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初秋的湄潭,青山如黛,茶香氤氲。
在湄潭县城浙大广场后面,一座红墙灰瓦的院落静静矗立,这里是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1940年,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浙江大学师生跨越千山万水,历经2600多公里的艰难跋涉,辗转西迁至湄潭办学七年,谱写了一曲“文军长征”的壮歌。

如今,八十五年过去,这段因战火而结缘的历史,已演变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交融——浙大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而湄潭的发展也深深烙上了浙大的印记。
烽火中的“东方剑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给国家保留一批“读书的种子”,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带领师生踏上西迁之路,历时两年半,辗转六省,终于在1940年初抵达贵州湄潭。
当时的湄潭虽地处偏远,却以淳朴的民风和安宁的环境,为跋涉至此的师生提供了难得的治学净土。这座黔北小城,也因此成为浙大坚持办学7年的“第二故乡”。

“当时的湄潭就是一个一面靠山、三面环江的小县城,人口也不多。”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馆长石立滨介绍,得知浙大要来,湄潭成立了欢迎浙大迁湄校舍协助委员会,在全县范围腾挪了270余间公房、祠堂、寺庙,再加上一些空闲的民房,共计3万多平方米给浙大办学使用。
此外,湄潭人民大免费提供木材协助浙大师生修建教室和宿舍,并划出土地200多亩供浙大建设实验室和操场……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这座西南小城用最朴素的善意滋养着中国的学术火种,让浙大师生在战火纷飞中依然能安心治学。
以稻草为床,以桐油为灯。在艰苦的条件下,浙大师生坚持教学科研,学科也得到扩展与完善,学生由西迁前的613人增加到2171人,为中华民族保留和培养了一批科学精英,取得一批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因此被誉为“东方剑桥”。
从茶馆到万亩茶园
除了学术成就,七年时间里,浙大师生与湄潭百姓也结下了深厚情谊,流传下诸多佳话。其中,一段关于茶与知识的记忆,跨越八十五年依然鲜活。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曾回忆,难忘湄江河边的茶馆:“那时湄潭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都十分艰苦。为了节省桐油,我每天晚上夹着书本到外面一家茶馆看书。茶馆坐满茶客,我就静静找个空位坐下。老板娘照常为我泡一碗茶端过来,摆在我面前,且不收茶钱。茶馆再闹也不管,我只是找个位置读书。”
这段回忆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浙大师生在艰苦环境下坚持学习的场景,也体现了湄潭当地百姓对师生们的善意。
如今,这抹茶香穿越时空,飘进现代茶园。8月中旬,记者走进湄潭县洗马镇贵州省柒品茶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进行白茶的生产加工,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

企业负责人黄峰一边检查茶叶品质,一边记录生产细节。聊起浙大的帮助,这位深耕茶产业十余年的“老茶人”不禁感慨:“浙大的老师很关心我们,从茶叶的种植、加工到品牌打造,都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和帮助。这些宝贵经验让企业在发展中少走了许多弯路。”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浙江大学持续深化与湄潭的合作,不仅在茶叶种植技术上提供支持,还通过各类培训和交流活动,帮助湄潭的茶企提升品牌影响力,拓展市场渠道。
如今,湄潭拥有60万亩的生态茶园、700多家茶企和30.34万名茶农,2024年茶叶总产量达6.94万吨,产值69.13亿元,茶叶产业也成为湄潭经济的支柱。
“求是”薪火代代相传
在茶叶产业之外,浙大对湄潭的帮扶更体现在教育领域,形成了跨越世纪的人才培养接力。

8月18日,秋日的阳光洒满湄潭文庙,“准大学生”宋博珩正驻足在当年浙大师生用过的课桌椅前,眼神中满是憧憬。宋博珩是湄潭求是高中的学生,今年高考他以668分的优异成绩被浙大录取。
“我们学校有专门的西迁课程,从高一开始,老师就给我们讲浙大西迁办学的故事。”宋博珩告诉记者,过两天就要踏上前往浙江大学的求学旅程,今天专程来这里,再次重温浙大在家乡留下的精神文化印记。
宋博珩表示,浙大的名声在湄潭可是家喻户晓,从浙大小学到求是高中,从“浙大路”到“可桢路”,湄潭的每个角落似乎都有着浙大的影子。也因此,许多湄潭学子从小就对浙大充满了向往。“今年光我们学校就有三个考上浙大。”
宋博珩的求学路,是浙大与湄潭教育羁绊的生动缩影。自2008年起,浙大在湄潭设立支教点,一批又一批的浙大学子带着知识与热情来到这里,年复一年地传递着知识薪火。浙大研究生支教团更是坚持多年开展“三下乡”活动,他们还深入乡村,帮助当地改善教学设施、开展科普活动。

从烽火中的西迁办学,到如今的产业帮扶、教育接力,浙大与湄潭的八十五年羁绊,早已不是简单的互助共赢,而是血脉相连的精神传承。当秋风吹过湄江河畔,激荡的不只是江水的涟漪,更是两地人民用智慧与汗水共同书写的时代华章。
记者手记:
在湄潭,我特意在浙大广场与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漫步两个小时,感受着那份厚重的历史底蕴。
这里曾是湄潭人民朝拜的神圣之地,这里也曾是浙大学子们烽火中求学的精神家园。每一块青砖、每一片瓦砾,都承载着那段不屈不挠的岁月记忆。
抗战时期,湄潭以博大的胸怀庇护了烽火中避难的浙大;如今,浙大用知识反哺这片土地;新时代里,双方正共同探索乡村振兴的深层路径。如今,湄江依旧奔流,而两岸早已换了人间。浙大与湄潭的事迹告诉我们,最好的感恩不是重复过去,而是一起创造未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政林
图片来源 湄潭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 徐然
二审 杨韬
三审 周文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20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