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北宋的范仲淹,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官,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他一生治学笃行,救荒尽瘁,最终获得了“文正”的谥号。范仲淹的故事,讲述了一个臣子该以怎样的情操,做怎样的事。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告诉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
一、家贫好学
范仲淹生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父亲早逝,他随母亲改嫁到一户姓朱的家庭,也改名为朱说。养父朱文翰是北宋一个低级官吏,为了谋生常常搬家迁移。
小范仲淹从小就阅历广阔,见多识广。他结交了许多高人,其中不乏隐居山林不问世事的隐士。但是范仲淹的志向非同一般,他没有被这些隐士的出世思想影响,而是立志要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在朝堂上辅佐君王,为百姓造福。
20岁那年,范仲淹开始了漫长的科举生涯。为了备考,他选择在山东醴泉寺旁的一座山洞里读书。这座洞穴又深又阴,夏天闷热,冬天又冷湿。常人哪能忍受其中的艰难?但是范仲淹没有一句怨言,只是埋头苦读。
由于家境贫寒,范仲淹每天只能吃一锅淡粥。他把粥分成四份,前后各吃两份,以度日。如此艰苦的生活,他竟然持续了三年之久。
后来,范仲淹到河南一所书院读书。院中的同窗见他节衣缩食,不忍他天天仅吃粥,便送上美味佳肴想帮助他。哪知范仲淹不仅丝毫不动心,反而将送来的饭菜原封不动放在一旁,任其发霉变坏。
同学们纷纷表示不解。范仲淹说:“我已经习惯了粗茶淡饭的生活,如果一旦尝到美食,就很难再回到从前。所以还是谢绝你们的好意吧。我也不希望因为口腹之欲,耽误掉读书的时间。”
在书院的日子里,范仲淹所有的时间都耗费在学习上。即使宋真宗亲自来书院巡视,他也丝毫不为所动,依旧一心一意地钻研典籍。
同窗生们都为他的坚持所折服:“以这样的毅力和决心,考中进士指日可待啊!”
果不其然,在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如愿通过科举,成为进士,得以面见皇上。同学们欣喜地拥上前来祝贺他。范仲淹却很平静:“我之前就说过,总有一天能够朝见圣上。今日这一愿实现,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二、直言敢谏
登第后,范仲淹先后担任过地方上的许多官职。无论到哪里,他都能够贴近百姓,视民如子,着手解决当地的各种问题。
天禧五年,范仲淹被任命为泰州西溪盐仓监。当时泰州附近的海堤已经年久失修,每逢风雨海水便会泛滥,给当地百姓带来极大的损失。
范仲淹看在眼里,十分心疼百姓的遭遇。他冒着被责罚的风险,上书泰州知州张纶,请求立即组织群众修缮海堤。张纶知州看过范仲淹的奏章后,深以为然,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
在范仲淹的组织下,泰州百姓自发前来修葺海堤。最终海堤修好了一段,百姓亲切地称它为“范公堤”,感激范仲淹的恩德。
明道二年,范仲淹已经进京任职。这一年,京东、江淮等地发生了十年难遇的大旱灾。歉收导致粮食奇贵,百姓生活艰难。然而,新登基的宋仁宗忙于政务,对灾情没有过多关注。
范仲淹看不下去,决定上书谏言。为了引起皇上的注意,他大胆问道:“陛下如果一日斋戒,不食宫中美味,该作何感想?”
宋仁宗被他的问题惊醒,意识到自己碌碌于政事,而疏于百姓疾苦。当即任命范仲淹前往灾区赈济灾民。在范仲淹的组织下,这次旱灾终于得到了舒缓。
三、爱民如子
这样一个直言敢谏、执政为民的官员,本应顺风顺水。但是,范仲淹也曾多次因得罪权贵而遭到贬谪。
庆历新政失败后,他先后被贬谪到邠州、邓州任知州。然而无论到哪里,范仲淹都能贴近百姓,为百姓的疾苦出力。
当知州期间,他组织民众疏通河道,建造水利工程,还创建书院传播知识。许多曾经被饥荒、水灾困扰的地方,在范仲淹的治理下焕然一新,百姓都非常感激他。
每逢范仲淹被朝廷征召,当地百姓都苦苦挽留,甚至跪地哭泣,表达他们对这位忠心爱民的知州的不舍之情。
四、智救荒民
皇祐元年,范仲淹被任命为杭州知州。然而刚到杭州,他就遇到了一场大旱灾,杭州一片歉收,灾民处处绝声。
范仲淹看到灾民们披头散发,衣不蔽体,心中十分伤感。他立即着手采取各种措施救济百姓——兴建水利工程创造就业机会,发放过桥米维持百姓的生计,同时从长计议,大力发展杭州的丝绸等产业。
在范仲淹的努力下,杭州的救灾工作初见成效。百姓们也感激地说:“知州父母官,真是个为民造福的好官啊。”
然而好景不长,米价开始暴涨,严重脱离百姓的承受能力。一斗好米竟然卖到一百多文,而一般人一天的收入也就几文钱。这样的天价让许多穷苦百姓无力承担。
米贩子们则不断哄抬价格,想在灾难中。百姓们群情激奋,都希望范仲淹知州能出面制止哄抬米价的行为,压下米价。
出人意料的是,范仲淹不但没有制止米贩子们,反而继续放任他们涨价。几日下来,米价竟涨到一斗一百五十文,比往日上涨了五成之多!
“知州不是人民的知州吗,怎么反而助纣为虐,放任商贾牟利呢?”百姓们的不解之声此起彼伏。
原来,这正是范仲淹的计策。米价越贵,越能吸引外地商人运粮来杭州赚钱。果然,高昂的米价引来了外地的粮食商,他们推着满载粮食的船只源源不断开往杭州。
可一旦运到杭州,米商们就发现买主寥寥无几。运来的大批粮食无处销售,每日的存储和保管费用都在烧钱。粮食久放也会变质腐烂,无法卖好价钱。
外地米商们坐拥大量积压的粮食,急欲脱手。他们只能低价甩卖手上的老米。范仲淹立即命官府大量收购这些廉价米,再平价发放给百姓。
这样,用少量资金,就为百姓解决了燃眉之急。杭州百姓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范知州是在玩弄“反哺”之计,真是聪明绝顶!
“好一个以民为本,舍己从人的知州!”百姓们又开始赞叹范仲淹的良苦用心。从此,范仲淹的声名远扬,被视为宋代难得的好官。
结语
范仲淹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才是人世间的至善至美。
勤政爱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他毕生的追求,也成就了“文正”的千古风范。
范仲淹勉励后人要学会怀天下之忧而忧,行天下之乐而乐。小善可以聚沙成塔,大爱可以润物无声。也许普通人无法像范仲淹那样官居高位,改革朝政,但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用爱心点亮他人的生命。
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继续传递善的力量,这个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也许正如范仲淹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世界充满希望,因为我们每天都在续写美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9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