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唐太宗放390个死囚回家探亲,为何无一人逃走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7-17 16:41: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资治通鉴唐纪十》: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贞观六年,公元633年12月22日,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审计监狱中的囚犯,见到了应该被处死刑的犯人,内心怜悯他们,放这些囚犯回家,并且约定明年秋季回来受刑,于是下令全国的死刑犯人回家,等到了期限再赶回京城。

到了第二年约定的时间,有关部门经过统计,上一年放回家中的死囚犯人共有390人回到监狱之中,没有人监视管制,全部都按期限自己回到监狱,没有人一个人逃走,于是唐太宗将他们全部赦免。

唐太宗李世民

这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纵囚事件的故事,在当时传为美谈,但是到了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写了一篇文章《纵囚论》,把唐太宗纵囚事件批评了一番。

《纵囚论》: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欧阳修认为这件事是不近人情的,君子都做不到,却希望最坏的小人做到,并没有达到布施恩德的效果,他认为唐太宗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求取政治声誉的,而囚犯之所以回来,是因为囚犯们揣摩皇帝的心思,皇帝想要声誉,如果成全了皇帝,那么囚犯就可以得到赦免,双方相互配合,成就一桩美谈。

欧阳修批评唐太过作秀

欧阳修认为应当按照约定杀了这390个死囚犯,然后再释放一批囚犯,后来这批人如果还能回来,就说明是布施恩德,他认为唐太宗的做法违反了法律,导致法律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能用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能以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欧阳修的观点你也不能说他错,他是从另一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而且欧阳修与李世的地位身份都不一样,唐太宗是帝王,欧阳修是政治家,他不是唐太宗,并不能体会唐太宗为何要这么做,唐太宗纵囚事件并不完全是为了声誉,还有其他原因:

1、追求仁政。

《贞观政要论仁义》: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

唐太宗追求仁政

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有名的仁义之君,唐太宗本人也认为古代帝王应该以仁义治国,国祚才能延长,用严刑酷法治理人民,虽然能挽救一时的弊端,但国家很快就会灭亡,唐太宗认为隋炀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不修仁义。

唐太宗以玄武门之变夺得帝位,杀兄弑弟,逼父让位一度造成了很不好的印象,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都知道唐太宗其实是一位心狠手辣的皇帝,但同时唐太宗更是一位杰出、伟大的政治家,为了改变形象,唐太宗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其中就包括追求仁政。

仁政的主要思路就是:宽厚待民,施以恩惠。唐太宗让390名死囚犯回家过年,这本身就是一种恩惠,等这些囚犯回来后,又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这又是另一种恩惠,皇帝对待死囚犯都这么仁义,对待普通百姓肯定会更好,这是就是一种政治手段。

宽厚待民,施以恩惠

的确会有人说唐太宗是作秀,但我认为,只要对人民仁义,对百姓宽厚,这样的作秀越多越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仁政与法制是有冲突的,这些死囚之所以被判处死罪,是因为他们都犯了法,不仅没有受到处罚,反而得到了皇帝的赦免,那么这批人还会不会继续犯法?这就很难说了,这也是欧阳修评批唐太宗的原因。

但是,可以肯定一点,被赦免的死囚犯当中至少有绝大多数人会后悔自己所犯的事,如果再有机会给他们选择的话,他们会选择不要犯法,仁政对于心地善良,无意犯法的人来说,是一种改过自新的机会,对于罪行累累的犯人来说,赦免是无用的,这需要分开来说,所以唐太过纵囚并赦免这一事件有利也有弊。

2、广开言路。

贞治初期,唐太宗想树立广开言路的作风,但并没有多少人敢上谏,唐太宗为此专门下诏书,要求天下百姓和各级官吏可以直接向皇帝上谏,但仍然没有多少人上谏,唐太宗百思不得其解,长孙无忌暗示唐太宗是由于玄武门之变,导致没有人敢上谏。

