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4000年前的这座中国古城,竟然用玉砌墙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1-09 08:40:00 来源:新周刊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科普中国

(ID:Science_China)

作者:雍倩

在黄河一级支流秃尾河北岸的黄土梁峁(mǎo)上,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矗立着一座距今 4000 年左右,规模宏大的石头城——石峁。

在石峁正式考古发掘之前,当地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石峁的玉器是夹在城墙墙缝里的。很多只见过石峁出土的玉器的人持怀疑态度,因为那里的玉器薄的只有一两毫米,将这么薄的玉夹在墙里,不会被压碎吗?

为什么要把玉藏在墙里?

然而事实不容置疑。考古人员在石峁外瓮城的墙体里发掘出了平行“插”在石头缝中间的玉铲,它和两侧石壁之间都有草拌泥填充,也就是说,这件玉器是在外瓮墙的修建过程当中,有意压在墙体里面的。而且这块玉铲不是孤例,在后续的考古发掘中,大量从城墙中发现的玉器也证实了这一点。

4000年前的这座中国古城,竟然用玉砌墙

(图/石峁博物馆)

考古学家将这一现象命名为“藏玉于墙”。在新开放的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里,你可亲眼目睹这一现象,石峁博物馆内也有专门板块介绍石峁文化里的这一现象。

在专家们眼里,“藏玉于墙”这一现象是极其特殊的。

首先,石峁的用玉观念和做法与其他地区大为不同。由于优质玉料的稀有性,玉器在古代一直是顶级奢侈品。譬如说在比石峁更早的良渚文化中,玉器是占有独特和突出的历史地位的,集神权、王权、兵权于一体。良渚先民围绕对神的崇拜,设计出了以琮、璧、钺为中心,用以区别阶层、标识身份、反映等级的玉礼器系统。

4000年前的这座中国古城,竟然用玉砌墙

石峁外城城墙被雨水冲刷之后暴露了一件品相非常完整的玉钺。(图/科普中国)

如此对比,石峁在城墙中穿插玉器是十分罕见的。玉多见于祭祀与高等级贵族墓葬中,后代很多普通人的墓中都不一定会发现玉器,而 4000 年前的石峁人竟将其大量应用于城建之中。

其次,石峁人会反复改制玉器。从石峁墙体发掘内的玉器中,考古人员还发现改制玉器在这里是一个普遍现象,这导致石峁玉器体系样式复杂。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玉铲,该玉铲体为扁平长条形, 两边有多处阴刻线, 与良渚文化的多节型玉琮十分相似,明显是从玉琮改制而来。

4000年前的这座中国古城,竟然用玉砌墙

石峁文化玉铲。(图/网络截图)

玉琮是史前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 被良渚人视为信仰,用来敬天礼地——如此重器在石峁竟被切成了薄片。石峁人只取用玉琮外侧,将内侧弧形部分去掉,将其改成片状,将其压入墙中。

如果这些被改造的玉琮真的是良渚来的,那就非常有意思了。玉琮在良渚文化中心区之外的地点也多有出土,但在石峁发现的玉琮却屈指可数。良渚文化与石峁文化这两种文明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石峁人这样做,到底是在暴力毁坏他族信仰,还是仅仅出于对片状玉器的偏爱呢?

第三,这些玉的来源与加工工艺也颇为引人注意。现今石峁考古发掘的区域只是整个石峁城的冰山一角,就已经出土了上千件玉器,可想而知,石峁整座城池建设时所需要的玉材数量非同一般。要知道,批量产出玉石,要么是就地取材,要么是外地输入。但目前为止尚未发现陕北本地有玉矿资源。

4000年前的这座中国古城,竟然用玉砌墙

良渚文化玉琮式管。(图/石峁博物馆)

如果是外地输入,奢侈品生产、物资开采、贸易、运输、加工等一系列事项,放在史前时期会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藏玉于墙”的背后不仅表明石峁王国的雄厚实力,还暗示着史前文化交流网络的频繁与通畅。

除此之外,石峁遗址玉器的加工工艺也远超现代人想象。重新切割的玉器最薄处仅 0.03 厘米,从横切面上来看,推测古人采用了片切割技术,这种工艺即使现在仍然费时费力。石峁许多大型器物的器体也很薄,既与玉料的缺乏有关,也与当时先进的玉器加工技术密切相连,只可惜石峁遗址考古暂未发现玉器加工工具。

玉门瑶台、圣物堆砌?

