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孔子三见老子,看看老子三次如何回答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11 10:24: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孔子三见老子,看看老子三次如何回答

道,渊深似海,高耸如山。

0 1

第一次会面

历史上孔子第一次会见老子时,老子还在周王朝藏书室中做史官。

这次会面孔子除学到了很多礼制制度外,对孔子感悟最深的应该是老子的这段话,这也正是“上善若水”的精髓。

两人离别时,老子指着黄河说道:“你为何不能学习水的德行呢?”

孔子不解,问道:“水的德行又是怎样的?”

老子回答说:

“ 善行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争名逐利,处于天下众生所厌恶的地方,反而更接近于道,这是谦虚的德行。

江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成为百谷之王。

天地之间,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但是它却能穿透最坚硬的事物,水滴石穿。

孔子三见老子,看看老子三次如何回答

可见, 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不见具体形状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

由此可知,无言的教化和无为的益处更甚于有为。”

孔子恍然大悟,说:

“先生的话使我茅塞顿幵。天下之人都高高在上,只有水处在下方。

天下之人都喜欢安逸,只有水处于艰险;天下之人都喜欢洁净,只有水处在污秽之中。

水趋向的处境都是天下人厌恶的,所以没有人能与之相争,这就是最高境界的善。”

老子接着说:“当你不与天下人相争时,天下将没有人能与你相争,这就是效仿水德行事。

水最接近于道,道无处不在,水无所不利。水避高趋下,从不回流,善于利用地势的起伏。

你看那深潭中的一汪碧水,表面淸澈而平静,却是那样的深不可测。

水也会有流失,但却从不会枯竭。

默默无闻的滋润万物,却不求回报,这就是水至善至仁的品格。

它遇到圆形障碍就绕其而行,遇到方形障碍就折回而走,遇到堵塞就暂时停止,一旦出现决口就浩荡奔流,这就是水的信誉。

它能洗涤肮脏污秽,能使崎岖的地势趋于平缓,这就是水的能力。

它用浮力载物,用清面照人,用坚毅的恒心克服障碍,这就是水的长处。

它日夜而人、贤人和聪明的人都善于选择时机,能随机应变、顺天应时,就像皓皓明月,静观世事沧桑。

你现在回去,应该戒骄戒躁。

要不然,你人还没到,名声就已经传来,身体还未动,声势已经先行,张张扬扬,就像老虎走在大街上。

这样,谁还敢用你呢?”

孔子听后恍然大悟。

孔子三见老子,看看老子三次如何回答

0 2

第二次会面

两人第二次会见,是在老子辞官回到故乡苦县曲仁里。

这次会见,两人谈到了仁义,但老子并没有认同孔子所言的仁义。

在老子看来,这扰乱了人的本性,人应该顺应自然。

老子说:

“人出生在世界上是—种自然现象,因此人的行为也要顺应自然规律。

你看,天地按自然规律运行,日月星辰按次序周而复始的运转,飞禽走兽按彼此的生存之道和谐共处。

这并不是人为的刻意安排,而是它们遵循自然之理,按天性生存、发展。”

人生于宇宙之间,和天地万物一样有属于自己的生存之理。

人的生、死、荣、辱,都应遵循自然之道。

顺天而行,顺理而作,任凭人们按自己的喜好自得其乐,人的本性就显示出来了。

人为的标榜仁义的结果,只能离仁义越来越远。

你苦苦求索仁义,意在实现人的本性,可结果却适得其反,扰乱了人的本性。”

孔子三见老子,看看老子三次如何回答

0 3

第三次会面

两人第三次会面是在很多年后了,此时孔子已闻名于世,老子隐居于世。

这次,主要探讨的是何谓天道。

对此,老子说:“ 阴阳之道,深不可测,人有眼睛却看不见,有耳朵却听不到,有语言却不能传授,是平常人的智慧所不能理解的。

因此,所谓的得道并非真正得道,而只是体道。

假若你像认识宇宙中的有形事物一样去认识它,借助于眼、耳和语言,那将永远无法懂得道。

求道的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如果内心体悟不到道的存在,道将不能保留。

心中体悟到了道的存在,还要在现实中进一步印证,得不到现实印证的道,不能畅通无阻的前进。

这就是得道的圣人虽内心有所领悟,却不能为外人道的原因。

一个人仅仅希望能从外界获得关于道的认识,而不去用心体会,即便是圣人也不愿意教授他。”

学问渊博也不一定懂得大道,就像擅长辩论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一样。

无用的知识和辩术早已被圣人所摒弃,所以得道的圣人总是处于一种体悟大道的状态。

道,渊深似海,高耸如山,周而复始循环运转,主宰万物并赋予万物以永无穷尽的动力。

宇宙万物,都是因为有了道的给予,才不至于匮乏。

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孔子获益良多。

手不扶碗穷一世,抖腿耸肩霉三代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老话有理,相由心生,看相识人,由表及里,相定乾坤。