玄武门事变给唐太宗带来恶名

唐太宗需要重新塑造自己广开言路的形象,让百姓心悦臣服,纵囚及赦免死囚事件就是手段,在纵囚之前,唐太宗以皇帝身份亲自审讯这些囚犯,他得知很多死囚心中对于家庭有所牵挂,想回家处理好后事再死,囚犯们得到了一个可以跟皇帝讲话的机会,这在很多朝代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唐太宗在广泛听取囚犯们的意见之后,才做出让他们回家探亲,来年再回到监狱的决策,这就是一件听取百姓心声的事件,作为皇帝,甘愿听取囚犯的意见,这本身就是一种突破,能够让唐太宗树立亲民的形象,皇帝的形象一下子就高大起来。

3、恤刑慎杀

《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唐太宗与魏征讨论治国之时,经常说过“水能载舟,即能覆舟”之类的话,他们都懂得治理百姓是治国之本。

唐太宗纵囚

在刑罚上,唐太宗十分重视恤刑慎杀,意思是:慎用刑法,减少杀戮。古代的死刑犯并不一定是真的做了什么坏事,有的是连坐犯事,有的是被诬陷下狱的,还有一些是冲动犯事的,唐太宗借纵囚事件想体现自己反对酷刑的思想。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放走的390个死囚犯没有一个人逃走,全部回来了呢?

真实原因已经不可考证,很有可能像欧阳修说的那样,囚犯揣摩皇帝的心思,但这似乎很难,不是人人都有揣摩皇帝心思的能力,古代的犯人大多数就是文盲,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皇帝,哪这么容易揣摩皇帝的心思,除非有官员故意告诉这些囚犯,如约回来报到后会赦免。

当然了,从另一方面来说,囚犯是逃不了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除非你能逃到唐朝的势力范围之外,不过那样就算成功逃走了,也跟流放没啥两样,古人重视家乡与故土的观念,除非逼不得已,整个家庭没有活路被逼上梁山,不然不会冒着危险出逃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17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欧阳修的《纵囚论》写了什么事件
...有很多明事理的皇帝,秦王李世民就算一个明君。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大家都了解的一个皇帝,虽然说他的夺位方式让我们不理解,可是在那个时候就人都有每一个人的苦衷。每一个人都可能会为
2023-08-09 22:28:00
唐太宗的“纵囚”事件是真是假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叫唐太宗纵囚。《资治通鉴》记载:【辛末,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之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去岁所
2023-05-02 10:40:00
李世民过大年放死囚,还赦免,瞎胡闹!
...岁的翰林院馆阁校勘在工作之余,写了一篇《纵囚论》对唐太宗为了迎接新年,而释放全国死囚回家过年,并最终赦免了他们,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文章指出,唐太宗不懂人情、有违法律、沽名钓誉
2023-08-26 13:25:00
唐太宗李世民实行德政,为什么会遭到史家的质疑?
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十二月辛未日,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判决死囚290人,并将这些死囚释放回家,约定明年秋末归来就刑。到期的时候,死囚全部归来,唐太宗下诏赦免全部死囚。这是《旧唐
2023-01-30 16:02:00
李世民曾放390名死囚,自觉回来的有多少
...几千年,唐朝绝对能够在“盛世王朝”上榜,而唐朝却与唐太宗紧密联系在一起。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政治清明,经济复苏,百姓安居乐业,人们脸上露着笑容,到处皆是繁荣昌盛的景
2023-08-04 21:24:00
...治理清明曾有这么一个事例。贞观六年年末(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审查复核案件。当太宗看到30多个死囚时,觉得很是可怜,就下了一道圣旨:把他们一律放回家,与家人团聚,一
2024-05-18 12:07:00
聊一件发生于唐代贞观之治时期的真实故事
唐太宗半身像宋佚名先来科普一下“贞观之治”。“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也是他在位二十三年(公元627至649年)唯一使用的年号。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华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2024-05-15 16:35:00
...问题时,也强调慎刑并非一味轻刑,不少状元都特别举出唐太宗纵囚一事为例。据《资治通鉴》和《旧唐书》等记载:贞观六年(632年)岁末,唐太宗“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之归家,期
2024-02-21 02:04:00
李世民缔造贞观盛世,被各族尊称天可汗
...卓越的统治才能,缔造了贞观盛世。这位传世之帝,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他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敬仰,被各族尊称为“天可汗”,成为千古一帝的典范。在这个引人注目的标题下,我们将深入探索唐太
2024-02-04 19:1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