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从此以后,排骨是排骨,年糕是年糕”“吃那么多山珍海味,还是一碗泡饭最好”……
最近看王家卫拍的剧集《繁花》,演员、情节、打光、配乐的话题那么多,却是以吃的最深入大众心。外卖平台暴涨670%的排骨年糕搜索量、小红书上飞速传播的宝总同款泡饭、街头最寻常的油墩子,都是见证。
(图/《繁花》)
何止上海,这股接地气的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东北旅游热下,冻梨的一百种吃法、搓澡的花式科普,一点都不比长白山的雪景讨论低,军大衣的时尚被00后彻底拿捏,父母辈的峥嵘故事,也随着复古风的席卷再度被讲起。
这些在过往被人们忽视的生活细节,以各种形式跃然纸上。
岁末,越来越多人晒出自己的歌单、书单、骑行单乃至外卖单,与其说是一种炫耀标榜,不如说是重捋过往一年的生存足迹。它们有文艺青年那样的天马行空,也有加班日常的放纵苦楚。拿下2023豆瓣年度中国文学榜单第一的,是默默无闻的胡安焉和他自述的《我在北京送快递》,“如果有更好的选择,我就不来送快递了。”他为快节奏便捷化生活里的年轻人,开启了一个小切口,去消化巨变环境对人的影响。
(图/《风平浪静的闲暇》)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从衣食住行,到生计日常,在过去的一年,当生活恢复了本身的气息,年轻一代对于真实的追求来得比以往更猛烈一些。这种记录,事关宏大叙事,但落脚个人细微,并非皆为欢喜,也有苦痛与挣扎。
第一部分 00后,在路上
去年,大学生把“特种兵式旅游”带到了大家面前,这种一天辗转多地的龙卷风式玩法,不只是他们度过周末的方式,还是他们靠近世界的决心。社交流行语里,“人生是旷野”“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都有一个底层逻辑,那就是走出去,去到真实的世界中去,和拥有不同世界观的人发生碰撞,与舒适圈外的社会打打交道。
在过去一年,有这样一群00后大学生,他们践行的正是这股冲劲,从真实的社会细节中找问题,并寻找可能有的答案。
(图/《二十不惑》)
在广东湛江,华南师范大学金融专业的王秋桦已经和团队其他三位成员习惯了摇摇晃晃的渔船和满是鱼腥味的甲板,有成员虽然生于此,但深入湛江沿海5县18个村子做调研都是头一遭。他们调查海洋经济下渔民们的收成,了解极端气候变多的背景下渔民们如何对抗风险。
现实给他们上了第一课,即使现代捕鱼业技术改善,很多渔民家庭依然保持着个体户的传统,靠天吃饭,也缺乏相应的应对风险的手段,大家在调研报告里写:“很多人都不愿意孩子从事渔业。”
即使现代捕鱼业技术改善,但渔民家庭“很多人都不愿意孩子从事渔业。”(图/《繁花》)
而在旅游业发达的云南大理,同样有着被人们忽视的事实。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白艳和同学们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白族扎染工艺,面临着严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游客不明白扎染制品为何那么贵,非遗传承人坚守全手工生产的背后,有着人工智能会夺去当地人工作机会的担忧。
如何在越来越多的突发灾难与风险里稳住生活?如何处理技术变迁与文化留存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很大,但当落实到具体的个体生活中时,又非常紧迫与琐细。它们需要被看到、被记录,并用科学的方法和实际的行动去化解。这也正是这群大学生“上路”的原因。
像王秋桦、白艳这样的大学生,他们都是中国平安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励志计划的一员,过去这一年,他们走出校园,投入真实社会。
励志计划公益项目自2003年启动以来,鼓励全国的大学生们以学术研究,探索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2023年,励志计划升级,聚焦金融保险、医疗养老、低碳环保三大主题,资助高校大学生们参与社会调研和田野调查。这些既展现专业素养又关切一草一木的实践报告,让新一代人与社会现实靠得更近。
“不是来研究你,而是从生活靠近你”
提起大学生调研,可能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自己当年的“浑水摸鱼”——不得不完成的暑期实践,找家里亲戚胡乱盖个章,找认识的企业随手写几句评语,就算是完成差事了。
但当大学生变成打工人,也才会明白,当年那些混沌的日子,如果认真来过,那些不带功利心、真正去社会历练一遭的经验,是多么难得。
(图/《年会不能停》)
现实中,这样的历练存在于学生们调研的各个方面。王秋桦本以为把准备的问题抛向渔民们,就能得到那个完美的答案,“还以为我们是骗子。”一盆冷水泼了过来。每个人都忙于生计,哪里来的时间去应付这些课本问题?