“藏玉于墙”这一现象令人费解,石峁人这么做到底有何深意呢?

说到此,那就必须提到石峁王国的另外两大特色:一是城墙上颇具辨识度的大型石雕,二是在墙根和城门下发现人头奠基。这三种情况放在一起,再加上层层拱卫、高不可攀的王城格局,表达了石峁人对他们的城墙有着一种精神期许。

一些中国古代部族将玉石作为圣物来崇拜,石峁人可能也是其中之一。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瑶台”是神仙居所,而“玉门”是神仙出入的大门,都是用美玉建造而成。

史书《竹本纪年》中记载,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夏桀曾仿照神仙待遇“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而现实世界里所谓的玉质建筑,并非能够完全由玉料所砌,而是只能如石峁这样将玉质器物砌入建筑物之内,以期望辟邪御敌。

除了玉片之外,石峁城墙的墙体里还有大量的碎羊骨,它们又会不会只是保护城墙的巫术载体?我们不得而知,更进一步的结论需要更多的证物来支持。

4000年前的这座中国古城,竟然用玉砌墙

石峁石雕。(图/陕西考古博物馆)

另一种可能性则是受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影响,后者有将小部落的圣物砌入城墙之内,作为精神寄托的习惯。

有学者对石峁城址外城东门址祭祀坑和后阳湾地点 104 具出土头骨进行了体质人类学分析,外城东门址祭祀坑中头骨多属壮年,种族特征与内蒙古长城一带的土著居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些头骨上的创伤表明石峁人群与该地带人群可能为争夺资源而战争频繁,而这只是窥探石峁王国被“群狼环伺”的一扇小小窗口,石峁或许就是在频繁的战争中完成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源远流长的玉文化

中华玉文化源远流长,石峁文化占有独特的历史地位。我们不能用今天“玉石翡翠”的观念看待史前时代的玉器。那个时期,玉器是中华精神文明甚至是制度文明的物质载体和符号象征,发挥着美化身体、沟通天地、建构秩序、祭祀人神、象征权力、昭示地位、代表财富、蕴含思想等多方面作用。

“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其大意是说,被视作神物的玉,又被黄帝这样的神圣之人使用,以此展现统治力。在良渚文化时,玉是反映神权、王权和兵权的象征物,并且这种含义长远广泛流传;在石峁文化中,“藏玉于墙”给玉增添了精神屏障或者其他更不一样的文化内涵;在后世中,玉又走下神坛、走出王室,进入百姓家中,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标识。

在考古人的不断努力下,玉所代表的意义也呈现出越来越鲜活真实面貌。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言:我们的考古学界正在以玉器的研究作为切入点,从更深刻的层面上阐述玉器在中国文化中所包含的意义,把考古学的研究同精神文明的研究深刻结合起来。

[1]徐峰.石峁与陶寺考古发现的初步比较[J].文博,2014(01):18-22+69.

[2]央视新闻.《寻古中国》玉石记·玉耀古国

[3]孙周勇:4000年前的石峁古城,闪耀夏朝前夜的文明星空

[4]陈靓,熊建雪,邵晶等.陕西神木石峁城址祭祀坑出土头骨研究[J].考古与文物,2016(04):134-142

[5]孙周勇,邵晶,邸楠.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J].中原文物,2020(01):39-62

