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904年8月,鲁迅从东京到了仙台,在仙台医专学习西医。
当时藤野先生在该校任教,负责教授解剖学。
藤野先生本名藤野严九郎,生于1874年,是日本福井人。家中世代行医,受家人的影响,他从小立志学医,先后在爱之医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学医。毕业后,应聘进了仙台医专担任解剖学讲师一职。
鲁迅到仙台医专时,藤野先生才由讲师升教授两月余,正好担任他的老师。
或许就像鲁迅自己写的:“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由于他是整个学校唯一一个中国留学生,因此受到了先前在东京不曾得到的优待,学校不仅减免了他的学费,老师们还对他的食宿操心不少。
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了1年,时间并不算长,遇到的老师自然也不算少,可是唯有藤野先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直到去世前还念念不忘。那么,藤野先生为何让鲁迅念念不忘呢?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给出了答案。
一、订正讲义。
鲁迅选择学医,缘于父亲当年重病。
当时,鲁迅家境已经败落,父亲的病更成了拖垮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由于经济窘迫,他不得不帮助母亲,把家里稍微值钱的东西一趟一趟地送到当铺去,又把拿到手的钱,换成一包一包的中药,希望能使父亲的病得到痊愈。
为此,他饱受了不少白眼,尝尽了人间冷暖。然而,就算这样,也没能留住他父亲。在他接触了西医后,认为正是中医延误了父亲的病情,所以他到了日本后,选择了学医。
鲁迅上了一周时间的课,便被藤野先生叫到了研究室。
藤野先生叫他来的原因:一是担心语言的问题,导致鲁迅无法抄录讲义;另一个原因,就是帮助鲁迅查漏补缺。
所以,当鲁迅拿回讲义后,看到藤野先生不仅把他记错的地方订正过来,还把讲义替他作了完善。
自那以后,每周藤野先生都会把鲁迅的讲义收去检查一遍。一方面,帮助鲁迅修订错误,另一方面,考查他的掌握程度,如此一直坚持到教完所有的课程。
鲁迅自然是“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吃了一惊”是因为藤野先生对学术的认真的缘故。“不安和感激”是为自己“不太用功”的缘故。
二、解剖实习。
解剖实习了一周后,鲁迅又被藤野先生叫了去。
原来藤野先生听说中国人是信鬼神之说的,因此一直担心鲁迅不肯解剖尸体。通过观察,藤野先生发现他并没有对解剖尸体产生排斥的态度,因此非常欣慰,为此特意叫了他来,夸赞和鼓励他。
由于得到藤野先生的指点,鲁迅在学校的考试,虽没有名列前茅,但也及了格。不曾想,这却让本就歧视清国留学生的日本学生们,认为是藤野先生故意漏题给鲁迅,才使得鲁迅得以及格。
藤野先生为了公正,帮助鲁迅找学校斡旋,消除流言。
如果说这件事伤害了鲁迅,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让鲁迅再也没有办法继续学习下去了。
原来,到第二学年,新增了霉菌学。
由于仙台医专没有像样的实验室,通常是以电影的形式来显示细菌。
日本为了宣传军国主义,在影片中大多是日本和俄国的战争,通常也是日本大胜的结局。然而在影片中,往往有中国人充当俄国人的间谍,被日本人抓捕枪杀。而且,影片中又通常围着一群中国看客。
每当这种镜头出现,日本学生无不连呼万岁,可是电影中的场景却使得鲁迅羞愤不已,又怒其不争。于是明白,中国落后的根源是中国人思想的问题,学医能救人,却不能救人的思想。所以他经过思考,决定用文学改变中国人的“劣根性”。
当鲁迅向藤野先生告别时,藤野先生心里是悲哀的。一方面,他为鲁迅不能在医学上坚持下去感到惋惜;另一方面,他同时又同情和尊重鲁迅的爱国心理。
自此,鲁迅和藤野先生再也没能见过面。那么,藤野先生后来的结局又如何呢?
1911年,日本拿出与中国签定的《马关条约》时所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的部分钱款,在仙台建立了东北帝国大学。
仙台医专被合并后,成为东北帝国大学的医学部,到1915年,医学部又分解出来,独立成为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
学校升级后,藤野先生由于学历不够,不得不主动提出辞呈,离开了任教多年的学校。
藤野先生先在三井慈善病院耳鼻喉科做义务医生,后来回到故乡下蕃,做了一名乡村医生。
在行医期间,藤野先生的夫人病逝。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又和文子小姐结为伴侣,并在下蕃开设了耳鼻喉医院。
藤野先生一直在医学上非常勤奋努力,因此他不仅治耳鼻喉方面的病症,还为所有的患者治病。由于在他医学上的严谨认真,再加上他医术高明,因此他备受病人的信任和尊重。
鲁迅归国后,对藤野先生念念不忘。
1935年,《鲁迅选集》日译本在日本即将面世。
出版之前,日本出版社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再三叮嘱,务必把《藤野先生》收入书中,希冀能通过文章,得到藤野先生的消息。
除此外,鲁迅还数次在和日本友人的信函中,提到藤野先生,希望能借助他们打听到藤野先生的下落。
然而,由于藤野先生已经离校,谁也不清楚他的去向,所以,鲁迅只能把藤野先生当初分别时送给他的照片钉在墙上,以解怀念之情。
1936年,鲁迅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当时翻译《鲁迅选集》的译者增田涉专程到上海去探望他。
鲁迅又向他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可惜依然没能得到想要的结果。鲁迅悲伤良久后,才缓缓说道:“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
鲁迅去世后,藤野先生的次子藤野龙弥正在福井中学读书。有一次,藤野龙弥的老师菅先生问他,是不是仙台医专藤野先生的儿子?
这才算找到了藤野先生。
消息传出后,增田涉等人找到藤野先生,并将《鲁迅选集》带给他。
藤野先生这才知道当年的学生,已经成了一名伟大的文学家。他在书中看到鲁迅的照片时,仔细辨认了一番,连连感叹:“这就是周君呀,真是有出息了!”
当藤野先生得知鲁迅去世的消息后,他无比悲痛地写下了《谨忆周树人君》的文章,以表达他对鲁迅的思念之情。
1937年,九一八事变掀开了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帷幕。
当时藤野先生依然在乡村行医,他曾就日本侵略中国事件对朋友说:“中国是给日本教授文化的先生。和先生的国家发生战争,是十分愚蠢的事情。这样的战争必须赶快停止。”
然而,当时的日本国内,民众深受军国主义的影响,藤野先生的声音实在是微不足道。随着日本侵略战争的全面展开,他的长子藤野恒弥也和众多日本年轻人一样,报名参军,上了战场,不久便战死在异国他乡。
1945年,71岁的藤野先生在行医治病的途中,突感不适,至夜病情恶化,不治身亡。
(参考史料:《谨记周树人君》《藤野先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18 06: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