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崇祯年间有哪一场战争足可以挽救大明国运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7-23 17:39: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崇祯十一年(1638年)二月,洪承畴与孙传庭联手在潼关南原伏击李自成。

此役,李自成惨败,仅率少数亲信逃入商洛山。

追随者有说七骑,有说十四骑,有说十七骑、十八骑的,纷纭不一。

但有一点可以明确,那就是李自成的主力在这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

当时,如果洪承畴能再加一把劲,李自成余部有极大概率会被剿灭。

然而就在洪承畴部署“十面张网”策略时,崇祯下旨:

洪承畴、孙传庭不必再理会李自成,火速进京勤王。

为什么临门一脚,崇祯不踢了呢?

因为同年九月,多尔衮率数万清军从墙子岭(北京密云)、青口山(河北迁安)突破长城防线,发动第四次入关作战。

崇祯令宣大总督卢象升御敌。

卢象升作为一代名将,由其御敌,本来用不着中原明军救火。

可是由于崇祯当时已经不信任大臣了,临战之前,派了一个叫高起潜的太监到前线监军。

后来正是因为高起潜的瞎指挥,导致卢象升壮烈战死,京城也被迫戒严。

崇祯十二年正月,清军携大胜之余威,在华北攻城掠地,接连攻陷四十余座城池,甚至攻入山东,克济南,俘获了德王朱由枢以及北方四十六万民众。

战局糜烂至此,崇祯自然也顾不上李自成了。

洪承畴、孙传庭抵达京城后,分别被任命为蓟辽总督和保定总督,负责整顿华北军事,防范清军再次入塞。

此时的明朝,谁都看得出来,已经没有内耗资本了。

但兵部尚书杨嗣昌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朝中有“奸臣”。

孙传庭就是这个“奸臣”。

后来在杨嗣昌的排挤下,孙传庭被捕下狱。

而随着孙传庭的失势,洪承畴也成了崇祯解决内忧外患的唯一希望。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之前降明的张献忠在湖北谷城再次造反。

张献忠复叛后,罗汝才、张天琳等人先后再起,将中原搅得翻天覆地。

八月,崇祯闻讯,任命杨嗣昌为督师,赐尚方宝剑,南下平乱。

杨嗣昌这个人,内斗内行。

整同僚,他是把好手。但是让他对付张献忠之流,他就不行了。

在杨嗣昌的主持下,中原战局看不到一丝起色,变得越来越糟糕。

崇祯十三年(1640年)十一月,趁着明军主力与张献忠、罗汝才等人鏖战之际,蛰伏许久的李自成从商洛山杀出,在河南打出旗号,收留饥民,很快又聚拢了十几万之众。

自此,原本已经几近被扑灭的明末农民起义,如熊熊烈火,再次席卷而来。

中原形势一塌糊涂的同时,辽东的战局也是一团糟。

崇祯十三年三月,皇太极总结过往强攻锦州失利的经验,制定了长围久困、迫使锦州守军出降的作战计划。

同年六月,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率军围攻锦州。

清军此次前来,极有耐心。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持久战方针。

而相比之下,明朝则明显缺乏心理准备。误以为清军与此前一样,只是洗劫一点钱财和老百姓就会撤走。

一边准备充分,一边准备不足。

如此一来,锦州、松山、杏山便被清军死死围困,成为三座孤城。

次年三月,锦州守将祖大寿派人穿越清军封锁区,向朝廷报告前线情况:“锦城的粮米仅供一月余,而喂马的豆则不能支撑一月,倘若清兵再次急攻,宁锦两城就要攻破,松、杏、锦三城就岌岌可危、朝不保夕。”

收到祖大寿的求援信,崇祯陷入两难境地。

看这架势,不派兵救援,关外估计守不住。

派兵驰援,关内怎么办?四川、河南那边此时也是战火不断。

思来想去,崇祯觉得双线出击必然是按下葫芦浮起来瓢,两头都捞不着好。

于是,他便决定赌国运,一把梭哈,先与清军决战,然后再回头解决义军。

皇帝决心已下,总揽蓟辽军务的洪承畴随即领十三万精兵出关,救援锦州。

崇祯十四年三月,洪承畴率军抵达宁远。

由于他对锦州形势缺乏了解,便上书朝廷,希望能步步立营,且战且守,徐徐逼近锦州,避免浪战。

如果搁在天启年间或崇祯初年,朝廷那边也许会支持洪承畴。

但今时不同往日,现在明朝耗不起,急需速战速决。

于是,崇祯便采纳兵部尚书陈新甲的促战主张,令洪承畴速速北上。

为了催促洪承畴出兵,崇祯还特意派兵部职方郎中张若麒前去督战。

见此情形,洪承畴只得留下七万人作后援,自率六万大军北上。

四月,援锦明军在松山西北山岗与清军遭遇,随即发生激战。

此战,明军在满饷不可敌的状态下,将清军打崩。

“此战扑面对斫,虽未能却虏,原系实实血战。所斩虏级有数,而虏之拖尸负伤者甚多。各镇攻山步卒从下仰攻,最难着力,马兵据战尤猛。”