团队成员不断碰撞,他们得出结论:调研并非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要通过真诚的交流和细节的观察,来得出人、地、物的关系的进一步思考。
调研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图/《二十不惑》)
这种放下身段、融入其中的品质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1935年7月,26岁的爱国青年范长江,为探寻抗日救国的道路,开启了北至包头、西达敦煌的旅行。他下水验证士兵遭遇过的涪江寒水,走过陷死人马的烂泥地,一脚步一艰辛,才有了《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来成为著名记者的他,始终牢记当年的实践,以书写回答群众最迫切的问题。
2024年的当下,在学生们汇成万字的调研报告里,依然能够读到那种亲历现实、沉浸其中的起伏情绪。“他们觉得这里很苦,但问起来,没人后悔。”北师大的马茂森在拜访了大理州湾桥镇古生村科技小院的老师、师兄师姐后,写下来这句话。这座科技小院汇集了来自全国的科研人才,旨在推动当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包含扎染品在内的当地产品,正是通过科技小院来寻找到产业发展的机会和生态资源的平衡。
(图/《去有风的地方》)
村民们友善的反馈,是学生们走入田野、克服困难并融入其中的慰藉。傍晚时分的大理村落,天南海北的年轻人加入当地广场舞的阵列,欢乐畅快。菜场忙碌的鱼贩,在年轻人的脸庞上看到了那份久违的热烈。他们知道,这份赤忱,会在未来解开当下现实的很多困境。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如果说“上路”代表决心,“靠近”代表诚意,那这之后,便是那句颠扑不破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学有所成,从来都不是说说而已。
年轻人的“偶像”余华说:“小时候生活的大海是黄色的,但是课本上说这是蓝色的,我想一直游,游到海水变蓝。”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让关切的议题得到重视,让自我实现得到满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是这么做的。
(图/《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在励志计划的团队中,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将垃圾分类这一热点“冷处理”,以上海为中心,深入全国12个省市的大小社区,直面垃圾分类从政策到执行的各个细节。这群学生还利用专业优势,建立了科学化的分级体系,并总结“两网融合”的上海经验,对地方政府机构形成直观专业的7份书面反馈,推动垃圾分类的社会治理。
(图/视觉中国)
如团队中一位叫杨铠嘉的同学所说,走南闯北的调研中,他看到了不同地区环境治理的差距,一些地方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对于垃圾分类这一公共议题而言,从治理水平到观念水平的提升,都是漫长的过程,他有这样的使命感,在未来的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中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份使命感,也在前不久的励志计划总决赛现场不断被提及。来自全国的九支团队齐聚北京,分享各自在田野调研中的感想感悟。获得金融保险赛道冠军的华南师范大学团队代表王秋桦在发言里提到:“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对家乡水产养殖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收获非常多意见,虽然调研告一段落,但我们团队会继续探讨水产养殖险的发展路径,贡献励志青年的一份力量。” 在比赛现场看到以她们队伍为原型的《海岛日记》视频时,王秋桦同学一度哽咽,表示演员们访谈被拒绝、在渔村骑着电动车、在海边自由奔跑等片段,如此高的还原度,就是当时调研场景的真实写照。
社会学家鲍曼说,在流动的现代社会里,要将熟悉变成陌生,去审视日常生活对于人的影响。作为教书育人多年的老师,他始终提倡用跨学科的思维,把个体的主观想法与客观经历相结合,批判地去看世界,这才是社会科学之于现代社会的价值。
过去这一年,励志计划中的学子,在“出发吧!励志青年”的口号感召下,深入专业所属的社会领域,把自己作为方法,去一线找问题,应用课本里的理论,认清复杂,尝试多角度的解法。但这仅仅只是这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的第一步,今年二月,九支团队将出发前往海外研学营,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中国新一代的关怀与使命。
2003年8月,“中国平安励志计划”启动,那时正是世纪之初、拥抱全球化的时代,时至今日,现代化、全球化作用于不同国家、社会,都有了更深的印迹,也引发了更多在地化的争论与思考。这其中,小到一份小吃和地方发展的缩影,大到国计民生里降低风险的种种举措,发现并解读社会变迁下的细节,变得至关重要。未来,希望有更多诸如励志计划这样的公益项目,可以跟着年轻一代的脚步,为中国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发展贡献新生力量,也为人类文明这艘大船的前进赋予动力。
作者:Yumi
校对:杨潮
排版:嘻嘻
封面:《繁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0 06: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