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拂晓报
腊月二十一,天空飘起小雨。在苏州工作的刘昊文乘高铁、坐汽车,风尘仆仆回到老家泗县刘圩镇。行李刚放下,便来到街上那家从小吃到大的饼店,闻着熟悉的发面香,看着那忙碌的身影:“俊言叔,来5个饼!”“哎呦,昊文回来啦!算起来有两三年没见你喽!”“叔,生意还好吧,一回来就想着你家的大饼呢!”“抓紧回家吃饭,年前忙,你还能来给我搭把手!”饼店老板沙俊言一边装着大饼一边招呼着。
农历新年将至,“刘圩大饼”又成了炙手可热的年货。“一天做2000多个饼都不够卖,节前还得再加班。”沙俊言说。
走进饼店,几十平方米的店面虽然略显拥挤却布局合理。靠墙放着一排类似大立柜式的发酵箱,透过玻璃门往里看,从上到下十来格,每格里面“躺着”一张饼胚。往里走两步是切面区,员工小张一手握刀割面,一手将面团过秤:“一个饼2斤面,我这天天练,基本也算是‘一刀准’。”切好的面传给下一道工序“压面饼”,压面机“吱扭”一声就“吐”出一张扁平的面饼,再接着拿擀面杖行云流水一通“飞旋”,就成了直径接近40厘米的一张饼胚。充分发酵后,放入电饼铛烙制大约5分钟后便新鲜出炉,麦香十足。
“面团都要经过三次发酵,发面的技术各家都有绝活,控制面和水的配比、把握好发酵的时长,最后的口感才能有保证。”沙俊言十来岁时就进店干活,从和面第一道工序练起,至今已有30多年时间。“搭眼一看,用手一摸,就能知道‘面头’发酵得合不合格。”和“老酵头”打交道这么多年,沙老板可谓行家。
传承百余年的“刘圩大饼”已被列入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地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表面金黄、形如满月的大圆饼切成十来块儿,摆放在小竹筐里端上餐桌。刚出锅时脆香,放凉之后暄软,不加糖盐,不刷油,保留原汁原味的麦香。
“捧着比脸还大的饼,拍个照片发到同学群里,让他们看看这饼有多诱人!”放假在家的大学生小房乐呵呵地向室友介绍家乡美食,“欢迎来我的家乡泗县刘圩镇,带你们吃饼、陪你们旅游!我给你们的可是实实在在的饼,不是‘画饼’呦!”
记者手记:万千种年味,最浓是故乡。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言,家乡刘圩的大饼一直处在回家“必吃榜单”第一位,是面包披萨、炸鸡啤酒无法取代的味蕾记忆。每一口饼香,都是家乡的一抹重要符号,是深深的眷恋,更是无限期待……
本报记者 关小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20 12: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