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位于贵州遵义湄潭县的浙江大学旧址,近日因一批珍贵文物捐赠再度引发关注。
这座承载着中国教育抗战史的百年建筑,记录着八十多年前知识分子在战火中赓续文脉的壮举。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任浙大校长竺可桢毅然率领师生踏上西迁征途。
历经多次辗转,1940年理学院、农学院等院系最终扎根湄潭,在黔北山区开启了七年办学时光。
400多年历史的文庙变身教室与宿舍,多处祠堂民宅让作教学场所。
在煤油灯照亮的庙宇教室里,苏步青、王淦昌等科学巨匠潜心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突破。
农学院与中央实验茶场联合攻关,成功培育出“湄红”“湄绿”及“湄潭龙井”等茶叶品种,奠定了中国现代茶业科学基础。
如今的文庙已成为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2006年旧址还被列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大校史研究员钱永红近日再赴湄潭,捐赠其祖父——数学家钱宝琮的微积分教材等战时文物。
作为西迁亲历者后人,他通过十余年史料梳理填补了浙大青岩分校研究空白。
钱永红表示,“希望浙大后人能深刻领悟浙大西迁既辉煌又艰辛的历史,将百年浙大的‘求是’精神薪火相传。”
这段烽火岁月中的教育坚守,将持续照亮新时代科教兴国之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刘丹 覃淋
文/杨阳萌
主播/林潇
视频/贺琰竹
编辑 李娟
二审 李劼
三审 刘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06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