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申瑞英 甘肃政法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新文科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使命。而高校思政课堂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主要阵地,也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新文科建设意味着文科与科技革命的融合,为高校思政课堂的创新发展赋能,要植根祖国大地、回答社会之问,并坚持创新性、改革性的教育引领作用,进一步丰富铸魂育人的鲜活经验,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因此,要学好、讲好、用好新文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强化思政课堂教学的“穿透力”,瞄准思政课堂教育的“前瞻性”,推进高校思政课堂创新一体化发展。
一、新文科赋能思政课堂培养高素质人才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题中之义,也是思政课堂深度融合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必然结果。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塑造学生思想的重要因素,也是思政教育课程建设的关键。要配齐配强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专兼任教师队伍。教师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践行大融合的思想教育理念。新文科建设要求教师在责任感及自身专业知识的交叉广度等方面有质的飞跃。教师要完善思想理论课程体系,认真处理好各种教学与思政教育课相互配合的关系,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协作融合的各种问题,加快思政课集群构建,实现多学科同向发展。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思政教学的语言表达方式,并结合网络和多媒体来积极推动“新课堂”建设,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和参与度,持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思政教育要嵌入高校的人文历史、环境布置、文化建设、艺术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坚持一种新的“生态人文主义”精神,释放出其所包含着的变革动力与创新活力,使思政课不断成长为蕴含思想深度、时代高度和情感温度的课程。
二、新文科赋能思政课堂培养交叉学科人才
以人才强国战略促成交叉学科人才能够“教得出,用得住”,在加强国际交流的同时确保国内人才能够实现良性循环,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战略。一是应用新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引入新的教学模式,通过网络连接思政课堂和学科专业课堂,实现多学科模块紧密衔接和学科交叉融合;二是丰富完善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自我革新,联通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脉搏,体现协同育人模式,培养高素质的交叉学科人才;三是突破文科学生的思维局限,为培养打破学科壁垒交叉学科人才赋能;四是培养学生的跨界融合创新意识,打造全过程、全要素、全场景的数据人才,帮助学生破除对交叉学科的片面认知;五是努力提升治理能力,激发人才培养活力,这也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路径,而提升治理能力的首要任务便是健全以党的领导为统领的大学治理体系。
三、新文科赋能思政课堂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文科赋能高校思政课堂,以立德树人为基石,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激发其使命感与内驱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具体而言,一是强化创新人才的使命与责任,思政教育需引导学生超越个人视角,同时拓宽学术视野,增强知识迁移能力解决跨学科问题。二是思政教育应勇于创新,采用交叉学科思维,激发新文科人才的内驱力,通过协同融合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注入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此外,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力量,学习奋斗精神,理解成功经验,是新文科赋能思政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三是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的育人功能,营造创新氛围,注重问题导向,建立多元培养机制,鼓励学生健康成长,为高校思政课堂的创新发展注入活力。
四、新文科赋能思政课堂培养高质量人才
高校思政课堂需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精神,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促进教育进步,构建新学科知识体系,培育兼具中国特色与全球视野的高质量文科人才。具体策略包括:一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服务社会、国家及人类发展需求;二是采用直观情景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创新实践教学课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三是运用技术思维,强化思政课程人才培养的价值性、交互性与关联性,构建多维度新文科体系,创作多样化优秀作品,精准传播内容,及时纠正思维偏差,提升学生情怀与实践能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新文科建设旨在完善我国科学结构与文化话语体系,实现育人新突破。
注:本文系“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ZJG2022-A08,是甘肃政法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作者系甘肃政法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任编辑、硕士生导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26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