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曲靖日报
俞胜
五一刚过,我似乎就听见了端午节的脚步声:一声一声的,刚开始的时候足音是轻微的、舒缓的,渐渐就沉重、急促起来,我记忆中的关于家乡端午的碎片也在脑海中渐渐拼凑完整。
记忆中家乡的端午,总是艳阳高照的。一大早,我父亲就从我家一块叫“小园”的地里割来了一把艾草,插在自家大门的门框上。新鲜艾草,刚割下来时,翠叶婆娑,浓浓的香味从切口处和枝叶间散发出来。
我家“小园”里野生的艾草是一味神奇的中药。记忆中我小时候,从来没有吃过一颗治感冒和咳嗽的药,但凡伤风感冒、咳嗽,母亲就扯一把晒干的艾叶放进热水中让我泡脚,这艾叶也许就是端午那天插在门框上的。脚泡在盆里,盆上再搭一条厚厚的毛巾,防止热气很快散失。一会儿,脚就被泡得通红,浑身毛孔张开,汗水盈盈时,钻到床上的被子里捂上一觉。有时母亲就给我熬一碗黑黑的艾叶水,苦涩的艾叶水,加点红糖或者干脆就不加红糖,硬着头皮喝下去,转天,伤风感冒、咳嗽就差不多好了。
端午那天,父母还要在小孩子们的手腕上系一条红丝线——不是五彩线,也许是我小时候,物质资源很贫乏吧!我是男孩子不肯系红丝线,觉得和女孩子没了区别。每当这时,母亲就说;“五月是恶月,小孩子手上系了红丝线,恶鬼就会躲着走,等第一场雨过后,才可以解下手腕上的红丝线。”说来也怪,记忆中的第一场雨往往在端午节的第二天就下。现在想来,红丝线和艾草,其实都寄托着父母希望孩子平安的美好寓意吧!
我关于包粽子的记忆很模糊,端午节那天应该是吃粽子的,粽子应该是糯米和大枣做的,印象也是不太深刻。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端午节那天吃鸭蛋。鸭蛋一般也是自己家腌的,我家兄弟姐妹五人,过端午节的那天,母亲会格外大方,五个兄弟姐妹每人都能分到一只鸭蛋。鸭蛋有淡青色的壳,煮熟后隐隐地飘散着清香,敲碎蛋壳,一股黄澄澄的蛋黄油流出来,赶紧用嘴去吸,衣襟上没准都滴上几滴,脸上却笑开了花。
过日子精打细算的人家,到端午的这一天,还能吃到在腊月里腌制的腊肉。腊肉用钉子挂在家中的墙壁上。过了正月,想吃时一天割一点,尤其到犁田插秧的季节,更需要用腊肉来犒劳自己。所以,到了端午这天,即使过日子精打细算的人家,墙壁上挂着的腊肉也所剩无几,一般的人家会全部取下来,用蒜苗烧着吃,成为端午节这天的一道大菜。
我家乡的山粉圆子是饭桌上必不可少的。桐城人把红薯叫作“山芋”,把红薯粉叫作“山粉”。山粉和五花肉加上蒜瓣一起烧,山粉吸收了肉汁更加香糯可口,五花肉则肥而不腻,再加上蒜瓣的清香,那色、那香、那味,不能去想,一想,馋涎都要滴下来。
我的家乡桐城,讲究一年三节。三节指的是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三节,亲戚之间要互相走动。端午节和中秋节的走动,一般都是在节日之前完成。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不用提了,中秋节亲戚走动一般互相送月饼,端午节则送一种叫“鸡蛋糕”的点心,金黄色的鸡蛋糕你家送我、我家送你;我家送你的,你转送给另一家,你家送我的,我也会转送给另一家。一袋“鸡蛋糕”最终不知绕了多少家。你送我、我送你,一袋“鸡蛋糕”似乎谁家也捞不着。但我家父母辈分高,我家总会留下晚辈孝敬我父母的“鸡蛋糕”。端午节这天,我们五个兄弟姐妹每人就会从母亲手中分到一块“鸡蛋糕”——那是我小时候吃到的最美味可口的点心,我不知道人间还有什么比“鸡蛋糕”更美味的东西了。
