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唐太宗的“纵囚”事件是真是假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02 10:40: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叫唐太宗纵囚。

唐太宗的“纵囚”事件是真是假

《资治通鉴》记载:

【辛末,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之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简单来说,就是有一年唐太宗心血来潮,突然把监狱里的死囚全部放走了,然后约定回家一年,第二年秋天,还是回来受刑。

囚犯大为感动,第二年全部回归,没有一个逃跑的。

最终,李世民大笔一挥,竟然免除了他们的罪罚。

初看这个事情,往往被李世民的胸怀所感动,他的大度竟然感化了死囚。

唐太宗的“纵囚”事件是真是假

但事实的真相是不是真的如此呢?

不用等到我们来怀疑,在宋朝时就有一个人开始怀疑了,怀疑者正是《新唐书》的编写者欧阳修。

欧阳修专门写了一个《纵囚论》,怀疑这个事情的真实性。原因如下:

君子才能实于信义,小人不可能施以信义的,这些死囚犯下大罪,是小人中的小人。君子都不一定会按约定去受死,何况小人?

这些死囚犯竟然全部做到,这实在太可疑了。

所以,欧阳修揣测这是李世民的一场秀,而这场秀里牵扯到了一个博弈,或者相互的猜测。

首先,李世民要能判定这些人一定会回来,然后才会放他们走,不然,到时候一个也不回来,李世民不是沦为一个大笑话?

唐太宗的“纵囚”事件是真是假

那他怎么判定这些人会回来呢?他就得让这些囚犯猜到如果他们能够如约回来,就能得到赦免的奖励。

所以,李世民赌的不是这些人被自己感化,赌的是这些人能够猜到自己将会赦免那些如约回来的人。

欧阳修表示,如果真要测试,就先放一批,等这一批回来后之,照杀不误,明天再放一批,如果这批人也能回来,那说明死囚真的被感化了。

但欧阳修说,这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能这样干,因为年年这样干,那以后都没有死刑了。

唐太宗的“纵囚”事件是真是假

这是欧阳修的说法,显然,欧阳修还说得比较含蓄。王夫之说得更直接:

“(太宗之世),法令密而庐井定,民什伍以相保,宗族亲戚比闾而处,北不可以走胡,南不可以走粤,囚之纵者虽欲逋逸,抑谁为之渊薮者?“

什么意思呢?就是唐朝的刑侦系统太厉害了,而且是连坐的,一个人被挂了号,就是北上胡地,南下粤地,都要被抓回来。

死囚之所以不逃,原因之一是逃不走。

而王夫之更是直接判定更隐秘的原因:……太宗阴授其来归则赦之旨于有司,使密谕所纵之囚,交相隐以相饰,传之天下与来世,或惊为盛治,或诧为非常,皆其君民上下密用之机械所笼致而如拾者也。”

王夫之表示,一定有人偷偷告诉了这些犯,如果明年老老实实回来,就能得到赦免。在这样的承诺下,死囚当然一一归队。

所以,这就是李世民的一场盛世大秀,简直是瞒天过海。

那李世民为什么要搞这一场秀呢?有人,比如王夫之就说李世民是欺世盗名,那问题是,如果李世民真的是欺世盗名之徒,当然,他确实是改过史书,为自己粉饰过,但如果他真的只有欺世盗名的话,大唐盛世是怎么出来的呢?

所以,李世民搞这一场秀,应该还有别的原因。

唐太宗的“纵囚”事件是真是假

原因我们往上找。在史书中,我们找到了另外一笔记录:是岁,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

这个是岁是贞观四年,也就是李世民搞死囚秀的两年前。我们再看看李世民一场秀放了多少人回家。

《资治通鉴》里记载,李世民一共放了三百九十多名。

这就奇怪了,两年间,大唐全年只有死囚二十九名,为什么两年后,暴涨了十倍呢?

在史书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太宗既诛张蕴古之后,法官以出罪为诫,时有失入者,又不加罪焉,由是刑网颇密。帝尝问大理卿刘德威曰:‘近来刑网稍密,何也?’德威对曰:‘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今失入则无辜,失出则便获大罪,所由吏皆深文。’

什么意思呢?就是李世民在杀了张蕴古之后,法官引以为诫,所以判案就严了很多。李世民还专门问过大理卿刘德威。

大理卿刘德威告诉他:现在审案,如果把一个人错误的关进了监狱没事,如果该关的没关,那事情就大了,法官要判重罪。这样一来,法官当然从严审判。

那法官为什么这样干呢?答案在第一句:太宗既诛张蕴古之后。

也就是跟张蕴古有关系。

唐太宗的“纵囚”事件是真是假

史书是这样记载的:“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鞫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