见八旗军没有坊间吹嘘的那么难对付,洪承畴信心大增,下令攻击锦州外围的清军防线,并成功向锦州城内运送了一批粮草。

这批粮草很重要。

此前祖大寿上奏称锦州粮草不足,仅能维持一月有余。

但靠着援兵送来的粮草,祖大寿后来又苦苦支撑了将近一年。

锦州粮草问题暂时解决后,洪承畴决定趁热打铁,主动向清军发起新一轮攻势。

但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明军吃了亏。

清军在济尔哈朗的指挥下,于松山以西的黄土岭设伏,一战斩、俘明军约四千五百人。

吃了大亏后,洪承畴判断清军有围点打援的意图。六万先头部队不够用。

于是,他调整战略,决定将关外所有部队汇集于一处,与清军决战。

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率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在宁远誓师。

随即,明军步骑十三万北上,向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的清军发起攻势。

七月二十九日,双方激战,总兵杨国柱率部攻打西石门时中箭而死。

但在随后的战斗中,吴三桂表现优异,指挥所部三战三捷,打得清军几至溃败。

八月,前线战事陷入胶着的消息传到沈阳,皇太极闻讯,心急如焚。

崇祯输不起,皇太极也输不起。

于是,皇太极决定亲征,会会洪承畴。

当时,诸王、贝勒、大臣都觉得当前形势太过危险,力劝皇太极不要冲动。

不过皇太极信心十足,表示:只要我亲自出马,打败明军如摧枯拉朽一般。

皇太极抵达前线后,见洪承畴将十三万大军指挥得井井有条,不禁感慨道:人们都说洪承畴善于用兵,果然是这样的,我们一定要小心。

感慨之余,皇太极带着多尔衮等人登上锦州附近的北山。

然后,他在山顶上发现了洪承畴在部署上的致命弱点。

为了尽快解锦州之围,洪承畴不敢磨蹭,将大部分兵力都放在了锦州外围。

而位于明军主力身后的松山和杏山,洪承畴只部署了极少兵力。

皇太极见此情形,认为明军有前权而无后守,可以迂回包抄!

横窥洪阵久之,见大众集前,后队颇弱,猛省曰: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当天晚上,皇太极命多尔衮率一支人马悄悄来到明军主力后方,在女儿河至渤海边,挖了三道壕沟。

