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为什么商朝会频繁迁都呢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00: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不过商朝前期的社会十分不稳定。商朝是一个频繁迁都的王朝。在先商时期,商国就迁徙了八次。商朝建立后,又迁徙了了五次到七次,最终到盘庚迁都殷才算稳定下来。如此算下来,商朝是中国古代迁都最多的朝代。为什么商朝会频繁迁都呢?本文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探讨。

一,先商的迁徙——游牧行国说

在商朝建立之前,商国就已经存在了。根据《史记》《竹书纪年》《世本》的记载,以及甲骨文资料的佐证,商灭夏之前有十四代,这段历史被称为“先商”。先商一共迁徙了八次,《尚书·商书》记载,“自契至成汤,八迁”。汉代张衡《西京赋》称:“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居相圮耿,不常厥土”。

为什么先商会不断迁徙呢?史学界提出了“游牧行国说”、“水患说”、“游农说”、“军事原因说”、“政治斗争说”等,我比较倾向于“游牧行国说”。商人最初并非是一个农耕民族,而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则需要不断进行迁徙,在华北平原尚未大规模开发之前,这里生活的游牧民族还是很多的。

根据《山海经》《竹书纪年》都记载了先商的祖先们游牧的故事,其中最出名的是王亥牧牛。王亥是商国历史上著名的国王,他对商国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据说,他驯服了牛羊,发明了牛车。他经常带着大量的牛羊和中原各部落进行贸易,使得商国的经济实力迅速上升,因此他被尊为商朝的“高祖”。有一次,王亥的牛羊被有易氏夺取,王亥本人也被杀害。于是其子上甲微带领部族攻灭了有易氏,夺回了牛羊。

王亥服牛

商国人不仅发明了牛车,还发明了马车。传说阏伯之孙相土首先发明了马车,《世本·作篇》记载:“相士作乘马,亥作服牛”。考古学上也能够证明这一点,目前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车轮是商代的曲衡车,出现于殷墟遗址。发明车辆,并且用这些车辆来大规模进行牛羊贸易,这正是游牧民族的特色。后来北方的铁勒还被中原民族称为“高车”。

二,商民族的来源——东北人?

从殷墟坟墓出土的人像可以看出,商朝人的男子发型基本都是辫发。辫发样式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条辫子,然后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也有将头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中国人的辫发主要出现在东北地区的东胡系民族和女真系民族,如鲜卑族、契丹族、蒙古族等。

商朝武士形象

考古学家也被殷墟的5000多座坟墓人骨进行了分析,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发表的《商朝起源的人骨考古学探究》一文指出:“殷墟遗址的人骨分为大型墓群(贵族)、中等墓群(平民)、和小墓群(下层)三类。研究发现,其中大墓群的中的人骨基本来自于长城沿线甚至更北的古代人群。”可见,商朝的贵族多来自于长城以北,原本是游牧民族。

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商朝文化和之前的红山文化有诸多联系,商朝人极有可能是红山人南下中原形成的。2015年,《人类学学报》发表了《曲阜地区孔姓人群17个Y-STR基因遗传多态性分析》一文,其中讲到曲阜46%的孔姓后裔单倍群为C,而北方汉族典型的O2只占据了20%。孔子是商朝后裔,这说明商朝贵族的单倍群可能主要是C,而C正好又是东胡系民族的单倍群。

三,商朝建立后为何还五次迁都?

商人前期是游牧民族,但是后期已经演变为了农耕民族。商国在进入中原后,就和中原的各部族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并且和东夷建立了军事同盟。东夷原本是炎黄的同盟,但夏朝建立后这种关系就破裂了,炎黄和东夷长期战争。从考古学来说,继承大汶口、龙山的岳石文化就是该时期的东夷文化。

商和东夷都是将太阳、鸟作为图腾的民族。商民族的许多国王都冠以甲这个字,根据东夷的传说“天有十日”,其中甲是第一个太阳,地位最高。《竹书纪年》记载夏朝后期,东方出现了十日并出的现象,这正是东夷—商联盟强盛的反映。在和东夷长期的交往中,商早已演变为了农耕民族。

