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灾民吃不起饭,范仲淹却下令提高粮食价格,老百姓:真是一个好官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5-20 22:07: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从古至今,文人一直怀抱着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能在生时为国家效力,入朝为官,教化百姓,死后流芳百世,名垂青史。这是每个读书人心中最崇高的理想与追求。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历代文人都在各自的时代中为之不断奋斗。北宋时期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这句简短有力的话,至今仍为人传颂,成为他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象征。这使得人们铭记了他作为一位心系百姓疾苦的良臣的形象,而他也因此获得了文官中的最高谥号“文正”。

灾民吃不起饭,范仲淹却下令提高粮食价格,老百姓:真是一个好官

范仲淹的伟大,不仅仅是因为他口口相传的言辞,更因为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即便如此,有一件事也让许多人感到意外——在灾民食不果腹时,他竟然提高了米价。听上去,这一举动似乎与他关心百姓的形象有所背离,可奇怪的是,当时的百姓并没有因此怨恨他,反而对他的行为感恩戴德。究竟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范仲淹的故事,探寻其中的缘由。

灾民吃不起饭,范仲淹却下令提高粮食价格,老百姓:真是一个好官

范仲淹生于989年,苏州吴县,这里自古以来便是繁华富贵之地,他出生的范氏家族在当地也享有盛名。自东汉以来,家族中便有许多政要和名流,堪称当地的名门望族。然而,出生在这样的家族并没有给范仲淹带来多么幸福的童年——在他一岁时,父亲因病去世。由于母亲谢氏并非正妻,父亲去世后,谢氏母子被赶出家门,范仲淹开始了流浪的生活。由于生活的压力,谢氏带着范仲淹改嫁给了苏州判官朱文翰,范仲淹也因此改名为朱说。

灾民吃不起饭,范仲淹却下令提高粮食价格,老百姓:真是一个好官

幸好,朱家门风正直,待人宽厚。对于谢氏母子,朱文翰也给予了极大的照顾,从未提及范仲淹的身世。尽管如此,范仲淹的童年并没有因此而过于凄惨。朱家的关怀让他度过了一个相对幸福的童年,并且他也得到了平等的教育机会,享受到了良好的学业培养。随着时间的流逝,朱文翰终于将范仲淹的身世如实告知了他。作为一位继父,朱文翰的行为可谓大公无私,他将一切为范仲淹着想,并毫不期待回报。得知自己真实的身世后,范仲淹深感感激,便恢复了范姓以示不忘本。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他与继父的关系,二人的感情依旧深厚,甚至在范仲淹日后为官时,依然保持着与朱家的密切交往。

灾民吃不起饭,范仲淹却下令提高粮食价格,老百姓:真是一个好官

为了进一步追求学业,范仲淹离开了继父和母亲,开始了他艰难的求学之路。由于家庭并不富裕,老年的朱文翰也无法承担范仲淹的学费,但范仲淹并未因此气馁。他心中已有了几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气概。在最贫困的时刻,范仲淹常常借宿在长白山的寺庙中,食物稀缺,且在寒冷的冬季,粥在锅中结成了块。他将这些粥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配着咸菜充饥。就这样,他在寺庙里度过了三年,艰苦的生活并没有消磨他的意志。正是这些艰难的日子,培养了他与百姓的共情能力,成为他后来自觉为百姓着想的基础。成语“断齑画粥”便由此而来。

灾民吃不起饭,范仲淹却下令提高粮食价格,老百姓:真是一个好官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范仲淹以刻苦的努力考取了进士,成为了广德军司理参军,虽然只是一个九品的小官,但他在处理公务时却一丝不苟。每当他看到案件中的不公,便会毫不犹豫地揭露出来,他认为作为一名官员,首要责任就是为百姓伸张正义,纠正冤屈。在他的坚持下,许多冤案得以平反,受害者重新获得自由。

灾民吃不起饭,范仲淹却下令提高粮食价格,老百姓:真是一个好官

与此同时,范仲淹还提倡开办学堂,鼓励百姓学习,以此来提升社会的道德风气。当地的风气也因此逐渐改观,百姓变得更加和善,暴力案件大幅减少。当宋仁宗继位后,范仲淹被调任为泰州盐仓监,负责当地的盐业管理。此时,当地堤坝年久失修,海潮经常侵袭农田,范仲淹感到非常不安,认为这也是他的职责所在。他提出修复堤坝的建议,尽管许多人批评他越权,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并最终得到了上司的支持,开始了堤坝的修复工程。尽管修堤过程中发生了意外,导致不少工人死于事故,但范仲淹并未因此退缩,他始终坚持项目的完成,最后堤坝终于修成,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

灾民吃不起饭,范仲淹却下令提高粮食价格,老百姓:真是一个好官

当江南发生旱灾时,范仲淹依然心系百姓,尽管当时的粮食价格飞涨,他并未采取直接的赈灾措施,而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巧妙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活力,最终成功降低了米价,为百姓解决了困境。此举虽让一些百姓感到疑惑,但最终,他们意识到范仲淹所采取的策略正是解决灾荒的关键,范仲淹因此被誉为一位不可多得的好官。

灾民吃不起饭,范仲淹却下令提高粮食价格,老百姓:真是一个好官

然而,尽管范仲淹在多个方面为百姓做出了极大贡献,他的变法在当时却未能成功,北宋时期的政治斗争让他的理想未能完全实现,令人遗憾。范仲淹的一生,虽不乏困境,但他始终以百姓为重,尽力为民众谋福祉,成为了古代中国历史上一位值得铭记的伟大人物。

灾民吃不起饭,范仲淹却下令提高粮食价格,老百姓:真是一个好官

对于范仲淹的看法,你有什么想法呢?

