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安顺日报
板当镇洛麦村:
小香菇释放产业新“蘑”力
村民正在采收香菇
□本报记者 李超然 文/图
1月9日,在紫云自治县板当镇洛麦村的香菇种植基地里,一排排大棚整齐排列,一朵朵鲜嫩饱满的香菇从菌棒“探”出头来,工人们穿梭在大棚内,抢抓时间采摘香菇,忙得不亦乐乎,棚外的工人们也在有序地进行分拣、包装及称重等工作。
“2023年3月,洛麦村引进贵州思伟菌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香菇和木耳种植,并获得帮扶单位安顺供电局80万元资金支持,修复与盘活67个大棚,其中36个大棚用于香菇种植。”洛麦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维铎介绍,村里的菌菇产业采取“龙头企业+村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由村集体提供菌棒生产场地及种植大棚,贵州思伟菌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入原材料、技术等生产要素,并负责市场销售,农户参与种植与管护,极大提高了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
“现在我们公司转变了与村民的合作方式、利益联接模式,吸纳原先做零工的村民参与种植。目前包括我在内,全村共有5个种植户,村民管护得越好,收入就越高,大家对菌菇的长势一个比一个上心。”该公司负责人林思伟说,新的合作方式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
在菌菇分拣处,种植户王小燕看着一筐筐新鲜的香菇很是满意,她笑着说:“经过前期的管护,今天第一批香菇开始采摘了,每斤6.6元,价格还可以。”以前在基地做零工的王小燕,现在通过承包种植,有了自己的大棚,经过精心的管护,对香菇的收成充满了希望。
转变利益联结模式,不仅种植户有奔头,更带动了洛麦村周边村民就近务工。洛麦村村民于红秀和梁存琴一边采摘香菇一边分享道:“现在大棚有人承包,务工很稳定,我们工钱按小时计费,一天能挣100多元,时间也比较自由,还能照顾家里。”
除采摘之外,菌菇种植的各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生产菌棒、采菇、捡菇、烘干等流程接续不断,待到天气转暖,基地便开始生产木耳菌棒,一茬跟着一茬长,一茬跟着一茬采,大棚里一年四季生机勃勃。
“平时每天有20人务工,采摘高峰期每天多达六七十人,一年要支付100多万元的人工工资。”王维铎说,洛麦村发展菌菇产业,只有把产业推向市场,才能实现农产品和经济效益之间的转换,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就业,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2 06:45:1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