大约在3500年前,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定都于亳。可是商朝的首都依然不停地迁徙。根据考证,商朝建立之后迁徙了五次或者七次,一般认为迁都五次,分别是即仲丁迁于隞(郑州),河亶甲迁于相,祖乙迁于邢(邢台),南庚迁于奄(曲阜),到盘庚时最后定都于殷(安阳)。

商朝迁都示意图

为什么商朝建立后还不断迁徙呢?我们看上古时代的历史,会发现早期的民族都处于不断的迁徙之中,尤其是尚未建立稳定国家的民族。不断迁徙,正好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不高。

在农耕出现之前,人类需要不断迁徙以获得猎物、果实。在农耕出现之后,人类才开始从迁徙走向了定居,于是出现了村庄、城镇。但是在农业尚未成熟之前,迁徙也是不可缺少的。早期的农业并非精耕细作的农业,而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容易导致土地的肥力丧失,因而在耕作一两年后就不得不另外寻找土地,这就是使得人类无法真正定居下来。

刀耕火种

商朝之前的夏朝就处于频繁的迁徙之中,夏朝到底迁都多少次已经无迹可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商朝早期的社会发展和夏朝并没有太大的进步,因此商朝的迁徙和夏朝的迁徙属于一种现象。《中国全史百卷本》说“总的看来,商朝前期的耕作技术还比较粗放,处于耜耕农业的第一阶段,即一块土地连续耕种几年后便抛荒休耕了,等若干年后再重新种这块土地。如果一个地区的土地都已轮流耕种过,地力已表现出耗竭的迹象,即举行一定规模的迁徙。这种农业生产方式便是盘庚以前多次迁都的重要原因”。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商朝的农业耕作技术得到很大的提高。“盘庚迁殷后,开始懂得轮流休耕方法,一块土地耕种一年,然后休耕一至二年以保持地力,再继续耕种。从此耜耕农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定都在殷,人们得以有较长的时间不必大规模地迁徙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9 2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黄帝,一直被视为中华文明的开端鼻祖。历朝历代修史时,也会将皇族和黄帝攀上亲缘关系,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民间修家谱时,也千方百计追溯到黄帝等三皇五帝,以证明自己家族的悠久。根据统计
2024-04-29 21:22:00
从东汉到隋唐,鲜卑族是怎么崛起和没落的?
众所周知,匈奴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它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左右,衰落于东汉时期,在草原地区活跃了三百年年左右,对我国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然而,广漠的草原一向
2023-01-05 20:07:00
...了铜石并用时代。国内外的学者普遍认为青铜冶炼技术是游牧民族从中亚、西域这个线路传入中国的,因为中国的青铜器也是越往西边越古老。游牧民族需要青铜进行战争,因此使用青铜器很早。加
2024-04-29 22:07:00
古代游牧民族为何要四处迁移
古代游牧民族的迁徙是一种常态,但是原因则是多方面的与农耕文明比较,游牧民族的具有超强的机动性,这些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来去如风、彪悍如虎,与中原王朝历经数千年的较量而生息不绝。游
2024-04-28 22:20:00
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与“夷狄”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活习性的不同,地处于城邦的农耕民族与地处于山野的游牧民族开始出现分野。占据了平坦地形、拥有更适宜地理耕种条件的农耕民族生活稳定,更早地诞生出文明。而处于山野、依靠捕猎为生的
2023-02-27 15:50:00
...载:“大禹兴于西羌”。古代将活动在青海、甘肃一带的游牧民族称之为“羌”,后来一支进入渭河流域,转为了农耕民族,也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氏”。而夏朝明显是神农氏后裔,其父系Y染色体
2024-04-29 21:32:00
商朝与夏周文化大不相同,商人为何如此独特
...炎黄-夏-周属于有延续传承的一个系统,有很强烈的西北游牧民族“戎狄”的印痕,古书籍之中也有“黄帝出于戎狄之属”的说法,姬周更是不与戎族通婚,因为周人之中的姬姓和姜姓大族在戎族
2024-04-26 15:45:00
匈奴血统之谜:真的是夏的后裔吗?
...古羌人建立的国家,周大概率是夏的后裔建立的,也就是游牧民族的古羌。周不属于商-东夷血系。所以在这里插一句,夏很可能就不是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国家,怎么可能在河南找到遗迹?我一直建
2024-04-22 06:54:00
匈奴:古代中原的威胁与变迁