灾民吃不起饭,范仲淹却下令提高粮食价格,老百姓:真是一个好官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21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宋代灾民买不起米,知府却下令米价继续上涨,灾民:不愧是好官啊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在大家的印象里,范仲淹好像就只是个钟情于山水的文学家,哪晓得他还是北宋在政坛上呼风唤雨的厉害人物呢。那范仲淹在官场到底是啥样的人呀,他又干出
2024-08-25 12:06:00
聊聊范仲淹的米价政策
北宋时期,范仲淹以其深厚的政治智慧和人民情怀,赢得了历史的尊重。其中,他在治理灾荒时的一次决策,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那就是在灾民买不起米的情况下,他下令将米价提高一倍。这一看似
2024-10-23 19:21:00
北宋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为何下令米价继续涨
...皆知的千古名句出自北宋著名宰相、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为政,他主张推行庆历新政,开北宋改革先河;戍边,他积极防御精选将帅,保西北边疆和平;作文,他极力弘扬先忧后乐,抒爱国
2024-06-19 21:20:00
闹饥荒时,范仲淹为何下令涨米价
...时期大部分人的温饱,这也是政府的常规操作。但北宋的范仲淹表示不服,偏反其道而为之,下令让粮价继续涨,而灾民还对其拍手称赞,这又是怎么一回事?饥荒危机在北宋年间,中国多发自然灾
2023-05-04 14:12:00
范仲淹的爱民如子,被贬谪却依旧为民造福
北宋的范仲淹,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官,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他一生治学笃行,救荒尽瘁,最终获得了“文正”的谥号。范仲淹的故事,讲述了一个臣子该以怎样的情操,做怎样的事。他的一举一
2023-09-19 06:41:00
范仲淹运用经济学理念化解了哪两次危机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
2024-01-05 21:17:00
聊聊北宋名相、文学家——富弼
...上天赦免,不久生下富弼。年轻时坚持学习,气量大度,范仲淹见到他后十分惊奇,说:“帝王的辅佐之才。”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他。宋仁宗恢复制科,范仲淹对富
2023-06-01 21:46:00
这位皇帝开创一个太平盛世,这23位宰相功不可没
...在朝廷的支持下重视教育发展,扶持应天府书院,并邀请范仲淹来书院讲课。在晏殊的努力下,自五代十国后朝廷废止学校的情况得到了全面扭转,北宋的官学教育蒸蒸日上。更难能可贵的是,已经
2023-05-02 09:51:00
宋朝:被误解的强大王朝,诞生2条救灾神操作
...求,要求粥里插入筷子不倒。 然而宋朝的时候,大诗人范仲淹,则是用了以工代赈的方式,首先用龙舟赛转移民众注意力,其次雇佣灾民扩建寺庙。如此一来,难民竟然神奇地转化为了劳动力,
2024-01-09 18:3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央媒看太原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
2025-09-20 07:24:00
9月18日,“致敬英雄·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活动在清徐县烈士陵园举行。清徐县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少先队员、抗战英烈子女代表等各界人士百余人
2025-09-20 07:24:00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
名不虚传、个个千年!河南这些小镇入列→
大河网讯 (记者 刘瑞朝)武则天沐浴过的温泉镇,齐桓公光临过的召陵镇,以造纸业出名的纸店镇,唐代高僧玄奘故里缑氏镇……每一个地名
2025-09-19 21:15: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古代人的“航空”梦就在吉林的这面铜镜里
人类对蓝天的向往,从古到今。但谁能想到,千年前的“航空梦”竟被镌刻在一面藏在吉林的铜镜上,那就是延边博物院的金双仙飞天纹铜镜
2025-09-19 21:59: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 | 陈蕴瑜:战地遗书饱含深沉之爱
在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一座石木结构的屯堡民居静静伫立,这里是抗日英雄陈蕴瑜将军的故居。踏入院中,与正房相对的照壁前,是将军的遗像
2025-09-19 23:04:00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9月18日,当肃穆的防空警报在贵阳南明河畔响起,警示世人勿忘国耻。我们也铭记,地母洞那象征的文化守护之光。这座深藏于鹿冲关森林公园的溶洞
2025-09-19 05:17:00
1937年,抗战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火中命悬一线。面对三部藏书被毁和藏书地沦陷的绝境,贵州以血性与智慧扛起守护中华文脉的重任
2025-09-19 05:49:00
9月18日,黑龙江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侵华日军强征及奴役中国劳工”专题档案62件,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劳动统制”政策的罪恶本质
2025-09-19 07:52:00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