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大学:门里光阴,门外年华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2-30 01:18: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台州日报

图书馆的故事·你说我听

大学:门里光阴,门外年华

大学:门里光阴,门外年华

张 凯/讲述 台传媒记者陈伟华 整理/摄影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凯,12月23日上午做客台州市民讲堂,为读者带来一场题为《科学与人文——近代大学的教与学》的讲座。记者整理撷取了其中片段。

通才和专才

“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学。”我认为国内高校的百花齐放,科学人文气息愈发浓郁,与我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开创,是密不可分的。

1920年,国内大学课程,常常偏重文法科,而忽视农工医各科。高等教育形成农工科萎缩过度、文法科发展过甚的局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他们力图以科学增进国力,批评过去教育的弊端。

浙江大学就成为当时“抑文重实”教育的典范。陈训慈曾在浙大史地系任教,对于这座学校,他爱得深沉,更是寄予厚望,提出“求是”为浙大之历史名称。浙大的办学方向,则注重实用科学,充实科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熔铸他们服务社会和服务国家的健全品格。

1936年,浙大发生“人事异动”。为振兴浙江学风,陈训慈、陈布雷等浙籍人士,引介著名气象学家、教育家竺可桢担任校长。竺可桢认为,“办大学者不能不有哲学中心思想”。在第一次校务会议上,他提出浙江大学各方应平均发展,使学生既得基本训练,又能各具专长,养成全才。他指的基本训练与各具专长,即是要打通基础与应用的学科限制,使专与通有效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敏锐的科研能力;基础与应用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为落实全才的培养,竺可桢在上任初期,即着手改革教育理念,发展文史学科,调整学科结构与人员组成,设置基础课程。之后,浙江大学的办学方针与学术风气随之转型。

竺可桢与新生交流时强调:一校有一校的精神,浙大以诚、勤为宗旨,大学教育不仅是使学生求得谋生之道,掌握一种技术,更重要的是要训练他们如何能正确地发散思维。

“求是”精神

1937年,张其昀在浙江大学第十届毕业典礼上,从求学、做人、政治三方面,概括了“求是”精神的内涵及其在抗战时期的应用。他认为,“求是”精神是一切读书、做人的根本。

抗日战争浙大西迁途中,竺可桢认为“求是”精神应该是浙大师生立身治学的最高准绳。

在1938年11月19日第十九次校务会议上,竺可桢提议,郑晓沧、郭斌龢附议,校务会全场通过,正式决定“求是”两字为浙大的校训,“求是”精神成了浙大精神文化的核心。

之后,竺可桢在历次演讲中,反复强调“求是”精神,就是一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理”的精神,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态度。

“求是”精神以科学方法与精神为基础;“求是”精神以德性养成为前提;实践“求是”精神,必须积极回应时代主题,进而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使命……