匈奴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游牧民族,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时期,匈奴被秦国大将军蒙恬赶出了河套地区,他们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北部,后来在秦朝末年时期,秦朝国力衰弱,匈奴强大了起来,他们就开
2023-10-20 22:0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80年前,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沙县这座闽中山城因“内迁”而成为福建的医疗避风港。这里的医学院师生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 救亡图存”的崇高精神。
2025-09-10 13:13:00
今天,送你一朵小红花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教师,早已不仅是一种职业,而是精神的象征,肩负传承文明的重任。春秋时期,至圣先师孔子率先打破了教育的壁垒
2025-09-10 13:53:00
一纸传单揭露日军瓦解中国抵抗意志图谋
美国“鼓岭之友”召集人穆言灵来宁捐赠侵华日军发放的反动传单原件一纸传单揭露日军瓦解中国抵抗意志图谋图为印有抗战时期美国飞虎队照片的美国《LIFE》杂志
2025-09-10 07:43:00
名家新作 | 刘强:域外《孟子》学研究的力作 ——《古代朝鲜半岛学史研究》读后
赵永刚教授《古代朝鲜半岛学史研究》是域外《孟子》学研究的力作,该书出版以后,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孟子学研究专家杨海文、徐兴无
2025-09-09 22:15:00
9月9日,美国“鼓岭之友”召集人穆言灵女士携研究团队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访,并向馆方捐赠其二战期间日军印制的宣传画报实物。
2025-09-09 19:36:00
9月5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官宣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将于9月12日至10月30日在湖北举办。作为核心举办地
2025-09-09 11:38:00
一缕温烟袅袅升 穿越红楼品古香
姜江正在用宋元时期非常流行的焚香方式隔火熏香,品鉴梅花香饼。 受访者供图□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静秦可卿的卧室里洋溢的是一股“甜香”
2025-09-09 07:43:00
百岁光耀映经典,千钧笔墨书小兵。日前,“小兵的故事——于明诠主题书法作品展”在市图书馆新馆A馆一层知微展厅开幕。本次展览由石家庄市图书馆主办
2025-09-08 11:43:00
临沂第三十四中学举行八年级英语组暑假读书分享活动
鲁网9月8日讯9月5日,临沂第三十四中学八年级英语组组织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教师暑假后读书分享活动。在此次分享活动中,多位教师聚焦教育类书籍
2025-09-08 16:38:00
山水意境与体悟哲思结合,问心之旅打造旅游新体验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500多年前,王阳明因触怒宦官被贬至贵州龙场(今修文县),成就了中国哲学史上无法遗漏的章节——龙场悟道
2025-09-08 17:36:00
传承泉城历史 感悟名人风骨|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沉浸式研学之旅
9月7日,由济南市文物保护利用中心主办的“这一站,济南!文物研学游”活动第八期“文脉传承·历史名人探访之旅”顺利举行。第一站来到大明湖的汇波楼
2025-09-08 17:37:00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节”“亡者节”或“七月半”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中元节
2025-09-08 18:18:00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勇担使命强国有我
当 亲 切 的 问 候 萦 绕 在 校 园 , 当 温 暖 的 笑 容 绽 放 在 每⼀ 张 脸 庞 , ⺠ 族 ⼩ 学 的 学 ⼦ 带 着 期 盼 与 欣 喜
2025-09-07 18:45:00
陈纳德雕像前,一眼深情“对望”,胜过万语千言
抗馆公布美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增补和勘误名单,抗日航空英雄和英烈后代捐赠珍贵文物,飞虎队创始人外孙女嘉兰蕙也来了陈纳德雕像前
2025-09-06 09:54:00
30年绘就14年抗战烽火,画家崔宁抗日战争长卷展在龙口开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于洋 通讯员 王明城9月5日,在龙口市美术馆,一幅50米长的抗战长卷徐徐铺展,瞬间将观众拉回1931-1945年的烽火岁月——这是退休警营画家崔宁用30年光阴
2025-09-06 1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