清军挖的壕沟,深八尺(2.5米),上宽一丈二尺(将近4米),而下隘甚,仅可容趾。战马很难越过。人要是掉下去,想爬出来不容易。

多尔衮挖壕沟时,洪承畴不知情。

等到清军壕沟完工,又扎营列阵后,他才后知后觉,统兵进攻。

可是激战一天下来,明军始终未能突破清军防线。

松锦大战证明了一件事。

明军精锐有能力与清军野战,且不落下风。但仅限于中小规模战斗。

如果是大规模会战,私兵现象泛滥的明军就无法与清军抗衡了。

又过了一天,阿济格突袭明军设在笔架山的粮草基地,夺走了粮草。

后路被抄,粮草也遭洗劫。消息传回明军大营后,结果自然是人心涣散。

面对这种情况,洪承畴召集诸将开会,表达决战之意,从正面击垮皇太极。

此时,论兵力,双方人数相当。

论装备,明军火器超过清兵。完全可以决一雌雄。

尤其是明军又已经被清军断绝了后路,只有拼死厮杀,方能死中求生。

可是,自萨尔浒之战以来,明朝对八旗军是连战连败,信心严重不足。

加之朝廷腐朽,调度无方,有功不赏,有过不罚,各级将领都习惯了暗中保存实力,不愿意拼光老本。

因而,当洪承畴表达了决战态度后,诸将皆反对,都主张向南撤退,先宁远获得补给,然后再北上与清军决战。

以当时的情况,往南突围倒也没什么问题。

事已至此,无论怎么打,都避免不了伤亡。

洪承畴见众人都主张撤退。尤其是朝廷派来的监军张若麒也反对决战,他只好少数服从多数,下令于明日突围。

然而,就在明军准备撤退的节骨眼上,却出了个幺蛾子。

撤退前一夜,王朴不打招呼,自己带着本部人马先跑了。

听说王朴溜走,其他总兵也纷纷率领本部人马各自突围。

一时之间,明军大乱,骑兵和步兵相互践踏,死伤无数。

混乱过后,未能冲出包围的明军被清军用箭矢逼至海边,纷纷溺水而死。

侥幸跨过壕沟的明军也遭到清军伏击。

马科、唐通、白广恩在逃往塔山的路上被清军逮了个正着,死伤惨重。

吴三桂紧随王朴之后,先后逃至杏山城。

但还没等两人喘口气,清军又追至杏山。

见情况不妙,王朴、吴三桂随即又弃城而出,往宁远方面撤退。

吴三桂动作稍快一些,本部人马基本完整退回宁远。

王朴就没这么幸运了。在半道上遭遇清军截击,损失惨重。

清军追击一夜,见突围明军远遁,已经追不上了,就返回松山,继续围困没能突围出去的洪承畴、曹变蛟和王廷臣。

洪承畴收拢余部,见仅剩不到两万人,突围的可能性不大,只好下令固守松山,等待援军。

可是此时的崇祯,手上哪还有援兵可派?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困守松山的明军粮草耗尽,副将夏承德贪生怕死,派弟弟与清军约降,又派儿子夏舒前去清营作为人质。

二月二十八日夜,夏承德命人放下云梯,引清军入城。

城内的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等人拒绝投降,全部战死。

洪承畴在战斗中被俘,被清军押解到沈阳劝降。

三月八日,被围困了整整一年的锦州粮尽,城中杀人相食的惨状再度重演。祖大寿无法再坚持,遂开城出降。

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用红衣大炮轰毁杏山城垣,守将吕品奇率部投降。

随着松山、锦州、杏山三城陆续失陷,松锦大战自此结束。

战后,崇祯派人清点损失,惨不忍睹。

十三万人出征,仅有吴三桂一支人马大体保存了下来,其余尽没。

数万人被俘,53783人战死,损失战马7440匹,甲胄9346件。另有万余人溺死于海上,连尸体都找不着了。

就剩下两万多人,宁远肯定是守不住了。

所以松锦大战的失利,也标志了明朝的宁锦防线完全崩溃。

对于明廷而言,噩耗还不仅仅于此。

杏山丢失的同一个月,李自成围攻开封。

崇祯闻讯,命督师丁启睿、保定总督杨文岳、总兵左良玉、虎大威等人率兵18万,对外号称40万,驰援开封。

此时的中原明军,一流精锐都被调去打清军了,仅剩下些二、三流部队。

面对鸟枪换炮的李自成,临时拉来凑数的明军根本打不过。

一场大战下来,左良玉被打得望风而逃,丁启睿、虎大威等部也是争相奔命。

李自成一战消灭十余万明军,缴获马骡7000余匹,军械火器不计其数。

在此之前,崇祯环顾朝廷,发现偌大的明王朝,竟然已经找不出一个能打的帅才。

于是,他只得派人释放孙传庭,让孙传庭到陕西救火。

然而,就这么硕果仅存的一张牌,崇祯也没打好。

九月,孙传庭发现李自成已经今非昔比,便上书恳请崇祯给钱、给人,并宽限一段时间。让他练出精兵后,再去迎战李自成。

但孙传庭的无奈之举却遭到了猜忌。

崇祯怀疑孙传庭迟迟不动,是另有所图。孙传庭为了自证清白,只好仓促出战。

结果不出所料,明军在郏县之战中被李自成击败。

郏县之战后,孙传庭只能从头再来。

他不敢拿贫民百姓开刀,除非他嫌李自成的追随者还不够多。

为了招兵买马,他只得打陕西乡绅的主意。

可地方士绅舍不得自己那点棺材本,到处谣传,说孙传庭按兵不动是故意养寇自重。

崇祯听到谣言,又犯了疑心病,下手敕催促孙传庭出战。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在崇祯的反复催促下,未做好决战准备的孙传庭仓促与李自成在汝州大战。又收获一场大败。

十月初八,崇祯下旨,罢免孙传庭督师及兵部尚书官衔,令他戴罪立功。

可让人唏嘘的是,早在两天前的十月初六,孙传庭已经战死在了潼关外。

回看晚明的诸多大战,崇祯可谓是骚操作不断。

兵法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可崇祯却总是干涉前线将领指挥,还经常怀疑将领拥兵自重。

