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戊戌变法:中国宪政的第一次尝试与失败的启示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1-10 08:32:00 来源:戏说三国

17世纪至18世纪,当欧美主要国家纷纷建立宪政政体,资本主义开始按捺不住对财富的渴望,准备用炮舰向海外出征的时候,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表面上看起来最鼎盛的“康乾盛世”。但是,这个虚幻的盛世,伴随着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日渐没落的专制思想,很快就在洋枪洋炮的轰击下彻底崩塌。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给了腐朽的清政府一记响亮耳光。1894年至1895年甲午战争,昔日的大清帝国,又惨败给刚刚实施了宪政的日本。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浪潮,清政府对外完全无力抵抗,对内统治却更为残暴专制,整个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

为什么中国会堕落至此?是什么让那些昔日的西方“蛮夷之国”,甚至是“蕞尔小国”的日本,在短短数年之间,就拥有了征服中央之国的强大实力?中华民族怎么才能走上强国之路以避免被亡国灭种?

戊戌变法:中国宪政的第一次尝试与失败的启示

这些问题被无法回避地摆在了中国人面前。清政府内相对开明的汉族官僚们认为是经济,于是洋务运动被提上日程;而彼时视野相对开阔、思想也更为活跃的中国知识分子,则认为必须在制度上进行重新设计,必须效法西方,建立宪政制度,才能找回昔日中央大国的自信。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开始宣传近代西方民主宪政学说,要求对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变革。被列强侵略和农民起义逼到已经无路可走的清政府统治者——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答应了维新派的要求。于是,戊戌变法,成为中国宪政的第一次尝试。

在戊戌变法3个月内,光绪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军事、警察、文化、教育制度等各个方面,基本目标是建立一个君主立宪体制的现代国家。其中涉及宪政的措施主要有准许自由开设报馆、学会,提倡言论出版结社自由;广开言路,提倡上书言事。

但是,以限制君主权力为诉求的宪政理念,终究和以专制为统治要义的封建皇权无法同行。就像宪政在西方落地过程中也遭遇到的与贵族和王权的斗争一样,宪政在中国的落地过程,也注定要经历血雨腥风。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寝宫,将光绪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以光绪的名义发布诏书,以“朕躬不豫”为由,临朝训政。先后罢免或遣戍参与新政的官员数十人,屠杀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等流亡海外。所有新政措施,除已经创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废止。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次宪政努力,以流血失败而告终。

戊戌变法虽遭镇压,但清朝面临的统治危机日益深重。戊戌变法后,敌视西方的守旧派官僚得势,清政府统治更为昏聩,对中西方实力对比一无所知的慈禧采纳了利用义和团清剿西方列强在华势力的建议,结果引来了八国联军的全面报复,清政府不得不支付巨额赔款,由此权威尽丧,颜面扫地。

戊戌变法:中国宪政的第一次尝试与失败的启示

在此情况下,为挽救危局,慈禧只得重拾维新派的政策主张——君主立宪。1901年1月29日,慈禧逃到西安已经3个月,一向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她以光绪的名义颁布《变法上谕》,上谕说:“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上谕要求内外大臣、驻外使节和封疆大吏在2个月内就变法条陈意见。但2个月过去了,大臣们一言不发,因为他们对血腥屠杀戊戌六君子的历史记忆犹新,尽管上谕娓娓动听,但大臣们不敢回应。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成为激荡中国立宪思潮的导火索。《大公报》刊载文章称:“此战诚为创举,不知日立宪国也,俄专制国也。专制国与立宪国战,立宪国无不胜,专制国无不败。”三名封疆大吏袁世凯、张之洞、周馥联衔上奏立宪,要求派遣大臣出洋考察各国政治。慈禧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决定派遣以镇国公载泽为首,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等人组成的出洋考察团。

考察团巡游日、德、法、奥、俄、美诸国,考察三百六十天。在德国,德皇威廉亲自接见五大臣,谆谆告诫“中国变法要审度国势,要使之有独具之规模。在日本,首相伊藤面授机宜“主权必须集于君主一人之身,万不可旁落于臣民”。

