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松锦之战发生在公元1640年到1642年,是明朝与关外的满清进行的最后一次决战,此战明朝集中了几乎能调动的全部精锐主力大约13万人,皇太极也调集了满清的全部主力人马,人数大约为11万人,可以说是双方之间的一场主力决战。
明朝由于此战的失利,不仅损失了洪承畴、祖大寿等大将和数万精锐部队,还基本丧失了整个关外地区的控制权,此战之后明军基本退守山海关,整个关外地区等于是让给了满清。再之后不到两年,明朝灭亡,明朝也就再也没有向满清复仇的机会了。
战争的起因是在1640年,皇太极出兵包围了锦州,守卫锦州的祖大寿苦苦支撑,如果锦州失守,明朝多年苦心经营的关宁防线就有全面崩塌的可能,因此崇祯急调当时还在负责剿灭李自成起义军的洪承畴率五万精锐北上救援锦州。
1641年3月,洪承畴开始率军北上救援锦州,到了5月的时候抵达了宁远,此时洪承畴大距离锦州已不足百里。
本来洪承畴到达宁远之后,鉴于当时的形势不敢冒进,一直窥探荆州的局势。但由于当时崇祯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洪承畴解锦州之围,洪承畴最终不得不在7月26日率领全军赶赴锦州。
其实从当时的形势还是后来的战况来说,洪承畴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当时冒进到锦州附近,在遭遇皇太极主力的情况下明军其实胜算不大,只能在静观其变,如果出现了好的机会再下手进攻才是上策。
崇祯在这里又犯了急躁的毛病,这也不是崇祯第一次犯这种毛病了。其实在明末时期的多场战役中,崇祯总是急着要把事情办成,经常不顾前线统兵大将的意见,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命令其出战。如孙传庭主政陕西的时候,也是看到了当时明军军力不足,没有与李自成决战的条件,而崇祯则一再催促孙传庭出战,导致了最终孙传庭的战败,明朝由此失去了剿灭李自成的最后机会。
这次来说,崇祯还是这个毛病,史书上虽然说是因为粮饷不足而要求洪承畴尽快决战,但实际上作为一国的最高统治者崇祯,应当要为战争做好准备,粮饷不足既要筹措到足够的粮饷。如果出战大概率战败的话,还不如不出战,至少能保存相当的实力,而出战一旦失败,便是一个得不偿失的结果。
洪承畴在赶赴锦州之后,来到了锦州南边的松山附近,在这里遭遇了清军。其实皇太极包围锦州只是他的一步棋,他更希望能够吸引到关外明军的主力来这里与他决战,能在包围锦州的同时围点打援,歼灭明军主力,才是他最大的目的,也只有消灭了明军的主力部队,不要说锦州,关外所有的城池便都能拿下了。
洪承畴来到松山后,与清军各有胜负,随后明朝的八大总兵陆续来到了这里与洪承畴汇合,总兵力达到了13万人,其中马匹有4万匹,可以说此战集结了明军在关外的全部精锐。
为了催促洪承畴尽快决战,此时的崇祯更是耐不住急躁的心情,派出了兵部职方郞中张若麒前去督战。既然督战的来了,圣旨也来了,洪承畴也不好违抗圣意,便把全部主力开赴前线,于7月与清军在松山附近发生了激战。
在7月份的激战中,明军表现的异常勇猛,清军则死伤惨重,一度被打得近乎崩溃。其实这一战也说明,如果洪承畴在松山战役中最终没有被皇太极抄了后路,而是与皇太极两阵对圆地打,哪怕是打成了消耗战,最终明军也能获胜。但最终皇太极没有给明军这样的机会。
清军在听说洪承畴率主力赶赴了松山战场后,皇太极便带领清军主力也于8月来到了前线。在观察了洪承畴的排兵布阵后,皇太极也感叹洪承畴善于用兵。只是在仔细观察洪承畴的部署后,皇太极还是发现了问题:洪承畴的主力全部压在了前线,后方空虚,于是便充分利用了明军的这一失误。
很快皇太极就派多尔衮率军包抄了明军的后方,在女儿河到渤海边挖了三道壕沟,壕沟有2.5米深,近4米宽,人马都不能通过。洪承畴听闻此事,马上出兵进攻,虽然明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但清军还是最终守住了防线,壕沟工程最终得以完成。
之后又过了一天,清军拿下了明军设在笔架山的粮草基地,这样一来洪承畴继续作战已无可能,如果继续在松山待下去,只能全军覆没。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洪承畴决定突围,保存主力。当晚洪承畴召集了所有重要将领召开了军事会议,议定第二天一齐突围。
只是在军事会议召开的当夜,明军却出了幺蛾子,总兵王朴率先逃跑,接着吴三桂也跟着他一起跑了,两支部队一起逃到了杏山城。见王朴和吴三桂跑了,另外三位总兵唐通、白广恩、马科、李辅明也跟着往杏山方向逃跑,之后又赶往了塔山方向,结果在往塔山方向途中中了清军的埋伏,全军溃败。
王朴和吴三桂在杏山整顿了部众后,继续往宁远方向逃窜,一路上也是多次遭遇清军的攻击损失惨重,最后带着为数不多的残兵必将逃回了宁远城。
在失去了六个总兵的兵力后,还留在松山的洪承畴身边只剩下了曹变蛟和王廷臣两部,此时留在松山的部队只剩下大约万余人,洪承畴无奈之下只能固守待援,但战局打到这个份上是个人都知道,松山和锦州是守不住了,被清军拿下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洪承畴一直坚持到了1642年2月,在被围困了半年之后,松山已经弹尽粮绝,整个部队濒于崩溃,最终在内奸的作用下,松山被清军攻破,洪承畴被俘,曹变蛟和王廷臣战死。
3月8日,祖大寿投降。4月22日,清军攻打杏山城,守将吕品奇投降。至此松锦之战结束,此战明军损失近6万人,清军损失大约一万多人,明军在关外的精锐部队几乎损失殆尽,城池也只剩下了一座宁远城。
从整个战争的过程来说,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在于崇祯,刚愎自用且急于求成,对整个战局缺乏统筹规划能力,导致洪承畴带着明军主力赶到宁远的时候不得不采取冒进的策略,才最终导致了战败。
▲崇祯的刚愎自用、急于求成葬送了明军
或许你也许会说洪承畴的布阵给皇太极创造了条件,不然清军也不会从背后切断洪承畴的退路,但实际上在当时的战场上,洪承畴面临的是乳峰山一线的清军防线,要救援锦州只能突破乳峰山一线清军的布防。而到后来皇太极的主力部队来到后,洪承畴在前方的兵力布置也不然会加厚。而由于冒进实际上明军的战线被人为拉长,也给了皇太极切段明军后路的机会,造成了最终的惨败。
其实洪承畴知道,在当时情况下直接救援锦州凶多吉少,驻守宁远至少不会输掉,但崇祯就是看不出这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7 20:45:2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