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铜陵日报
□黄文娟
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患者需要血液透析维持生命,而身体内水分的控制对于血液透析患者来说至关重要,科学控水也是这类患者面对的最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患者自我管理松懈,水分摄入过多导致“积水成疾”,身体的水负荷过重只能通过血液透析手段来改善症状,其过程漫长而艰难。
水分,作为生命之源,对于人体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合适的水分摄入不仅影响着细胞的正常功能,还直接关系到血压的稳定和心血管健康。然而,对于血液透析患者来说,控制水分摄入比一般人更具挑战性。肾脏功能缺失使得患者无法像正常人一样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水分,而血液透析虽然能够代替部分肾脏的功能,但并不能完全弥补这种失衡。过多的水分摄入会导致液体在体内潴留,增加心脏负担,进而引发高血压、水肿等健康问题。因此,血液透析患者,既要了解水分摄入的重要性,还要合理科学地控制饮水量,将有助于维护整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控水之道原则上是量出为入,保持平衡。出量包括尿量、吐泻量、非显性失水量(皮肤、呼吸道散发的水量)及透析脱水量。入量包括每日饮水量、食物中的含水量及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内生水量的总和。
科学控制水分摄入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维护健康的关键措施,旨在保持体内的水分平衡,避免潴留问题发生。
科学控水有一些注意方面和技巧可帮助患者合理地管理水分摄入,更好地应对治疗和改善生活质量。
首先,监测体重变化。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日常生活中,监测体重变化是简单但却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判断体内水液平衡最简单的方法,有助于了解水分平衡的状态。每天在相同的时间称量体重,患者能够更准确地掌握体内水分状态,及时发现体内的水分潴留情况。一般情况下,透析期间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5%。体重的突然增加往往是体内水分潴留的一个早期迹象,患者要警惕,注意控制水分摄入。
其次,控制水量摄入。制定适当的饮水计划并严格遵守,养成良好的饮水好习惯。每日饮水量(不包括食物中水分)应以两次透析之间体重增长控制在3%~5%为目标来衡量。简单说,每周透析3次的患者,建议全天水分摄入量为前一天尿量+500ml;每周透析2次的患者,建议全天水分摄入量为前一天尿量+200ml。对于基本无尿的患者,要更严格限制水分的摄入。这里所指的水分不是单纯的饮水量,食物中的水分也包括在内。患者应掌握控水“小技巧”:不要随意增加饮水量,可以使用量杯帮助自身更准确地控制每次饮水的分量;口渴时含硬果糖,嚼口香糖或挤一点柠檬汁在嘴里,缓解口渴,含酸梅、薄荷糖(咀嚼一点新鲜的薄荷叶)刺激唾液分泌。或者可以口含小冰块(或柠檬汁冰块),含一会吐掉;转移注意力,克服心理需求,通过学习、工作或做其他事情来分散对水跟食物的注意力,充实生活;集中服药时间,透析患者口服药品种偏多,在无配伍禁忌的情况下尽量集中服药,可以减少喝水的次数。
再次,注意食物中的水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日常生活中,除了饮水外,食物中的水分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因素,尤其是一些水分含量较高的食物,如西瓜、莲雾、稀饭等,它们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加水分摄入量,进而影响体内的水分平衡。因此,在选择食物时,特别需要注意,尽量选择低水分的食物,以保持水分的平衡和控制。
第四,控制钠摄入量。不吃腌制品,如酱菜、咸鱼、腊肉、咸鸭蛋、松花蛋等;不吃含盐的小吃,注意食品标签上的含钠量;日常用餐要低盐饮食,但不能吃低钠盐,易引发高钾血症。建议透析患者每日钠摄入量2~3克(一啤酒瓶盖约为6g),严重高血压水肿的透析患者钠摄入限制在2克以内。
同时,要做到控制血糖,并发糖尿病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减少因血糖高导致的口渴。要保持适量运动,患者选择散步、游泳、骑自行车等适合自己运动形式,通过适度的身体运动而促进汗液的分泌,能增加不显性失水,减少体内的水分,有助于维持水分平衡,适量的运动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使心情愉悦。
此外,透析应充分。血液透析患者肾脏体液调节系统受损,只能依靠消化系统平衡和调整水分的摄入,需要大量的水分清除或稀释体内各种毒素,患者需按照医护人员建议按时、规律进行透析,以达到充分透析,改善口渴症状。同时,尽量减少外出就餐次数,天气干燥时可用润唇膏润唇,用加湿器增加室内的空气湿度等等。
总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平时应注意科学控制水分摄入,避免水分不平衡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提升生活质量,维护健康。
(作者单位:枞阳县人民医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6 0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