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贵港日报
什么是胃息肉、肠息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医院消化内科进行胃肠镜检查,很多人通过胃肠镜检查会发现胃肠道里长了息肉。那么息肉是什么?息肉应该如何治疗呢?
胃肠道息肉是指起源于粘膜上皮细胞的赘生物凸入胃肠腔内病变的统称,是消化科很常见的疾病。
胃肠道息肉有哪些临床症状?
胃息肉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伴有合并症时才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或出血。幽门部带蒂息肉凸入幽门时往往引起间歇性幽门梗阻。结直肠息肉如果比较大,经常受到粪便摩擦,可使其粘膜糜烂,粪便内有血液或者粘液。表现的症状为大便血红色,血量不多,混有粘液,血多在粪便表面,若出血量大或出血日久,可引起消瘦、贫血。
胃肠息肉的分类及危害
息肉组织学可以分为四类,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一般为胃增生性炎症引起,占胃息肉的80%,生长十分缓慢,多为良性,癌变率为0—5%。腺瘤性息肉又分为管状腺瘤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这些腺瘤性息肉易发生癌变。据研究,腺瘤性息肉癌变率为5%—40%,其中绒毛状腺瘤病变率最高。息肉越大,癌变的机会也越大。
与胃息肉癌变率较低不同,80%—95%的结肠癌由肠息肉发展而来,一经发现需及时治疗。
肠息肉的癌变概率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
1.息肉的大小:息肉的直径越大,癌变的风险越高,其中大于2cm的息肉癌变率高达50%以上。
2.多发息肉的癌变率高于单发息肉。
3.病理学类型:增生性息肉极少发生癌变;腺瘤性息肉中,管状腺瘤癌变率为2%—10%,绒毛状腺瘤癌变率达30%—70%,绒毛管状腺瘤的癌变率随绒毛成分比例升高而增加。
即便发现结肠息肉也不用太过担心,从息肉发展到癌通常需要5—15年时间,我们有充分的时间早期预防和治疗。
什么人容易长胃肠道息肉?
通常长了息肉,自身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很多人都是做了胃镜、肠镜才发现长了息肉。
胃肠息肉又有哪些好发因素呢?
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类药物,胆汁反流,吸烟、饮酒,以及某些遗传因素为胃息肉的好发原因。此外,老年人比青年人、男性比女性更易患胃息肉。
吸烟、饮酒,高脂饮食,果蔬摄入少,家族肠息肉病史或结肠癌病史等为肠息肉的好发原因,同样,老年人比青年人、男性比女性更易患肠息肉。
胃肠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病?
一般情况下,胃肠镜检查发现息肉的话,大夫会在镜下取息肉的病理活检,根据病理结果判断息肉的性质,从而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所以,做完胃肠镜检查,一定记得关注、追踪病理结果回报。
胃肠息肉如何治疗?
检查发现胃肠息肉不用慌张,等待病理结果回报后去消化内科,由专业的消化内科医生为您制定下一步的治疗计划。
一般情况下息肉直径较小、数量较少的可在行胃肠镜检查时由活检钳钳除,这种情况需要追踪病理结果,定期复查胃肠镜即可。部分多发息肉,或是直径较大的息肉,在初次检查时,医生会先取息肉的病理活检,待病理活检回报后进行下一步治疗。一般不需要开刀,内镜下治疗是目前应用广泛的、创伤较小的治疗手段。
胃肠道息肉切除后有可能会复发,所以定期复查胃肠镜很重要。通常根据息肉的病理结果,切除完整性、健康状况、肠道准备情况、家族史等因素决定复查的时间。医生会根据您的情况为您制定个体化复查计划:对于低风险息肉切除患者复查胃肠镜时间为1—3年;对于部分肠道准备不佳、未能完整完成检查者、切除息肉数目大于10个、镜下和病理结果提示高风险的患者建议短期3—6个月复查。
胃肠息肉如何预防?
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是最好的预防方式,建议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同时还要做到戒烟、戒酒,多吃瓜果蔬菜,适当控制肉类的摄入量,少吃腌制食物,少食高脂油炸食品;适当运动,控制体重,科学治疗便秘,根除幽门螺杆菌等等。
(贵港市人民医院 姜志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1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