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与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是奴隶制解体,封建制逐渐形成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信仰天的信念开始动摇,取而代之的是重视了人民的思想。
周厉王以后,王权开始衰落,"尊神"、"敬天"的观念也发生了动摇。而"人本"思想逐渐萌发。天失去了原来的权威,被一些人诅咒。人间一切祸福均自天降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郑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这就是主张脱离天的羁绊,将人事与天道分开。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天处于了人的附属地位,并非凌驾于一切之上。人神关系的颠倒,是春秋时期的一大进步。孔子咒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说明孔子是反对人殉、人祭的,实际上孔子就是把人的地位摆在了神之上,这也反映了奴隶制的崩溃。
随着对宗教性的天和神信仰的动摇,朴素维主义思想也发展了。
西周末年,已经有人以阴阳失调来解释地震的发生;郑史伯提出"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种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就反映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晋史官引用"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诗句,得出"衣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应"的重要政治结论,这是对封建地主取代奴隶主的歌颂,含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
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者,相传为楚国人。老子即老聃,他的代表作《道德经》,实际并非老子所写,而是楚人环渊写的,不过精神是老子的,文字是环渊的。
老子冲破传统宗教思想,提出了一个超绝一切的虚无本体,这就是"道",以取代天的无上权威。"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道"是万物的始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从"道"派生出来的。所以老子说"道"是"万物之宗",是宇宙万物的老祖宗,在上帝之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应理解为元气,即最初的物质,而"道"比"一"这个最初的物质还要早,说明"道"不是实体,而是一种"视之不见"的精神。
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无为"就是听其自然,少私寡欲。老子的思想有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一面,但也有鼓吹"愚民"政策的一面。所以老子主张统治者在"治民"时,要使民无知无欲。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至治之极"的"小国寡民"的世界。老子向往的并不是一幅未来理想社会的图景,而是早已在历史上消逝了的,经过他的美化,保留有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制社会。
《道德经》中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因素,它指出世界的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互相依存,相反相成。如美与丑,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有与无都是对立的统一。事物都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但老子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被唯心主义冲淡,最后导向了形而上学。
老子的哲学观是为他的历史观服务的,他希望恢复他的理想社会。毛泽东曾对老子的思想做出了最恰当的评价。
孔子和《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先祖为宋国贵族,后逃难到鲁国,成为鲁人。孔子幼年丧父,曾管理过仓库,也看管过牛羊。孔子曾在鲁国做官,后离职,周游列国,到处游说,晚年回到鲁国讲学。他的门人根据孔子的言论整理为《论语》,是研究孔子的主要依据。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那时周王室已经非常衰弱,孔子崇拜周公,希望以"周礼"为准则,各人遵守本分。在孔子看来,他希望有法先王,行德治的方法,使当时动乱的社会恢复稳定,人民所受的苦难减轻。
孔子提倡"仁"学,"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所谓"仁"是指通过各人内心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备的德性。"仁者爱人"是孔子对仁所下的定义。孔子提倡忠恕之道,他认为仁者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不达人"。
孔子宣扬天命。在孔子看来,天命在天上就是"上帝之命",在人间就是周天子之命,至于鬼神则不是"正宗"。
孔子大半生的时间从事教育活动。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倡导有教无类,他推广私人讲学,破除了等级、地域和神族的界限,为战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
孔子主张学习要多听多看,要持存疑态度。孔子重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育学生要"不耻下问"。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强调了学与思,学习与复习的关系,"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都是这个意思,孔子善于"因材施教",因此培养了各方面的人才。
两千多年来,孔子倡导的教育观,在中国历史上起了巨大作用,孔子已被国际学术界尊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之首。
孙武和《孙子兵法》
孙武是春秋末期兵家的代表,字长卿,齐国人。吴王曾试孙武治军才能,让他训练宫女。孙武把180人分为二队操练。起初,宫女都不听军令,孙武三令五申后,仍然嘻笑不听,为严明军纪,孙武斩杀宫女中的两名队长,后宫女都听令而行。于是吴王相信了孙武的治军才能,并以孙武为将,打败了楚国,还显威于齐国和晋国,在诸侯中的威望迅速建立起来。
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共13篇,在当时已流传较广。具体篇目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孙子兵法》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兵书,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有突出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孙中山高度评价《孙子兵法》,认为它首创了中国的军事哲学。《孙子兵法》于公元8世纪传入日本,朝鲜,后又传遍世界,被译成十几种文字。
《孙子兵法》来源于战争实践,并做了理论升华。孙武认为"兵者,国之大事。"他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分析敌我双方,这样才能克敌制胜。孙武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要因敌变化而变化。
《孙子兵法》历代注本不断,较完善的注本为《孙子十家注》。
春秋时期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来进行城市建筑、土地测量和赋役征收。周敬王十年,各国诸侯为周王筑城,动工前,对王城的长、宽、高,以及人工、材料、劳动力往返的里程及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非常准确,所以工程才能提前完成。周灵王二十四年,楚人奉命整治军赋,他对不同类型的田土、山林、水泽等做了精密的测量和计算,然后依据收入确定军赋的数额,说明当时已经有了几何学的知识。
天文历法进步也很大。《春秋》一书对日月食记录非常详细,在242年间,记录日食37次,其中正确的是35次,最早的一次是鲁隐公三年的日全食,比西方的记录早了135年。"哈雷彗星"的记录也比欧洲早了670多年。《左传》记载了两次冬至。
在建筑方面,巧匠公输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输般就是我们说的鲁班,他姓公输,名班,鲁国人。他不仅能建造宫室台榭,还曾造"云梯"作攻城的工具,后世称颂鲁班为"机械之圣"。到现在,鲁班仍被奉为木工、石工、泥瓦工等工艺部门的祖师。
春秋的医学也有很大的成就。现有记载的春秋时期的医生有医缓,医和等人,他俩都是秦国的名医。医和曾为晋平公诊病,诊断后确定平公的病是贪恋女色,纵欲过度的结果,已无药可治,少则3年,多则10年,必死无救。10年后,平公不治而死。缓与和被人誉为"良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03 23: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