读完点个【在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9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苏州或存在一个良渚文化早期的中心区
...交流发言进一步挖掘草鞋山遗址的考古成果和文化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提出,苏州地区可能存在一个良渚文化早期的中心区。良渚文化,是距今
2023-07-07 00:29:00
七千年前一颗稻,如何长成“江南”
...”出自《周礼·春官》,指以玉璧祭天,以玉琮祭地,是中国古代用玉礼拜天地四方、“藏礼于器”思想的表达。展柜中的玉璧与玉琮出土于江苏苏州草鞋山遗址。草鞋山遗址因发现马家浜文化、崧
2025-08-13 07:45:00
...距今5300年至4300年,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十分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出现了发达的稻作农业、复杂的社会分工、明显的阶层分化和统一的精
2025-09-01 08:00:00
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代表了长江流域对中国“多元一体”文明起源作出的卓越贡献。12月2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探访团来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揭开良渚文明的神秘
2023-12-09 10:00:00
杭州亚运会为何流行“良渚风”?专家这样说
...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作出的卓越贡献,代表了东亚和中国五千多年前史前稻作文明的最高成就。良渚遗址的玉器含璧、琮、冠形器、镯、柱形玉器和钺等诸多器型。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供
2023-09-19 16:26:00
追光—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路|一座五千年古城焕新文明之光
...中华文明5000年的传播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和影响。”【中国蓝时评】让五千年文明链古通今八十余载光阴,四代学者接力,扫落历史尘土,古国身影渐明。今天的良渚,不再是沉睡五千年的文
2023-12-31 21:06:00
...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与浙江大学、敦煌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多家高校院所合作,持续开展多学科研究,实施土遗址保护工程。“我们要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良渚遗址。”良渚古
2023-07-26 19:20:00
今晚,央视一套《玉耀古国》揭秘良渚古城玉文化
...年前,这片土地上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为何这里会成为中国史前玉文化的一座高峰?玉,在遥远的“古国时代”,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寻古中国·玉石记》第三集《玉耀古国》,揭秘四五千年
2023-07-11 20:37:00
...度。中华文明系礼乐文明,这是贯穿华夏始终的因素,“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故为华夏,这同样是一种文明的象征,区别于野蛮与蒙昧。 良渚钺王良渚遗址出土了
2024-07-18 22:0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2025国庆·你不知道的保定|直隶总督署大堂上的三块匾额到底怎么读?
2025-10-02 07:21:00
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1936年,早期共产党人杨萍如在南京牺牲。在杨萍如后代的持续追寻及南京、河南等地党史部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合力推动下
2025-10-01 07:41:00
雨花台新征集到雨花英烈刘亚生珍贵史料包括烈士北大学籍和发表的十余篇文章 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近期,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在文物史料征集中
2025-10-01 07:42:00
淮军公所看大戏,听戏的时候别忘抬头看看戏台这里!
2025-10-01 13:26:00
淮水楚韵——廖亚辉、穆道林、李贺书画印学术观摩展开幕
大皖新闻讯 10月1日上午,由淮南市文联主办的淮水楚韵——廖亚辉、穆道林、李贺书画印学术观摩展在该市1952美术馆开幕
2025-10-01 14:04:00
有声书|郎官巷里的“中国西学第一人”
迈过东街口前气派的南后街大门,往前步行十余米,举身向左,可见郎官巷静静等候的身影。在中华民族最风雨飘摇的年代,这短短百余米的小径旁
2025-10-01 16:03:00
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雁翎队:白洋淀的“水上奇兵”
(文案:曹秦雨、吴文婷、靳彤 拍摄:马会波、赵仕嘉 出镜:张晓晴 剪辑:冯钰娇、刘昀 配音:张恩博)(海报设计:梁玉)清晨的白洋淀
2025-09-30 21:40:00
视频提供|唐山投控(文旅)集团
2025-09-30 21:41:00
周总理临终都在牵挂的福州人,又上央视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国庆将至一位福州人的事迹在央视播出他的身上有什么故事?余则成是虚构的但吴石是真实的今年9月30日这是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当天
2025-09-30 22:45:00
中华文明的根系深植于农耕文明的沃土,而粮食作为文明存续的物质基础,早已超越物态范畴成为政治伦理、社会秩序与文化认同的根基
2025-09-30 13:41:00
哈尔滨文庙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活动
2025年9月28日,黑龙江孔子研究会部分文化志愿者、孔子后裔联合发起共同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系列活动。9月28日9点28分
2025-09-29 10:50:00
乙巳年祭孔大典|卜子后裔纪念先贤卜子诞辰2532周年活动在曲阜孔庙隆重举行
鲁网9月29日讯(记者 卜宪国)9月28日上午,乙巳年祭孔大典|卜子后裔纪念先贤卜子诞辰2532周年活动在曲阜孔庙隆重举行
2025-09-29 14:33:00
白衣传薪火,盛世谱华章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 记者 张宁
2025-09-29 17:01:00
“仁礼天下 和合大同”临沂孔庙2025祭孔大典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李益千雪9月28日上午,临沂孔庙举行2025乙巳年祭孔大典,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76周年
2025-09-29 22:29:00
六朝博物馆常设展上新,张昭墓金印首展
六朝博物馆常设展上新,张昭墓金印首展两砖两印“有故事”,“三国迷”大饱眼福张昭墓出土印章。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南报网讯(记者朱彦)去年年底发掘出的东吴“首席文臣”张昭的金印
2025-09-29 07: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