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松锦战役”双方举国而战,明朝败在了哪里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1-17 11:07: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偏居苦寒之地的清帝皇太极,对入主中原、子孙后代永生永世居住在温暖的南方势在必得,全民皆兵、举国来袭,八旗军围困住军事重地的锦州,将其围得是水泄不通。锦州是关宁锦防线的桥头堡,先锋地,是坚城。袁崇焕通过多次血战兼惨败的经验,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建奴野战无敌,我们唯有大炮坚城方能抵御争锋。这一论调在明末将帅间盛行,屈辱,却是事实。松锦战役双方都是举国之力有备而来,堵上未来几十年的国运,无论哪方胜利哪方失败,都将迎来一个空前的转折。

“松锦战役”双方举国而战,明朝败在了哪里

满清一方是皇太极、多尔衮、济尔哈朗、多铎等率领的大约十一万的八旗精兵,大明一方是洪承畴、杨国柱、吴三桂、唐通等率领的十三万步骑,并有其余各地的总兵听令驰援(来壮声势,战力不行)。这一仗打了两年之久,最后以明军伤亡五万余、主帅洪承畴被俘,吴三桂领着仅存的三万残军退守孤城宁远。

有人会问,袁崇焕哪去了?答案是:他早在十年前就被崇祯皇帝给一刀砍了。这是明清之间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的交锋,明朝倾举国之力打造的九边精锐全丢在了关外。从此以后,关外全是满清的地盘,明军再也无法踏入,更没有能力组织军队进行反击。这场国运之战,明朝败了,清朝胜了,此后的清朝再不济,也据有辽东、蒙古、朝鲜等一大片地方,亡国已是奢望。

“松锦战役”双方举国而战,明朝败在了哪里

如此大体量的帝国,举国之力发动的一次战役(钱粮兵马要多少给多少,皇帝特批),为何依旧惨败?原因小孩都能说得出。两个字:团结。1640年的明帝国,能征善战、战略了得的将帅不是被崇祯一刀杀了,就是死在崇祯错误的指挥下,新生代只知练兵没有实战经验,明帝国的内部糜烂的不成样子,农民军肆虐,官军屡剿不灭,上升到谋朝篡位的高度。

这两年的关外大战,朝廷内部开始着愈演愈烈的君臣争斗,明里暗里。崇祯皇帝朱由检不是当年刚登基,不懂政治的热血青年,人性的黑暗他见过太多太多了。松锦战役前期,洪承畴率领着作战经验最为丰富“九塞之精锐”“大明最后的希望”初战告捷,还没高兴多久,大明中央朝廷就发生尖锐矛盾,朝臣迅速分为两派。一派是兵部尚书陈新甲为首的“再调兵马、速战速决”派,另一派是前线指挥官洪承畴为首的“且战且守,稳扎稳打”派,值得一提的是:被清军猛烈进攻的锦州城最高军事长官祖大寿的想法与洪承畴不谋而合。

“松锦战役”双方举国而战,明朝败在了哪里

双方互不退让,一边说另一边被建奴吓胆,哪有百年大明的铁血军队风范,另一边说一边是不知军事和战争的书生腐儒,只知道纸上谈兵,而且这些蛮子的军队真的很厉害。双方互不退让,打的非常火热,最终决定的人是皇帝朱由检,他才是最终拍板人。

两边说的都有理,听谁的呢?崇祯皇帝选择了相信陈新甲,派出监军传旨催战,必须马上进军。前线的洪承畴一行人被逼无奈,只能继续进发,救援锦州城。其实这种东西谁也说不准,具体还是要看操作和后续我们才能判断出哪个方法更好更正确。到底是战火前线的领兵大将更懂军事呢,还是身居后方的朝廷君臣更懂军事呢,除非朝堂上真有哪种前线刚下来深知敌我双方实力,并且军事才能出众不会犯纸上谈兵这种低级错误的人。不然通常情况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大军被远程遥控下十有八九会大败而归。

“松锦战役”双方举国而战,明朝败在了哪里

元朝末年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除了自己亲自指挥的大战,其他都是任由徐达、常遇春、冯胜等人自由发挥,不会多加干涉,强行指示他们进退攻守。前线和后方团结吗?一点都不团结,简直一团糟。崇祯帝和众朝臣催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信任洪承畴,担心他们投敌叛变,或是战争持续太久他们会坐大成割据军阀。前线的人想避战后战,后方的人硬逼着强攻应战,上下不同心,不败才怪。

