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奇葩叔侄,一个想兴复汉室,另一个匡扶曹魏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04 11:00:00 来源:戏说三国

东汉末年,王允是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王允(137年-192年),字子师,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东汉末年的大臣。初平三年(192年),董卓部下李傕、郭汜、樊稠等攻破长安。王允兵败,被处死,时年五十六岁。在王允被杀后,他的长子侍中王盖、次子王景、王定及宗族十余人都被杀害,只有他的侄子王晨、王凌成功逃回了家乡。其中,就王凌来说,后来受到了曹魏的赏识,一步一步成为曹魏的大臣。对于王允、王凌这一对叔侄,一个想兴复汉室,另一个则想匡扶曹魏,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王允

一方面,王允出身太原王氏,世代官宦。举孝廉出身,司徒高第征为侍御史。出任豫州刺史,在地方颇有成绩。公元189年(永汉元年),董卓篡夺东汉王朝的大权后,选择废掉少帝,汉献帝刘协继位,王允被拜为太仆,不久迁任尚书令。公元190年(初平元年),王允替代杨彪担任司徒职务,同时兼任尚书令。

王允担任司徒,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秋。汉献帝登基后,外戚、宦官斗争仍在继续,黄巾起义还没有彻底平定,各地刺史和太守趁着这一机会拥兵自重,不把东汉朝廷放在眼里,这导致当时的局面可谓动荡不安。面对如此困难的形势,王允没有退缩,而是将兴复汉室作为自己的最大目标,并谋划如何除掉董卓。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董卓封王允为温侯,食邑五千户。面对董卓的笼络,王允在表面上欣然接受,私下里则和吕布等人谋划怎么对付董卓。

公元192年五月,朝廷百官在未央宫集合,董卓自然也不例外。事前,吕布派同郡骑都尉李肃等人带领十多名心腹亲兵,穿上宫廷侍卫的服装,潜伏在宫殿侧门两边。当董卓大摇大摆地出现在侧门外时,立即遭到潜伏在门后的李肃等人的突然袭击。董卓急呼吕布,吕布手捧圣旨,大呼:“奉旨杀贼!”董卓在绝望中被吕布所杀,并且株连三族。董卓被杀,朝廷上下一片欢腾,这也让王允的威望和地位来到了巅峰。不过,在董卓被杀后,王允逐渐膨胀起来,从而酿成了大祸,这不仅让兴复汉室的计划失败,也导致王允自己丢掉了性命。

董卓被杀,王允在如何安排和处理他的旧部时,反复无常,态度极不慎重,而这正是王允最后走向灭亡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凉州将士听到王允想解散凉州兵的风声后,便到处传言,说王允要杀掉所有凉州人,一时之间,整个凉州人心惶惶,一片惊慌。于是,董卓曾经的部下选择联合起来,反攻长安城。当时,凉州军中最有影响和实力的将领是李傕和郭汜。他们将所有凉州兵集合起来,誓师进发都城长安。

结果,面对精锐的西凉大军,守卫长安的士兵可谓不堪一击,这让李傕和郭汜成功拿下了长安城,并赶走了吕布。对此,不仅王允和他的儿子相继被杀,汉献帝刘协也遭到了挟持,甚至整个关中一带,都遭到了凉州士兵的摧残。因此,非常明显的是,王允兴复汉室的计划,自然是以失败而告终的。虽然他除掉了董卓,但是,王允没能安抚董卓的部下,从而让本就千疮百孔的东汉王朝雪上加霜。在王允被杀后,他的侄子王凌逃过一劫,并获得了曹操的启用。

王凌

另一方面,王凌(172年-251年6月15日),字彦云,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东汉司徒王允之侄。黄初元年(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称帝,王凌任散骑常侍,出任兖州刺史。黄初三年(222年),参与洞口之战。王凌与张辽等人进军到广陵,众将一起击败东吴将领吕范。对于王凌来说,因功封为宜城亭侯,加号建武将军,出任青州刺史后颇有成绩,从而得到百姓称颂。

正始初年(239年),魏明帝曹叡驾崩后,大将军曹爽对他积极拢络,任命他为征东将军。正始二年(241年),吴国大将全琮领数万人马进攻芍陂。王凌率诸军迎战,奋战数日,吴军退走,进封南乡侯,不久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食邑一千三百五十户。正始九年(248年),代高柔为司空。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高平陵之变爆发前,王凌可以说是曹魏重臣了。对于王凌来说,对曹操等曹魏君主心怀感激,这促使他在高平陵之变后站到了司马懿的对立面。公元249年,司马懿诛曹爽后,王凌心生不满,王凌与令狐愚暗地里策划,认为曹魏皇帝曹芳昏庸懦弱,受制于强臣,又听说楚王曹彪(曹操之子)有智有勇,想要共同立他为帝,奉迎他到许昌建都。对于王凌来说,想要通过支持楚王曹彪称帝,以此匡扶曹魏,避免司马懿继续篡夺曹魏大权。