为了让同学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求是”的内涵,竺可桢不厌其烦地说:“你们要做将来的领袖,不仅求得了一点专门的知识就足够,必须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以及深思熟虑、不肯盲从的习惯。而同时还要有健全的体格,肯吃苦耐劳,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这样的精神,如同灯塔一般,为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工作者,以及浙大的师生们,指明了道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30 05: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80年勿相忘,随百鸟,到湄江!
...开启“文军西征” 的壮阔征程,与湄潭结下不解之缘。竺可桢校长曾用过的办公室。如今,凝固的西迁记忆在岁月中愈发清晰,流动的浙湄深情仍在这里缓缓延续。旧址藏往事,鱼水情谊深“20
2025-09-01 16:50:00
“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山东汇演话剧《求是魂》在临沂举行首场演出
...程”山东汇演活动圆满落下帷幕。该剧以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先生为原型,生动展现了其“排万 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崇高精神,为现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震撼与启迪。本次活动得到了中国科协
2024-10-24 17:16:00
【黔言】一条湄江见证八十五载“求是”情
...展出图片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民族危亡时刻,竺可桢校长带领浙大师生举校西迁,先后到建德、龙泉、吉安、泰和、宜州等地办学,这场历时两年多、跨越六省、行程2600公
2025-09-02 01:40:00
“穿越时空的贵州抗战印记”探访报道|湄潭浙江大学旧址:见证那段高校西迁的岁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杭州局势危急。为保存教育力量,竺可桢校长率领浙江大学全体师生开始西迁办学的历程。1940年,经历多次辗转,浙江大学部分师生抵达贵州遵义、湄潭、永兴,其中理
2025-07-29 02:37:00
...续文脉的壮举。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任浙大校长竺可桢毅然率领师生踏上西迁征途。历经多次辗转,1940年理学院、农学院等院系最终扎根湄潭,在黔北山区开启了七年办学时光。
2025-08-06 02:49:00
“杭州六小龙”之群核科技创始人黄晓煌、陈航
...秘的东方力量”。借此机缘,2025年2月7日下午,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对“杭州六小龙”之一的群核科技两位创始人——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2003级混合班院友黄晓煌(杭州浙江大学校友
2025-02-20 18:09: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浙大西迁:烽火中的贵州湄潭,如何成为科学家的摇篮?
...战火蔓延至浙江杭州,为保全文脉,浙江大学师生在校长竺可桢带领下,踏上西迁之路。他们穿越江南六省,行程2600公里,于1940年抵达贵州湄潭。当历经艰难的浙大师生通过湄江桥进入
2025-08-26 21:46:00
...00多位2023级本科新生走进校园。这其中也包括,刚刚通过竺可桢学院选拔考试的几百位同学。浙大竺可桢学院成立于2000年5月,以浙大竺可桢老校长之名命名,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
2023-08-25 21:07:00
“网事”如风人如松
...师生交流网球球艺。左四为王启东教授。普洱 整理1936年竺可桢先生出任浙江大学校长,提出“健全的体格”是大学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自觉其所负使命的重大,努力于学业、道德、体格
2023-10-06 06:1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打卡南京其实是阅读《世说新语》的一种读法,反过来也可以说,阅读《世说新语》是打卡南京的一种打法……”9月14日
2025-09-16 15:57:00
孟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孟府了解到,孟府作为孟子嫡系后裔的宅邸,其春联习俗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年俗文化
2025-09-16 16:08:00
孔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孔府了解到,孔府作为孔子嫡长孙的府邸,其楹联不仅是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9-16 16:11:00
五马祠街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五马祠街了解到,五马祠街因明代孔尚经的家祠“五马祠”而得名
2025-09-16 16:17:00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秋上太行,登临揽胜!平生快意,逸兴遄飞!蒙曼邀您上太行!
2025-09-16 21:12: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人类社会本应向着文明不断迈进,然而二战却将人类拖回野蛮的深渊。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所作所为,便是这段黑暗历史中最典型的例证
2025-09-15 11:21:00
座落在湖北襄阳的“长渠”(又名“白起渠”“百里长渠”),始于战国,兴于唐宋,沿用至今2300余年。2018年,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遗产
2025-09-15 17:44:00
今天上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正式官宣:第二届楚文化节将于9月20日在荆州开幕。千年古城,立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025-09-15 22:57:00
“鬻子救国”写大义:一个广东籍南洋小贩捐输抗战的家族记忆
几十年过去了,九旬老人郑社心还记得父亲说过的话: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他的父亲郑潮炯,原本是到东南亚打拼的普通广东人
2025-09-15 20:11:00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云岭之战: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杀出重围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熠林 喻波)鄂陕交界的云岭山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11月11日,实行战略转移的红四方面军到达上津镇云岭一带
2025-09-15 21:05:00
晋祠水系丰富,饮马泉虽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却也是一眼常年不涸的井。这样的井在晋祠并不少见。此井得名“饮马泉”,源于相传有三位帝王曾在此饮马
2025-09-15 18:3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青山埋忠骨,山河祭英魂。连日来,位于六合区的桂子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参观瞻仰的市民游客
2025-09-14 09:56:00
三面“杨靖宇支队”战旗已经抵达新民大街,途径新民大街126号,这里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接收
2025-09-14 1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