归国后,五大臣得到七十高龄的慈禧连连召见,举行御前会议。他们向慈禧力陈实行宪政的三大好处:一是皇位永固;二是外患渐轻;三是内乱可弭。

1906年9月1日,清政府颁布《预备立宪上谕》,宣布“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但又强调,由于“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只能先“预备立宪”,待时机成熟再实施宪政。

当年戊戌变法提出君主立宪,满清绝大多数贵族都视之洪水猛兽,大逆不道。可是,仅仅过了几年时间,清政府却自己举起了君主立宪的旗帜,并且声称,唯有实行预备立宪,才能“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是什么原因促使清政府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呢?

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孤立资产阶级革命派,“消弭”和扑灭越烧越旺的革命烈火。

驻法公使孙宝琦认为只有公布将仿行立宪政体,才能团结民心,保全邦本,不然在列强的凌辱下,民心不稳,危急江山社稷。直隶总督端方更认为在革命党人的学说在百姓中,特别是青年人中蛊惑力,影响力日益扩大,只有实行立宪才能捕获人心。

在革命派迅速兴起下,立宪派纷纷出版报纸,编译书籍,游说权贵,联络同志,竭力鼓吹宪政。在立宪派的鼓动下,要求清朝实行立宪政治的舆论日见普遍。抚慰、拉拢立宪派,才能避免这些人被革命派靠拢或转化,成为异己力量。

戊戌变法:中国宪政的第一次尝试与失败的启示

义和团运动使西方列强对慈禧十分不满,呼吁光绪亲政。为了加强统治效能,取悦帝国主义,慈禧迫不及待地在流亡途中就匆匆忙忙发布所谓“新政”诏书,再进一步把“新政”发展而为“预备立宪”,具有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

尽管如此,全国民众还是对立宪抱有很大期望。北京、天津、保定等地各界人士纷纷召开庆祝大会,高呼“立宪万岁”口号,大唱《欢迎立宪歌》。反响最热烈的是上海,1906年9月9日上海各团体及学校纷纷开会庆祝,上街游行。9月16日,包括《申报》《时报》在内的上海各大报社联合举办庆祝会,上千人到会。

1908年8月27日,各界盼望的《钦定宪法大纲》终于出台。清政府颁布的这个大纲规定,皇帝在行使权力时不受任何约束,将皇帝拥有的至高无上的但从未用文字表述的权力,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文确定下来。虽然规定臣民的权利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诉讼等自由,但又规定皇帝可以随时剥夺。

《钦定宪法大纲》实质上是以立宪的名义行专制之实。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13名内阁大臣中满清贵族竟占8名,因而被称为“皇族内阁”。该名单一经公布,即让那些曾经兴奋的人们大失所望。

清政府还要把这个假面舞会继续演下去,立宪派却已经离心离德。而与此同时,一股新的政治势力,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致力于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党人,已经开始将他们的理想付诸于实践。

戊戌变法:中国宪政的第一次尝试与失败的启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展开。清政府3天之内仓促制定《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企图度过危机,该条文大大削减君权,而归权于国会。

