、木瓜水、卤鸡脚及其他食材。整个店面打整得像她本人一样清爽,让人舒心。闲聊之下才知做小吃的不易。除了店上的忙碌之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辛劳。好多小菜比如韭菜、小葱、青椒、折耳根,为了保鲜,得于凌晨调配好。“多亏有我婆婆帮我。”她轻声说了一句。我想,她婆婆听到这句话就算再忙也会开心。
听说光是转店就花了四万块钱,我很替她担心。想着光靠做小吃这点经营收入怕是不能在街上站住脚。二十五年来,眼见这条老街上店面不增减,店里的生意却变来变去。一些人到来,一些人离开。一些店开张,一些店关门大吉。让我欣喜的是,两个月后,这个叫“益小芋”的店因为生意兴隆又盘过一个店面,店里人流不息。我从路上经过,听到小姑娘悦声应着:“好啰,收着啰……”
街上的梧桐种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长得枝繁叶茂。在我眼里,它们像极了一生勤劳的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9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