先有卢象升,后有洪承畴、孙传庭。无数人为了自证清白,稀里糊涂兵败沙场。

当然,崇祯如此多疑也不是没道理。

自从女真兴起以来,明朝地方将领确实有军阀化倾向,尤其是辽东军,堪称尾大不掉。

松锦大战和汝州之战就是实例。

崇祯年间的明军,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坨翔,打不了大仗,每每遇到困难,总兵们就会保存实力。

在这种情况下,崇祯也是有苦难言。

只能说,明朝这家老店发展到崇祯这会,天灾人祸不断,官场腐朽败坏,军队将领吃空额成风,关张几乎是必然结果。

换个靠谱皇帝,明朝或许能续命。但结果肯定不会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23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崇祯找高僧测字,高僧为何说死人的钱我不收
前言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在国运衰微、内忧外患之际,心急如焚地找到一位高僧,请他测字以求指点迷津。高僧让崇祯写下一个字,崇祯提笔写下了“有”字。然而,当崇祯递上酬金时,高僧却神色凝重
2024-06-04 20:27:00
...,好比秦二世胡亥、陈后主陈叔宝、宋徽宗赵佶等等。而崇祯帝却是个勤勉的皇帝,他一心要复兴大明,不分昼夜地处理公文,吃喝用度都相对节俭。勤政和节俭是明君的标配,但崇祯意外成了亡国
2024-06-01 09:26:00
“松锦战役”双方举国而战,明朝败在了哪里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偏居苦寒之地的清帝皇太极,对入主中原、子孙后代永生永世居住在温暖的南方势在必得,全民皆兵、举国来袭,八旗军围困住军事重地的锦州,将其围得是水泄不通。锦
2023-11-17 11:07:00
这三人不被崇祯坑死的话,大明不会定格在1644年
1627年,大明王朝的接力棒传到了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手中。崇祯接手的是一个满目苍夷的江山,此时的大明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问题:朝政腐败,贪官污吏,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军风起云
2023-05-18 19:19:00
崇祯若听取此人的话清军不可能入关,明朝或将再延续数百年
...唐宋”、“远迈汉唐”。明中期之后时常发生农民起事,崇祯时期朝政混乱,官员贪污昏庸,加上与后金的战争带来大量军饷的需求,同时明朝深受清兵掠夺之苦,以及因为小冰期气候变冷,农业减
2023-01-05 17:29:00
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李自成农民军包围开封,焦头烂额的崇祯帝,只能将牢房里的孙传庭放出,命他再度出任三边总督,扛起“剿灭李自成”这口大锅。大概直到这时,崇祯帝依然没弄明
2024-06-01 08:53:00
崇祯皇帝找人测字,连写三个字,算命先生看后表示“大明必亡”
崇祯并非连写三字,而是五字,算命先生还送一个“逃”字。这个算命先生就是江湖上大名鼎鼎的奇人宋献策,当时被李自成拜为军师,精通奇门遁甲及图谶等术,李自成奉若神灵。1644年正月,李
2023-09-22 11:15:00
崇祯那么勤奋,为何大明非在崇祯年间灭亡不可
...,宠信宦官。好不容易盼来了一个上进有为,朴素勤奋的崇祯皇帝,但大明却亡在了他的手中。其实崇祯继位之后还是有一定抱负和理想的,上任之时即勤于政事,厉行节俭,且十分勤奋,说到朴素
2024-03-21 15:51:00
李自成的首席谋士以5000童子兵攻破北京城,逼得崇祯自尽
...成就像有了主心骨一样,大小战争都要征求他的意见。明崇祯十四年,这距离明朝灭亡还有四年的光阴,但宋献策发现明朝已经像是腐朽到根的大树,明显蹦跶不了几天了,于是借以国运方术等,指
2023-07-19 18:0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
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
南京市档案馆物证还原英烈隐秘岁月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吴石烈士户籍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苍淑珺通讯员王伟朱亚东)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凭借对吴石将军潜伏历程的真实还原
2025-11-07 07:5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
最近,网上掀起关于对康熙亲生父亲是谁的讨论。更有网友推测,康熙父亲并非顺治而是洪承畴。对此,中央民族大学严实教授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
2025-11-07 00:46:00
【大风影像】终南正脉——至相寺
深秋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怀揣着对千年古刹的向往,驱车向南,沿着子午大道一路疾驰,目标直指天子峪深处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
2025-11-05 17:31:00
《羋月传》作者蒋胜男:不要想象一个“自己的古代”
大皖新闻讯 著名网络小说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羋月传》作者蒋胜男现身安徽霍山迎驾笔会。作为人气作家,蒋胜男结合《羋月传》的创作直言
2025-11-05 23: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