有个叫李好德的人,嘴上不把门,经常胡说八道,被有关部门举报后是要坐大牢了。这时候,负责审理的大理丞张蕴古汇报,说这个人是有精神病,所以胡说八道,按律不应该治他的罪。

李世民一听就赦免了李好德。张蕴古听了之后,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好德,两个人还一起愉快玩起了围棋或其其它什么玩意。

这时候,有人把这个情报汇报给李世民,李世民大怒之下,把张蕴古斩杀了。

这么处理,当然是有点过份了。而且随着这个案件的处理,后遗症出来了,法官们宁愿从严处罚罪犯。因为万一轻叛了,自己要负责任的。

这样一来,唐朝的死刑犯大幅上升。李世民一看不对劲,连忙发文,要求对死刑犯的判罚要慎重:

【既而悔之,因诏:‘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

——《资治通鉴·唐纪九》】

唐太宗的“纵囚”事件是真是假

可是,风气已经形成,一个文件是改变不了的,所以就算李世民反复强调,到了放囚那一年,依然有三百九十人,是张蕴古事件之前的十倍之多。

那怎么办,李世民总不能站出来说,张蕴古的事情我办错了,我太严了,大家该放还是放吧。这样一来,可能会形成另一个极端。大家一窝蜂都开始不判死刑了。

于是,李世民就策划了这一起释囚事件,故意放出死囚,然后等他们回来之后,再赦免他们。

这样的处理一是重申了宽大的方针,又以道德为前提。自然就能对法官从严审判起到纠正作用。

这应该才是李世民释囚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细思极恐啊,法官放一个人是死罪,皇帝放一堆人,却是龙恩浩荡。只是史书不能直接写出来,写出来就穿帮了,只能隐藏其中,拐着弯说,能不能看出来,就看大家的眼力了。

读罢史书,总是让人掩卷长叹。

看历史远比看小说更为有趣,历史就是一个有着无尽谜题的长卷,还可以从中学到许多的知识。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中国一样有这样完事丰富的历史记录,人类社会活动的所有变数都写在了中国的历史书里,你想看问题更通透,可以去读历史,想少踩坑,可以去读历史,想搞清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去读历史。甚至当心情不好时,也可以去读历史。

成千上万人的生死荣枯,被你一页翻过,多少王侯将相在你的指间滑过,与你对话的都是帝王将相,你还会被眼前的小问题困惑住吗?

一部《资治通鉴》,写透了人生百态,写尽了帝王将相,权术谋略。

很多人都喜欢看《资治通鉴》,最多的看了十七遍。

”一共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啰。”

