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贺照阳 通讯员 刘琦 实习生 乔佳芮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会认为,只要我不碰甜食,我就会和和糖尿病划清界限。然而,52岁的张先生却是一个反例——他一口甜食不沾,近半年来却口渴得厉害、每天都要喝好几升水,在医生的建议下,张先生去做了检查,当体检报告上空腹血糖9.8mmol/L、糖化血红蛋白8.2%的数值摆在眼前时,张先生彻底地懵了神。医生说,他这是典型的2型糖尿病。
现在这病有多“猖狂”?最新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显示每8个成年人里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70岁以上人群更夸张,近三成的人都逃不掉。更可怕的是,超一半患者根本没感觉,等出现症状时,血糖可能已偷偷升高好几年。下面,由济南市皮肤防治院专家刘琦带来科普。
糖尿病:不只是“血糖高”这么简单
打个比方:我们吃的食物会变成葡萄糖(像“能量包裹”),胰岛素则是“快递员”,负责把葡萄糖送进细胞当燃料。
可一旦“快递员”消极怠工(胰岛素抵抗),或数量不够(胰岛细胞累垮了),葡萄糖就会堆在血液里(血糖飙升),细胞却活活“饿肚子”。久而久之,高血糖像泡糖水一样侵蚀血管,心、脑、肾、眼睛都会被拖垮。
这3个“隐形杀手”最易招糖尿病
吃太“精”:白米饭、面条、蛋糕这些精细碳水,会让血糖像坐过山车,逼得胰岛素连轴转,最后累到“罢工”。
肚子太“胖”:男腰围≥90cm、女≥85cm要警惕!内脏脂肪会释放“破坏分子”,直接让胰岛素失灵。
身体“发炎”:多余的脂肪会引发慢性炎症,就像给胰岛素的工作“使绊子”,让它没法正常送“包裹”。
这些人应该定期查血糖
40岁以上,每年必须测一次空腹血糖;胖、家人有糖尿病、孕期血糖高过的人,30岁起就得半年查一次,最好加测糖化血红蛋白;家人有1型糖尿病的,要查胰岛相关抗体,早揪出隐患。
糖尿病从不是突然“袭击”,而是坏习惯一点点攒出来的。早做一次检查,改个小习惯(比如多吃杂粮、每天走走路),就能离它远一大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22 05: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