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开幕,三百八十八件(套)文物带你穿越数千年
七千年前一颗稻,如何长成“江南”
玉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观众在参观。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袋足陶鬶。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炭化稻。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玉璧、玉琮。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
7000多年前的炭化稻、承载着先民对宇宙认知的玉琮、见证南京建城史前推600年的长干古城出土文物……8月12日,“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在南京市博物馆开幕,将持续至2026年1月11日。展览汇聚江浙沪皖13家文博机构的388件(套)考古出土文物,涵盖骨器、石器、玉器、陶器等多种类别,带观众穿越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见证江南文明最初的星火。
一颗稻米,种下江南鱼米之乡的基因
此次展览分为“演进:文明星火的燎原之路”“融合:江河汇流的文明脉动”“承脉:青铜时代的文脉接力”三大主题单元,汇聚草堰港、东山村、凌家滩、寺墩、良渚、福泉山、西街遗址等众多重大考古发现成果,呈现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的历史样貌,展示江南地域多元文化间演化、融合、延续、创新的发展历程。
走入展厅,第一件展品——距今约60万年的南京直立人头骨化石,将观众瞬间拉入那遥远的年代。
展柜中,3个透明小圆盘中,装着黑乎乎的颗粒物。“咦,这是什么?”“竟然是稻米,7000年前的稻米……”观众看到说明,发出惊叹。
“距今至少在7000年前,江南地域先民已经实现对于稻种的驯化、培育和种植。”南京市博物馆综合业务部副主任朱晓雪介绍。现场展出了7000多年前与5000多年前的炭化稻,分别来自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和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草堰港遗址是江淮东部地区已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因特殊的湿地埋藏环境,保存了大量有机质遗存,其中的水稻经鉴定为人工栽培品种。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其巨型粮仓遗迹曾出土约20万公斤炭化稻。
稻作农业的高度发达,离不开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本次展览也展出了石镰、石刀、石锛、石凿等农具,制作精良、种类多样,反映了江南先民在农业生产上的智慧。
玉璧玉琮,承载对宇宙的认知与原始信仰
玉石器同样是江南早期文明的重要见证。北阴阳营文化、崧泽文化和凌家滩文化均展现出高超的制玉工艺,为后来的良渚玉器文明的巅峰奠定了基础。这些玉器体现了先民的审美追求,也象征着权力、地位与财富。
“苍璧礼天,黄琮礼地”出自《周礼·春官》,指以玉璧祭天,以玉琮祭地,是中国古代用玉礼拜天地四方、“藏礼于器”思想的表达。
展柜中的玉璧与玉琮出土于江苏苏州草鞋山遗址。草鞋山遗址因发现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三叠层”,被誉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早在马家浜文化时期,江南先民已开始制作小巧的玉璧;到了良渚时代,玉璧体型显著增大。而玉琮是良渚文化的独创,内圆外方的造型,被认为象征“天圆地方”,承载着先民对宇宙的认知与原始信仰。良渚文化的玉器对后世影响深远,《周礼》中便有“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记载。
展览还展出了玉璜、玉玦、玉镯、玉环、冠状器、锥形器、半圆牌饰等精美饰玉,展现了江南先民对玉器的多元运用。
长干古城,勾勒3100年前南京城最初模样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展览系统性地展出了南京西街遗址长干古城的考古发现成果。长干古城的文化面貌属于湖熟文化,是南京本土的特色文化。
长干古城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将南京的建城史前推600年,也就是说,南京3100年前就已经建城。
“爸爸,这个黄色的‘泥巴块’也是文物吗?”“不要小看这‘泥巴块’,它堪称古代版的‘钢筋水泥’呢!”许多观众驻足于长干古城考古成果展柜前,在一件件文物中找寻南京城最初的模样。
饰有三角划纹的灰陶尊具有明显的商代风格,红陶斝则带有中原二里岗文化的特征。这些文物证明,当时的南京不仅是江南文化的核心之一,也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当观众在新石器时代的熹微晨光中驻足,循着湖熟文化的青铜初芒回望,看见的是一条由长江水网滋养的文明长河,在千万载星斗下奔流不息。稻浪、陶纹、玉光……只是这漫长进程中的碎片,也正是江南文明最初的火种,是后世繁华最坚韧的根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13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