“中国有两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又不得意的境遇中编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去自杀。那便是另当别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2 11: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贞观六年,公元633年12月22日,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审计监狱中的囚犯,见到了应该被处死刑的犯人,内心怜悯他们,放这些囚犯回家,并且约定明年秋季回来受刑,
2024-07-17 16:41:00
欧阳修的《纵囚论》写了什么事件
...有很多明事理的皇帝,秦王李世民就算一个明君。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大家都了解的一个皇帝,虽然说他的夺位方式让我们不理解,可是在那个时候就人都有每一个人的苦衷。每一个人都可能会为
2023-08-09 22:28:00
唐太宗李世民实行德政,为什么会遭到史家的质疑?
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十二月辛未日,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判决死囚290人,并将这些死囚释放回家,约定明年秋末归来就刑。到期的时候,死囚全部归来,唐太宗下诏赦免全部死囚。这是《旧唐
2023-01-30 16:02:00
李世民过大年放死囚,还赦免,瞎胡闹!
...岁的翰林院馆阁校勘在工作之余,写了一篇《纵囚论》对唐太宗为了迎接新年,而释放全国死囚回家过年,并最终赦免了他们,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文章指出,唐太宗不懂人情、有违法律、沽名钓誉
2023-08-26 13:25:00
李世民一声令下放四百死刑犯回家,秋之后处斩,第二年没有人逃跑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其执政时期饱受称颂。然而,他的一项举措却引起了轩然大波:释放死囚牢房囚犯。这一决定展现了他的宽容和仁慈,但同时也激起了广泛的争议。法理之争欧阳修作为当
2024-10-25 12:33:00
李世民曾放390名死囚,自觉回来的有多少
...几千年,唐朝绝对能够在“盛世王朝”上榜,而唐朝却与唐太宗紧密联系在一起。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政治清明,经济复苏,百姓安居乐业,人们脸上露着笑容,到处皆是繁荣昌盛的景
2023-08-04 21:24:00
聊一件发生于唐代贞观之治时期的真实故事
唐太宗半身像宋佚名先来科普一下“贞观之治”。“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也是他在位二十三年(公元627至649年)唯一使用的年号。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华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2024-05-15 16:35:00
...治理清明曾有这么一个事例。贞观六年年末(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审查复核案件。当太宗看到30多个死囚时,觉得很是可怜,就下了一道圣旨:把他们一律放回家,与家人团聚,一
2024-05-18 12:07:00
...口增加,社会安定,民族关系缓和,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时期,政治上实行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权体制。采用宰相合议制度,使皇权与相权的基本平衡。这既避免了皇权过大,独断专行带
2024-05-18 12:0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山东万诚拍卖丨“琅琊典藏”文物艺术品拍卖会即将启幕
2025年9月28日上午10:00,山东万诚拍卖行将在新闻大厦四楼举行拍卖会,公开拍卖书法、绘画及钱币共计204项拍品
2025-09-11 10:51:00
山西河津一村竖碑“汉太史公司马迁故里” 韩城市文旅局:地方政府应正确引导群众
近日,山西省河津市西辛封村在村口立起“汉太史司马迁故里”的石碑,引发争议。近日,网友“达岸872”在网上发布文章“别让错位‘故里碑’侵蚀文化根基”一文
2025-09-11 07:59:00
秦可卿的卧室里洋溢的是一股“甜香”,令宝玉神游了一回太虚幻境;黛玉的窗前飘出的是一缕“幽香”,使人感到神清气爽……据红迷们统计
2025-09-10 08:16:00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年九月十日是教师节。那么古代有没有教师节呢,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的说法
2025-09-10 15:27: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 | 吴瑞:绝命家书立下以身许国铮铮誓言
“倭寇未灭,誓不生还”,1937年9月14日,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3师下士吴瑞奉命调上海参战。当夜急行军途中,吴瑞分别给父亲
2025-09-10 15:27:00
六百年屯堡,一部行走的家国史诗
6月28日晚,安顺文化中心剧场内掌声如潮。原创情景歌舞剧《屯堡长歌》安顺首演现场,屯堡石墙与江南水乡在光影中流转,小人物的爱恨悲欢间
2025-09-10 15:58:00
【AI编辑部】“酒神”“酒圣”“酒仙”共赴酒博会,就在贵州这张桌子上
当万千佳酿在第十四届酒博会绽放醇香,一场跨越时空的“品酒盛会”也悄然启幕——我们特邀9位“史上最懂酒的大神”专程赴约,他们或是酿酒始祖
2025-09-10 19:05:00
80年前,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沙县这座闽中山城因“内迁”而成为福建的医疗避风港。这里的医学院师生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 救亡图存”的崇高精神。
2025-09-10 13:13:00
今天,送你一朵小红花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教师,早已不仅是一种职业,而是精神的象征,肩负传承文明的重任。春秋时期,至圣先师孔子率先打破了教育的壁垒
2025-09-10 13:53:00
一纸传单揭露日军瓦解中国抵抗意志图谋
美国“鼓岭之友”召集人穆言灵来宁捐赠侵华日军发放的反动传单原件一纸传单揭露日军瓦解中国抵抗意志图谋图为印有抗战时期美国飞虎队照片的美国《LIFE》杂志
2025-09-10 07:43:00
名家新作 | 刘强:域外《孟子》学研究的力作 ——《古代朝鲜半岛学史研究》读后
赵永刚教授《古代朝鲜半岛学史研究》是域外《孟子》学研究的力作,该书出版以后,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孟子学研究专家杨海文、徐兴无
2025-09-09 22:15:00
9月9日,美国“鼓岭之友”召集人穆言灵女士携研究团队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访,并向馆方捐赠其二战期间日军印制的宣传画报实物。
2025-09-09 19:36:00
9月5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官宣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将于9月12日至10月30日在湖北举办。作为核心举办地
2025-09-09 11:38:00
一缕温烟袅袅升 穿越红楼品古香
姜江正在用宋元时期非常流行的焚香方式隔火熏香,品鉴梅花香饼。 受访者供图□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静秦可卿的卧室里洋溢的是一股“甜香”
2025-09-09 07:43:00
百岁光耀映经典,千钧笔墨书小兵。日前,“小兵的故事——于明诠主题书法作品展”在市图书馆新馆A馆一层知微展厅开幕。本次展览由石家庄市图书馆主办
2025-09-08 11: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