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坐,一个在日常生活当中无比常见的动作。虽然在经历过多年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之后,现今的中国人对待这一动作已经变得随意许多,但我们在小时候却又往往能够听到这样一句话: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甚至如果将这句话拓展开来,运用到其他事情上也毫无违合之处。之所以会有着这样的认知和观念,与我国从古至今便沿袭下来的对于坐的各种规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古代对于坐姿有着明确的要求
1、安坐是早期较为端庄的坐姿
在远古时代,人们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处于相当低下的状态,不仅没有现今的桌椅,就连居住的地方也都主要是选择洞穴这一类的地方。而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居住舒适度,人们开始选择将一些树叶等铺在地上,这也是我国“席地而坐”缘故的由来。
古代早期人们所穿的衣物为裙子,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裤子这一东西,而内裤的出现则更要延后到西汉昭帝时期。因此,人们早期在坐下的时候很难不出现暴露私密位置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便开始对坐这一姿势有着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安坐便成为了中国古代早期被人们普遍认为较为端正的跪坐形式。
根据现今学者的发现,安坐这一坐姿的出现应该是受到了祭祀动作的启发,“若夫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要知道,在封建迷信十分盛行的古代,祭祀场合当中的所有事物都无比庄严,受其启发而产生的安坐姿势自然也就显得端庄许多。
在当时,人们要做到“以膝居地,小腿平直于地,臀部贴于脚后跟”的要求,才能够算作一个合格的端坐。当然,这一动作绝算不上舒服,只是为了礼仪的需要还是不得不坚持下去。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坐具在不断得到改进的同时,安坐这一坐姿也常常呈现出适应它的改变,如床榻跪坐便在从汉至唐这一时期成为了人们的主要选择。
2、其他坐姿在生活中也相当常见
除了安坐外,在西汉贾谊所写的“容经”一书当中,对于包括危坐、跽在内的其他坐姿也都有着较为明确的要求,对其给予了较高的重视。但是,这些坐的姿势其实都是公共场合当中为了礼仪要求而放弃舒适度的做法,如果是在家中或者比较宽松的场合,情况自然也就不一样了起来,箕踞便是其中较为常见地放松型坐法。
对于箕踞,《说文解字注》当中有着这样的解释:臀着席,而伸其脚于前。也就是将两腿伸直张开,呈现出八字的姿态,从而让整个人看起来像个簸箕。而这种姿势之所以会在古代被认为是不雅,就是因为它会暴露自己的私密部位,当初荆轲刺秦王失败后便是采取的这种姿势来表达自己对秦王的蔑视。
此后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在中国的盛行,佛教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盘坐也不例外。在佛教“打坐”时候所做出的动作的影响下,古人在箕踞姿势的基础上选择将自己的两腿相互盘起来放在身前,这样就能够在不影响舒适度的前提下,又起到一些遮掩私处的作用。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争,少数民族对于坐的认识自然也逐渐影响到了汉人。当时的少数民族并没有所谓跪坐的习惯,他们更喜欢直接采取现今我们平时的坐姿来坐在床上,这就促使我们逐渐从原先的跪坐转变为坐到椅子上,而这种姿势也被称为“垂足坐”。
二、坐的礼仪并不仅仅表现在姿势上
在坐的礼仪上,古人对于坐的要求不仅体现在姿势这一方面,坐的方向和位置同样深受重视。在古代时期,古人在很多时候都是以右为尊,这也是《廉颇蔺相如列传》当中出现这段“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描写的原因。而如果是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位置最尊贵的人也通常是坐北向南,古人也因此常常将称帝称作“南面”,称臣则被叫做“北面”。
是在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房间内,坐西面东则又是最为尊贵的位置,其次则是坐北向南。正是在这样的认知下,当初项羽在鸿门宴宴请刘邦之时,自己是“东向坐”,亚服范增是“南向坐”,从而表明了自己对于刘邦的轻视。
正是古人对于坐位方向和位置有着如此严格的规定,在聚会时人们一些有关于坐位的行为表现也会成为反映他们内心想法的证据。
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当中,侯赢本身只是一个看守城门底层人士,却能够受邀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坐到一起,“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虚左以待也由此在后世演变成为了尊重他人的意思,尤其在地位更高的人面对地位更低的人时候,这种做法的更能体现出地位高的人的品行。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现状,妇人往往不被允许在桌席上吃饭,自然也就没有位置可言了。
三、总结
总的来说,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文化的文明,中国在许多事情上都有着堪称源远流长的习俗习惯,对于坐的要求便是其中之一。坐不仅因为坐姿的不同而分为了包括安坐、箕踞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类别,对于坐的方位和具体位置也同样有着严格的规定。
正是在这些规定之下,中国人形成了一套有关于坐的完整认知和观念,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样的说法也因此不断流传,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9 17: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