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8月27日,贵州省首届红茶大会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2024世界与中国红茶产销情况解析》显示,贵州红茶产量与出口均价位居全国第一。2025年“遵义红”品牌价值达56.8亿元,位列全国红茶品牌前三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回望八十多年前,正是在遵义湄潭这片热土,中央实验茶场在战火中孕育而生。如今,茶场旧址中保存完好的木质茶机联装线——这件全球仅存的中国原创茶工业文物,无声诉说着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它不仅是近代茶工业发展的活化石,更铭刻着中国茶人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的精神。
湄潭茶海。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国锋 摄
叶落湄潭,烽火中兴起新希望
“1960年投产的这条生产线是全套木质结构,因为当时条件差、资金少,由茶业专家指导当地技术较好的木工制作而成,这代表了20世纪60年代全国制作红茶的最高水平,是我们的镇馆之宝。”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馆长罗可可介绍道,生产线建设完成后,连续生产了37年,大约出口了8000吨红茶,为国家建设换回大量外汇。
罗可可讲述着湄潭茶产业往日的故事,将人带回那段奋斗的时光。
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馆长罗可可。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 摄
“我们这个博物馆的前身是贵州湄潭茶场,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央实验茶场,是一座为抗战而生的茶场……”罗可可说,1938年,全国主要产茶区都已经相继沦陷,如湖北、安徽、福建、浙江等。1939年9月,以王淘、李联标、金阳镐、朱源林、黄道煊等为代表的茶叶专家到达湄潭勘定场界,12月,正式决定在湄潭建场。
茶工业博物馆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 摄
1940年4月,中央实验茶场正式挂牌成立,首任场长是哈佛博士生刘淦芝,他带领40多位茶叶专家开展了以茶叶为主导的科研和生产活动,成功研发了贵州第一个红茶产品——“湄红”;贵州茶叶史上第一个绿茶生产车间也在此诞生,创制出贵州第一款品牌绿茶——湄绿,开启贵州绿茶工业化和品牌化历史。
湄潭茶场场史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 摄
其间,专家们在湄潭象山建设了中国现代茶叶第一山;在桐子坡建设了全国规模最大的茶树品种园,李联标先生在此开启了中国茶树品种选育研究;在务川自治县老鹰山发现野生乔木型大茶树,确证茶树原产地为中国西南地区;成立了贵州省立湄潭实用技术学校(现湄潭职业学校),到1949年培养了一百多名茶叶专业本土人才;探索出农户种植、茶场收购加工销售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当时出口茶叶品类主要是红茶,贵州红茶通过史迪威公路出口换取战略物资和外汇。”罗可可说,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就发展成了贵州湄潭茶场。
茶香悠远,新茶饮中生出新产业
记者走进茶工业博物馆的绿茶初制车间展厅,原貌保存和展示了原湄潭茶场制茶工场绿茶初制车间的所有设备与流程。
2024年10月,湄潭中央实验茶场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
“湄潭茶曾经有着特殊的使命,历代人‘艰苦奋斗、科技兴茶’的探索,为湄潭的茶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田徐说,如今,湄潭不断创新突破发展茶产业。
茶工业博物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 摄
从1939年中央实验茶场打开了中国现代茶产业的大门,到如今,贵州积极推动新茶饮“贵州标准”建设,发布了《贵州新茶饮原料基本要求》团体标准,建立“特色风味茶饮标准库”,湄潭始终在推动茶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湄潭现在以‘茶+’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开发茶啤酒、红茶饮料、茶月饼等衍生产品,持续推动新茶饮发展,建设新茶饮优质原料供应基地、沉浸式体验基地等六大基地。”田徐介绍道,湄潭县还依托遵义职业技术学院黔茶产业学院、湄潭中等职业学校等院校培养专业人才,探索“传统茶+新茶饮”双轮驱动模式,实现从农产品加工向消费品制造的跃迁。
湄潭茶企生产的茶啤酒。
田徐骄傲地说,现在大家喝的每十杯新茶饮的茶底,可能就有一杯来自湄潭。
湄潭茶企出品的新中式精酿茶品,不论是鸭屎香单丛还是茉莉花茶、毛尖茉莉亦或糯香绿茶,年轻人喜欢的茶底都在生产。
目前,湄潭县已有10余家传统茶企转型成为新茶饮原料供应企业,产值从2023年的不足1.5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4.5亿元。
湄潭茶企生产的新茶饮。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 摄
“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全国新茶饮集聚区’建设。通过‘全国新茶饮供应链中心’的打造,建立汇聚茶、果、奶、花、包装等元素的完整供应链,持续拓宽产业链。”田徐说,目的是实现湄潭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风光旖旎,茶海里长出新故事
走进万亩茶海景区,可以观茶海、体验采茶,也可以在露营基地里享受闲暇时光的快乐。
近年来,湄潭围绕茶旅融合发展,聚焦“场景+住宿+多业态”,以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博览园、中国茶海景区、翠芽27°景区、永兴古镇、云贵山茶旅景区等景区景点为核心,推动康养旅居生态圈建设,持续打造“永不落幕的茶博会”,不断唱响“中国茶海·休闲湄潭”品牌。
湄潭茶海。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国锋 摄
“我们还依托湄潭翠芽27°茶海路这条‘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将龙凤村田家沟、浥园、兰馨茶庄、金花村七彩部落、核桃坝村等景点串联起来,围绕茶主题,发展多种乡村旅游产业形式。”田徐介绍,通过这种方式,让沿线实现了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
湄潭县突出茶叶首位产业,深入践行“三茶统筹”发展理念,聚焦品种、品质、品牌,推动“茶园绿色防控、无公害茶园建设、企业(合作社)联基地、茶园统防统治和良种良育”五个全覆盖,提升茶叶“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出口创汇”三种能力,奋力跑出茶产业发展“加速度”。
湄潭县天下第一壶。
2025年上半年,全县生态茶园面积达60万亩,茶叶产量5.4万吨,产值55亿元,连续五年位居“中国茶业百强县”榜首。
如今“贵州绿茶”成为全国首个省级茶叶类地理标志品牌,拿到欧盟市场“免检通行证”。部分企业参与ISO茶叶加工标准制定,让“冷萃工艺”“区块链溯源”等中国方案写入国际规范。
湄潭茶企生产的茶。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 摄
自1939年烽火岁月中孕育而生,湄潭茶产业历经八十余载春秋,完成了从战时特需物资到全球化商品的华丽蜕变。从湄潭小城的茶香氤氲到黔地千里的产业版图,这一盏茶汤里,始终流淌着跨越时空的传承与创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 汪国锋 汪林静
编辑 徐微微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02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