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前面我们聊过,皇太极绕过锦州,取道蒙古,直逼京师,最后反间计让崇祯杀了袁崇焕。不过看到北京城坚炮利,又感觉后路不稳,撂下几句大话,抢了点东西也就跑路了。
皇太极也合计:“总是这么绕过锦州,也不是长久之计。从军事角度说,风险很大。很容易就被锦州、宁远的人抄了后路。锦州这个钉子要不拔掉,永远是个刺儿,没法南下。”
这时候,是1641年。
随后,皇太极亲自起兵,兵围锦州,这个时候的蓟辽总督,已经换上了洪承畴。他准备全力去援救锦州,集合了八大总兵,是13万人,马匹够吃一年的粮草。这么多的部队,这么多的粮草,准备也得挺好。
如果跟祖大寿来个里外合击,不挺好的事吗?但是,清军的目的本就不是锦州,就是围点打援,具体操作大家看看辽沈战役,可以说差不多。
辽沈战役的重点不是在围点,而是在打援。清军也一样,只留了少数部队围着锦州的祖大寿,主力去迎击洪承畴的援兵。当时是在锦州南边。
从山海关那边往里走,在锦州南边,有那么20来里地,有松山、杏山。这场战役后来被称为松山战役。
皇太极从沈阳,星夜兼程亲自急行军到松山前线增援。洪承畴和祖大寿还是有默契的,两人商量好了:咱们呢,步步为营。祖大寿在坚守锦州,洪承畴坚守松山,人也多,粮草也够。不急于求战。因为清军从沈阳过来,你得有后勤,大明的后勤都随身带着呢。
然后锦州这么多年,建设的也不错,火器也都不错。但就是这个时候,上来一个兵部尚书,叫陈新甲。前线僵持住了,陈新甲急啊,新官上任三把火嘛。
那得赶快进兵啊,大明这么多部队,肯定优势啊。
于是,数次催促洪承畴。洪承畴也没办法,官大一级压死人,得了,那就往前推吧。反正离锦州也不太远,十几里二十来里地。
但他犯了个错误,先把粮草往前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兵书上这么写的。但是没想到,他的粮草往前一送,这粮草就被阿济格和多尔衮抢走了,劫粮草啊这是,跟小说里面一样。
没了粮食,大军坚持不了多长时间?最后洪承畴就没办法了,变主动为被动了。原来是两边阵地对峙,现在只能求战,主动进攻。
突击的第一梯队是王朴和唐通,八大总兵吗。这一梯队一出去,多尔衮和多铎以逸待劳,一顿胖揍,然后呢,白广恩和王廷臣就去救第一梯队,结果被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拦住了。
这时候就成了当年说的,管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你来一路我打一路,来一路我打一路。
第二路被挡住之后,洪承畴那没办法,只好派出第三路。第三路是马科和杨国柱去接应,这才算是突出重围,把两路给接回来。
然后第四路,吴三桂和曹变蛟,吴三桂是祖大寿的外甥。刚出发,后边的大营就被豪格和阿济格给偷袭了,然后大军直扑洪承畴了。
八路总归全派出去了,结果洪承畴这边一被围,这八路军准备开始纷纷往回撤,营救主帅要紧啊。本来想毕其功于一役,八大总兵分成四波,四波人马全部被打回来了。
粮草也不够了,养不活这么多人,所以当时八路大军准备六路撤回宁远。这个时候,皇太极派人混到明军军营里边,把夏承德收买了。最后,是夏承德把城门打开了,清军进城。巡抚邱民仰自杀,两个总兵曹变蛟和王廷臣战死。蓟辽总督洪承畴也想自杀,但没死,死的还不坚决,最后被活捉。
祖大寿之前诈降过一次,后来不甘心,又坚决守锦州。这次本来以为洪承畴会救自己,但洪承畴都被俘虏了。因此,祖大寿也没办法,打的很惨烈,粮食都没有了,只能投降。
这一战,洪承畴有重大军事指挥失误。战机把握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他如果趁着皇太极没有亲征的时候,能够速战速决,内外夹攻,不见得会失败。
但他犹豫不进,在需要对峙的时候,又贸然出击,丢了粮草,让本来主动的战局变成了被动。而且,他这次的13万人马,大部分都被后金歼灭。
这支有生力量也是明朝最后的部队了。
从此以后,锦宁防线算是崩了,只剩下吴三桂的宁远孤城。
实际上,整个辽西走廊基本就算打通了。
关于洪承畴投降,也比较有意思。
刚被被抓住后表现的刚烈?部下都战死了。我凭啥呀?