但清政府这个“实行宪政”实在来得太晚了,已不能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政治作用。在立宪和革命的赛跑中,仅仅过了三个月,后者取胜,腐朽、专制、无能的清政府被革命者暴力推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0 12:45:4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慈禧问立宪有何好处 大臣回答10个字 说动慈禧推行立宪
...慈禧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世袭罔替一般是指王公而言,第一次听皇帝也有世袭罔替的说法。其实君主立宪的英国和日本,其英国王室和日本天皇,就是世袭罔替制度,不存在改朝换代的说法。慈禧
2023-01-10 17:21:00
如果清朝号召全国勤王会怎么样
...是杀王,就只有撤不了的大清皇帝和大清朝廷来招架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从1840年6月打到1842年8月,打了两年多。英军一万九千余人,清军在九万到二十万之间。但是,战损比是多少?
2023-01-03 18:59:00
为何说改革力度、思想开放、体制僵化都莫过于晚清
...,清政府开始支持变革,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再到清末宪政。不得不说晚清的改革力度是古代最大的。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打造了一系列自己的防御
2023-07-24 21:48:00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历史教训
王安石变法,作为北宋时期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社会改革,不仅代表了一次文明级的超越,更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要尝试。然而,这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改革最终却以失败告终,留
2024-05-05 20:35:00
战国时期的楚秦之战: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的背景与决战
...开始了对中原诸侯国的兼并战争,最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楚国与秦国之间最激烈的战争发生在战国末期。楚顷襄王时期,楚国曾经联合齐、魏、韩等国对抗秦国,在垂沙之战中大败秦军
2023-09-23 11:25:00
古希腊罗马文明为何能够诞生民主宪制
...下来。古希腊罗马的宪政制度被西方史学家誉为“世界上第一次立宪主义的试验”。从世界文明历史来看,古希腊罗马的宪政制度并不合乎历史发展常理。在早期世界各个文明的历史中,“君主制度
2024-03-16 17:13:00
清朝为什么没有变成君主立宪制
...,这时才提出君主立宪制已经有些晚了,而且也不彻底,宪政纲领保留了太多满人统治阶级的特权。再一个就是清政府的统治阶级不是汉人,民众更希望建立一个汉人政府。最后在革命党人和袁世凯
2023-05-20 10:33:00
商鞅变法:顺应时代需求,创造秦国辉煌的改革
商鞅,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变法之后,秦国逐渐从落后变得富裕强大,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
2023-12-11 09:02:00
商鞅变法给秦国遗留了什么后患呢
...他的命令就是命令!接下来,商鞅变法的大幕正式拉开。第一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说就是奖励“耕”和“战”。一、实行连坐法。五家编为“伍”,十家编为“什”。在伍什之内,大家互相监
2023-05-17 16:4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太行风|巍巍长城
10月3日,金山岭长城。 郭中兴摄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熔铸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它横贯万里,是承载历史
2025-10-10 08:44:00
以家族记忆还原英雄本色,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的特殊节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爷爷杨靖宇》一书不仅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2025-10-10 17:30:00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
杜梦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
2025-10-09 11:33:00
人文|白居易与唐代的香衣文化
文|刘永加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
2025-10-09 11:33:00
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国青有一种红,叫做中国红;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国庆期间,济南战役纪念馆设置的“我在济南英雄山和国旗合个影”打卡点
2025-10-09 11:33:00
池沙鸿绘观音展现生活气息
这是池沙鸿于2018年所绘的一组观音与善财童子题材的扇面作品,共有30幅。其中,这幅《卧莲观音童子嬉水》,在气质上和其他作品明显不同
2025-10-09 11:34:00
琅琊王氏始祖身份最显赫的学生,墓里藏着“文艺青年”的多少意难平
鲁网10月9日讯 (记者 杨成喜)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饮马瀚海、勒石燕然的强汉在这一刻出现了动荡,深幽的长安长安城里波诡云谲
2025-10-09 16:28:00
国庆中秋长假里,山西博物院开启“延时模式”,丰富的展览与精彩的活动吸引观众在博物院里过双节。8天假期,山西博物院(含山西青铜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16
2025-10-09 19:48:00
大风·影像|中国最“吓人”村子:坟上村
与世隔绝500年,专心致志守墓,坟墓上就是家,顺着墓道进出村!网友惊叹《盗墓笔记》具象化了……山西省临汾市坟上村因明代晋王的陵墓而得名这个村子就是地处吕梁山脚下的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土门镇坟上村
2025-10-09 21:22:00
赤子心承红色志,红嫂后代徐美安让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活”起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在沂蒙山区野店镇,有一位特殊的红色故事讲述者。他不是专业的文史学者,却对沂蒙六姐妹的事迹了然于胸
2025-10-09 21: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