在很多年前,有一回,浩然跟朋友们吃饭,席间有一位不太熟悉的朋友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在吃饭时,举止与大家不同,手既不扶碗,也不放在碗边,而是垂在桌低下,而且还一个劲地抖腿。

吃完饭后,这位陌生朋友先告辞了,我就与其他朋友们闲聊,其中一位朋友问我对此人的评价,我说:“此人日后很难发达,会穷苦一生。”朋友问我这是为什么?我说:“古人说过,人吃饭时一定要手扶碗,手不扶碗会穷苦一生的。”

事隔多年以后,我无意中听到朋友们说起此人的情况,果然在这几年中,他是一事无成,不知换了多少份工作,也曾做过买卖,但几乎是全军覆没,干啥啥不成,始终处于漂泊不定的困顿状态。

俗话说:“要以食就口,不要以口就食。”意思也是说,人在吃东西时要把食物拿到嘴边吃,而不要把嘴巴凑到食物上去吃。

“树摇叶落,人摇福薄”,抖腿也是一种破财的相。在民间有“男抖穷女抖贱”一说,如果一个人老有爱“得瑟”习惯,一坐下就开始抖腿或者耸肩,老处于一种不安稳的状态,对于男性来说不容易聚财,对于女性来说下贱轻浮,败家破财。

南怀瑾老师在他的著作中曾经提到过抖腿的情况,南师说:腿(脚)不要抖,这个动作的习气要戒掉,不戒掉会倒霉,运气不佳。

一个人千万不要抖腿(脚),坐在那里两腿(脚)这样抖动,有钱则钱抖光,有人则人抖光,家破人亡。如果出家师父,则茅棚都会抖掉,所以抖不得的。

从相学上说,抖腿是一种破败的相,经常抖腿的人会把自己的好运、财运和福气都抖光了,而且抖腿也是一种轻浮相的表现,所以大家要避免这个习惯。

其次,耸肩也是一种损财的举止。有些人坐着爱耸肩,走路时也爱把肩挑起。在武术界,练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拳种都要求“沉肩坠肘”,沉肩是指放松两肩关节,不使其耸起;坠肘是肘尖常有下垂之意。

只有沉肩才能松肩,肩关节的松沉和旋转自如,能起到舒展肩部韧带、肌肉,沉肩有助于含胸拔背,有助于气沉丹田。

如果一个爱耸肩的人,他的脖子老会向前挺,大家想想看,鸡不正是时刻都把脖子伸长在找食吃,所以说,爱耸肩的人生活不容易安定,会霉运连连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1 16: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为何说孔子与老子的三次会面,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要说哪两个人的相遇最具划时代的意义,那必然是孔子和老子。孔子和老子是中国历史上圣人,几千年来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传说这两位圣人曾经有过三次会面,三次会面中二人
2024-02-07 20:44:00
孔子与老子同处春秋末期,这是一个动荡与变革的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旧的政治格局、社会制度、经济关系、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裂变。面对
2024-05-17 20:21:00
...家,并将他们称作“先秦七子”。其中,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当仁不让领衔,且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在七子之中占据三席,显然儒家堪称最具影响力的学派。那么,这七子都是谁
2023-11-10 20:29:00
老子:道家哲学的创始人,与孔子并肩的伟大思想家
老子,姓李名耳,根据历史记载他大概生活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到公元前前470年左右,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老子出生在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又名老聃,有传闻说他一生下来毛发就是白
2023-10-29 22:24:00
问礼老聃 尊师好学
...问礼老聃》向我们展示了孔子也曾作为一名谦逊的学生向老子请教时的情形。由山东省曲阜市孔子博物馆所收藏《孔子圣迹图》三十六幅为明代彩绘绢本,又称《三十六孔圣迹图》,该图以连环画形
2023-09-07 17:07:00
东方三大圣人:孔子、慧能、老子的影响力与智慧
...子纪录其思想所写,被奉为儒家经典。而在第一位的便是老子,老子名为李耳,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后来将他尊为始祖,称作太上老君,他曾经还是周王朝的图书馆长。博学到就连孔子看见他
2023-10-26 21:54:00
春秋时期的宗教观念变革与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
...对封建地主取代奴隶主的歌颂,含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老子和《道德经》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者,相传为楚国人。老子即老聃,他的代表作《道德经》,实际并非老子所写,而是楚人环渊写的,
2023-12-03 15:47:00
孔子、老子和庄子如何看待生死问题
...处于动乱之中。这种生命安全随时面临着威胁的时代,像老子、庄子和孔子这样的大思想家们,都对生死这个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1、孔子其中孔子认为,与其去担心死后如何,不如专注
2024-04-11 21:43:00
盘点诸子百家的9大家
...家之一,也是最早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孔子属于道家始祖老子的亲传弟子之一,其第一诉求是在政治领域,即治国平天下的仕途,而非人文,其在人文领域的成就是仕途不得意时的产物。孔子“述而
2023-08-25 14:3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