绝食不降。
而且,只要有人来劝降,他就一顿痛骂。学这个文天祥,劈头盖脸骂劝降的。后来皇太极就派来了大学士范文程。
范文程见到这个洪承畴,根本压根不提招降这件事。俩人都是水平很高的文人,有学问,就开始谈古论今,诗词歌赋一顿聊,挺投机。
正在聊天的时候,房顶上突然掉下来一片灰,也可能是脱落的墙皮,一下子就掉到洪承畴身上了。
洪承畴一边跟范文程说话,一边的拍打自己身上的灰。拍了好几次。然后范文程就回去了。
范文程回去之后,给皇太极讲,”你放心,洪承畴死不了,别看他绝食,他也不会死。一件衣服有点灰,他还不停地擦来擦去的,他怎么会是一个不惜命的人呢。“
皇太极有信心了,就更坚定了招降的信心。
甚至皇太极自己去看洪承畴的时候,把自己的大貂脱下来,直接给洪承畴披上。当官不打送礼人,人家身为皇帝,能这样对自己,他也觉得不好意思,最终还是投降了。投降以后,还给明朝写了封信,解释一下他为啥投降,我有什么苦衷,一顿解释。
但这封信让崇祯觉得特别尴尬。当时在山海关全军覆没后,崇祯以为洪承畴已经是战死了,为国捐躯了,还很伤心。而且亲自写了祭文,念也念了,吹捧也吹捧了,追悼大会都开完了。
结果,人没死,还投降了。
那尴尬归尴尬,也没再追究。因为时候崇祯已经开始害怕了,秘密派人与皇太极谈判,洪承畴这事儿,也就没深究而皇太极这个时候,也觉得有点吃不消,长年征战,打蒙古,打林丹汗,打朝鲜,打皮岛,自己损失不小。
这个形式,有点像汉武帝和匈奴,大家都打不下去了,就要和谈了。其实都是想缓口气,他也打不下去。
当时的兵部尚书,就是前面催着进兵的陈新甲,是主和派。就派一个叫马绍愉的属下到沈阳,作为秘密特使,负责和谈。
马绍愉谈了一下呢,就给陈新甲写信汇报情况,把大概的情况说了一下,基本就似乎情况还可以,大人请放心。这陈新甲把看完的密信,随手就给扔桌上了。秘书就把他当一个普通的公文,抄写誊录,把他这套密信发给各省督京办了。
这个错误可要了老命了,那么机密的事,这下大家伙儿都知道了,这一下也就轩然大波了。刚刚死了这么多人,结果,你兵部尚书现在是要跟皇太极苟合?
于是御史开始疯狂弹劾陈新甲。弹劾陈新甲善自于敌国和谈,当时袁崇焕不就这个罪名吗,结果被崇祯千刀万剐。
但陈新甲这个事儿,确实不是自作主张,是崇祯暗示、指使的。但崇祯这时,不能吭声,只能让陈新甲背锅。
陈新甲被下狱后,当时也有人说,按照惯例,除非是敌军已经打到城下了,不能随便杀兵部尚书。崇祯为此特别恼火:“别说别的,现在这么多的亲王被李自成抓了,这不是比敌军打到城下还要严重吗?”
崇祯是个好面子的人啊,意思就是说:敌军没打到城下,但是现在好几个亲戚都被李自成抓走了,不是你兵部尚书的责任吗?该杀!
结果陈新甲被杀了,这件事也是各说各的理。陈新甲有苦说不出,崇祯给他一种小暗示,但也没有明确否定之类的证据。
陈新甲被杀后,和谈终止,
明清之间,最后一次议和的机会没有了。为什么啊?不等他议和,李自成东征,马上就到北京了。
皇太极开始坐山观虎斗,等待时机,反正你们现在跟李自成他们也是打得人仰马翻、狗急跳墙,打去吧,我就等着坐收渔利。
大明这个江山,迟早是我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03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