我现在已记不清一袋“鸡蛋糕”有多少个,大约分完一轮袋子里总还会剩下几个。我也不记得母亲自己留没留或者分没分给我父亲,我父亲拿到手里吃没吃。我只记得母亲把剩下的“鸡蛋糕”放在碗柜里。于是,厨房的碗柜成了令我牵肠挂肚的地方,有好几年的端午节的晚上,我还惦记着白天吃过的“鸡蛋糕”的味道,半夜里一个人悄悄下床,学着电影中侦察英雄的小心谨慎,不弄出一点声响地摸到厨房碗柜边,打开柜门,偷偷地拿走一块“鸡蛋糕”。现在回忆起来,我想心细的母亲早起后一定能发现“鸡蛋糕”少了一块,但母亲从来没有质问过我们,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坦白过,母亲应该知道是我所为吧!现在的超市里,还在出售这种老式的“鸡蛋糕”。有时候我去超市,看见了总要买上一袋回来,我觉得我买的哪是“鸡蛋糕”呀,我买回来的是小时候的记忆和母亲对我的爱。可惜的是,这种老式的“鸡蛋糕”无论如何也勾不起我家孩子肚子里的馋虫。
记忆中家乡的端午节,也没有赛龙舟的蛛丝马迹。我常常感到奇怪,按照道理来说,我的家乡是鱼米之乡,河流纵横,怎么就找不到关于赛龙舟的记忆呢,也许是因为我家离湖边还有两三公里的路程?但记忆中怎么也没有听到过从湖边传来的赛龙舟时锣鼓喧天的声音的片段呢?我离开家乡时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也许那个时候,我家乡的物质生活还没有现在这样丰富吧!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就多了起来。假日没有疫情,今年的端午节,我家乡的湖泊中赛龙舟的锣鼓声,应该震天响了吧!
写到家乡的端午节,一则关于端午的诗话也不由得从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给我讲这则诗话的,还是我的一位本家哥哥。我读小学时,他是我的班主任老师。他讲这则诗话,也应该是在端午节前或后吧!
从前,有个女子嫁给了一个穷秀才。秀才只知道读书,不知道挣钱养家,日子自然越过越穷。这秀才的妻子,耳濡目染,也会吟诗作对。可是光腹有诗书有啥用,明天就是端午节了,家里过节的东西还一件没置办呢,这个节还怎么过?秀才的妻子一时悲上心头,不由吟诗一首:“自怜薄命嫁穷夫,明日端阳件件无。佳节岂让空度过,聊将江水洗菖蒲。”
穷秀才正要推门而入,一下子听得真真切切,觉得自己枉为六尺男儿,如此亏欠娘子着实羞愧不已。“罢、罢……出门弄钱去吧!”钱哪是那么好弄的,正在道上茫然无措时,秀才看见了一头不知是谁家走失的牛。秀才也是羞愧过度失去了理智,牵起了这头牛,想赶到集市上卖了,怎么也得让他的娘子过一个件件都有的端阳。还没走到集市上,被牛的主人寻到了,人赃俱获,告到了县官那里。
县官纳闷,问秀才:“你一个读书人,怎么干这种不知羞耻的事呢?”到了这时候,穷秀才是不说原委都不行。县官一听,不信,说:“把秀才娘子传来,如果果真能吟诗,就放了你;如果不能吟诗,不但要革去你秀才的功名,还有刑杖伺候。”
秀才娘子来到县衙,又羞又气,当即吟诗一首:“滔滔江水向东流,难洗今朝满面羞。妾身本来非织女,郎君何必做牵牛。”诗中牵牛织女,一语双关,又应眼前景。
县官听罢,对女子的境况唏嘘不已,起了恻隐心,不但当堂释放了秀才,还赠了一些钱粮,鼓励了秀才和其妻子一番。
我后来发现这个故事还有好几个版本,但不管有几个版本,我只相信,这个故事若是真的,就必定发生在我的故乡安徽桐城。
不是吗?那个穷秀才的窘困急迫、秀才娘子的知耻又达观机智,还有县官对诗歌的超级热爱,他们仨都让人感到是那么的可亲可爱呀!我的故乡有“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土壤,有“天下文章出桐城”的盛名,这样的诗话,其他地方的土壤怎么可能滋生出来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5 06: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