此次大战满清能够胜利的原因就在于:采取了围点打援的战略,前来救援锦州的明军被迫野外决战,最后被杀的丢盔卸甲。

“松锦战役”双方举国而战,明朝败在了哪里

后话:明朝有很多扭转局面的机会,但一个又一个的错过;满清却是抓住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机会,几乎没犯一个大错误,因为他们只要犯下一个,就将万劫不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7 12:45:4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崇祯帝瞎指挥使明朝输掉了两场关键战役,以至社稷不保
说起明朝,很多人就会浮现出那句“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有明一朝,的的确确做到了不割地、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末代君王崇祯帝在城破之时
2023-02-22 22:08:00
明朝与清朝大决战,洪承畴13万军队全军覆没
松锦之战发生在公元1640年到1642年,是明朝与关外的满清进行的最后一次决战,此战明朝集中了几乎能调动的全部精锐主力大约13万人,皇太极也调集了满清的全部主力人马,人数大约为1
2023-02-27 19:58:00
松锦之战:明清在辽西战场的最后大决战
...。这一场战役是明、清在辽西战场的最后的大决战,以后明朝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反击,那这场战役发展经过主要是什么样的呢?明军在取得宁远大捷,先后多次对关内外明军发起攻势
2023-10-08 07:41:00
松锦之战,发生在明朝末期,是明朝与后金最后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双方投入兵力均超过十万,历时两年(1640年至1642年)。战争最终以明军惨败而结束,伤亡近半,九关边军,精锐尽失。“
2023-10-24 16:51:00
明朝将领祖大寿早年一心拥护大明王朝,为何最后却依附清朝?
...上祖庆作为戍边军官便从安徽率全家迁居宁远,先是世袭明朝宁远卫军职,经不断提升,祖家成了宁远望族。祖大寿的父亲祖承训是明朝万历年间镇守宁远的援剿总兵官祖仁的次子,跟随辽东总兵官
2022-12-13 13:06:00
明清主力决战,洪承畴13万精锐为何全军覆没?
明朝和清朝的这场主力决战,在历史上被称之为‘松锦之战’。松锦之战当中,明军之所以最终会全军覆没,原因很多。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当时明军被切断了补给,所以才会被清军打败。当然,历史
2023-06-29 12:32:00
松锦大败,洪承畴投降陈新甲背锅,李自成虎视眈眈,崇祯穷途末路
...次的13万人马,大部分都被后金歼灭。这支有生力量也是明朝最后的部队了。从此以后,锦宁防线算是崩了,只剩下吴三桂的宁远孤城。实际上,整个辽西走廊基本就算打通了。关于洪承畴投降,
2024-09-03 12:20:00
明军与后金在辽东的反复拉锯祖大寿扮演着什么角色
明末崇祯年间,明朝军队跟清朝(后金)军队在辽东地域反复拉锯。其中,涉及到的最关键人物,既不是被崇祯凌迟处死的袁崇焕,也不是后来献出山海关的吴三桂,而是长期镇守锦州的祖大寿及其家族
2023-05-31 15:43:00
祖大寿两次投降满清,皇太极为何会屡次接受?
...了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等多次重大战役,表现神勇,为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被陷害致死后,祖大寿力守大凌河宁远、锦州长达13年之久,成为明朝抗击清军的
2022-12-29 13:5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庐江惊现三座东汉古墓!系农田改造时发现,出土铜镜光可照人
大皖新闻讯 古墓墓室顶部严丝合缝,墓砖一头宽一头窄,且带有弧度,体现了古人技艺的高超。连日来,在庐江县移湖街道八里社区陈老屋村民组的一处高坡上
2025-10-15 00:26:00
以笔为缰,挥毫间见民族风骨——《战马》佳作赏析
“没想到能在长春看到徐老的作品,太惊喜了!”在长春美术馆,一位观众发出由衷感叹。“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
2025-10-14 20:30:00
西安一市民赴广西捐赠抗战文物 “这是日寇侵华的铁证”
“这枚纪念章既是战利品,也是日寇侵华的铁证,通过它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创造未来!”最近,为帮助讲好“飞虎队”故事
2025-10-14 20:45:00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
学府东街站位于小店区东中环路与龙保街、学府东街的交叉口之间,车站共设4个出入口。该站工程名为学府街东口站,公示名为龙堡站
2025-10-13 20:17:00
“河北五超”第九轮开战在即,石家庄VS保定,强强对决榜首争霸,“板面驴火之战”悬念今晚揭晓!
2025-10-11 17:02:00
笔墨间的垦荒征程——《南泥湾途中》佳作赏析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展览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为主线
2025-10-11 21:17:00
太行风|巍巍长城
10月3日,金山岭长城。 郭中兴摄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熔铸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它横贯万里,是承载历史
2025-10-10 08:44:00
以家族记忆还原英雄本色,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的特殊节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爷爷杨靖宇》一书不仅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2025-10-10 17:30:00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