到了嘉平三年(251年)元月,王凌请求发兵讨伐东吴,也即王凌想要借着这样的机会起兵。不过,司马懿得知了王凌的计谋,所以不同意他的调兵请求。王凌无奈,准备强行起兵。但是,司马懿先发制人,调集数万人马,从水路南下,下令赦免王凌之罪,然后写信晓谕王凌。突然率领大军到达百尺堰,直逼扬州治所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得知司马懿大军压境的消息后,王凌发现情况不妙,拿不到虎符的话,本部兵马根本不能和司马懿大军抗衡,自己毫无胜算,也即强行起兵,无疑是以卵击石了。

于是,为了避免寿春城的百姓遭遇战火,王凌选择向司马懿投降。于是,后者令军士押下王凌。司马懿派步骑六百送王凌从陆路到洛阳。行到项城时,王凌知道死期必至,选择了自尽。司马懿还不满足,把王凌和令狐愚等人诛杀三族。楚王曹彪也被迫自杀,其亲属都流放到平原郡,曹魏后期“淮南三叛”的第一叛就这么落幕了。因此,对于王凌来说,虽然有心匡扶曹魏,但是,因为个人能力的有限,加上司马懿老谋深算,所以起兵的计划没能成功。在此基础上,和他的叔叔王允一样,王凌也付出了性命的代价。对此,你怎么看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4 14: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战争,为什么总在西部的祁山一带开展?
...已经实现了十之八九,剩下的就是北伐中原、还于旧都、兴复汉室了。但偏偏占据《隆中对》整篇文字仅六分之一的北伐成功以及秦川百姓箪食壶浆来迎的盛景,直到诸葛亮去世、蜀国灭亡也没有实
2022-12-17 15:14
三国人才辈出,谁才是最聪明之人?不是诸葛亮、司马懿
...称三国之最。 聪明之一:自称中山靖王刘胜后代,用“兴复汉室”招牌壮大势力,逆袭成功有人会说“兴复汉室”只是一个旗号而已,谈不上刘备有多聪明。其实,此种观点乃大错特错,因为这
2024-08-08 09:43:00
未能兴复汉室,是因刘备做错的三个决定
...迁都避其锋芒,关羽北伐之威,一时间使刘备觉得,仿佛兴复汉室指日可待,此时的他早已经没有了当初创业时候的危机感,他完全忘记了东吴这位好盟友的存在。强借荆州与东吴失和天下何以三分
2023-03-03 14:45:00
姜维与诸葛亮:师徒传承,兴汉之路的延续与改变
...了蜀军。姜维一直是个忠心汉室的人,蜀军也是一直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在北伐,姜维投降,是他离开曹魏,回归大汉的象征。这就好比之前关羽被曹操围困,不得已投降的时候,由于当时曹操还是
2023-11-10 14:40:00
隆中对与榻上策都是谁的提出的
...且诸葛亮的终极目标也不是天下三分,而是“成就霸业,兴复汉室”。诸葛亮的战略构想,就是帮助刘备取代曹操的位置,说好听一点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直白一点说,还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2023-06-26 21:40:00
...恩,诸葛亮开始帮助他白手起家,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实现兴复汉室的宏伟愿望。所以说从一开始诸葛亮就是忠心耿耿的臣子,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实现刘备最终的愿望,他所追求的也是成为兴复
2022-12-22 10:47
赵云辞世,诸葛亮仅剩四员大将,哪一位能跟燕南三士算一个档次?
...谡吴懿等人在街亭击败张郃率领的魏军偏师后直捣长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赵云薨逝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但诸葛亮也不是无人可用,只不过是可用的人太少,像魏延、吴懿、王平、姜维等
2024-11-12 11:09:00
西汉,东汉,蜀汉,国号都是“汉”有什么关联?
...常明白这个道理,他的宣传口号就是以“帝室之胄”要“兴复汉室”。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四月,在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自立为帝,又传闻汉献帝已遇害后,刘备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山
2023-02-20 19:37:00
诸葛亮培养姜维为接班人,却在临终前把军权交给杨仪是为什么?
...,小败一次,可以说姜维一直在北伐,希望能打进中原,兴复汉室。
2022-12-15 21:01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