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连日来,深秋的毕节被细密阴雨裹缠,丝丝寒意顺着街角缝隙钻透衣料,天色也比往常沉得更早。暮色像化开的浓稠墨汁,沿着碧阳大道缓缓铺展,最终将整段路面浸成深黛色。唯有大道桥洞下的烧烤店透着暖意——铁盆里炭火熊熊跳动,把周围的桌椅、食客的脸庞映得红彤彤,青烟裹着烤肉的焦香、豆干的醇香袅袅升腾,划拳猜令的喧闹与埋头吃肉的满足,在潮湿的空气里织出一派鲜活的市井图景。

“大家看看菜单!我们的酸菜面耳朵和甜酒糯米团,免费送哟!”服务员李峻毅站在店门口,笑着招揽过往行人。傍晚时分,沿街路灯次第亮起,餐馆前的食客也跟着多了起来——对不少人来说,在这里吃的不只是晚饭,更是把晚饭与宵夜“合并”的惬意时光。

食客老周一家正围炉聚会,他手持铁剪伸向烤架,对着滋滋冒油的五花肉轻轻一划,肉块便应声落在餐盘里。裹着辣椒面的肉块还带着炭火温度,家人们你一筷我一筷,吃得满嘴生津。在这桥洞下,一把普通的剪刀剪落的不只是美食,更藏着毕节人“大口吃肉、随性生活”的热辣哲学。
“我的老家在撒拉溪,家里人做的剪刀肉烧烤,在拱拢坪森林公园和外省都有好口碑。”1996年出生的张恒,已是这门生意的“老手”——近10年里,他从推着小摊沿街叫卖,到开着三轮车流动经营,再到如今拥有固定门店,把生意在“玩着学”中越做越大。今年避暑季最忙时,店里近100张烧烤桌每天要翻台5次,不少外地游客吃完还会捎上几包辣椒面、豆干,当作带给亲友的伴手礼。

如今,张恒和团队已在毕节城区开出5家门店,创造了100多个就业岗位,单月最高支付工资达19万元。“当初选在离居住区有一定距离的桥洞,就是想‘不扰民’;而这剪刀肉,吃的就是这份不受拘束的‘野’劲!”合伙人唐航笑着说——几年前,他还是店里的常客,如今已成为张恒并肩打拼的伙伴。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桥洞下的摊位旁,铁板上的豆干滋滋冒泡,剪碎的肥肠裹着折耳根碎散发出独特香气,乌洋芋切成波浪块炸得金黄酥脆,再配上一碗甜酒糯米团,俨然一场属于市井的美食狂欢。开放式的经营模式还吸引了不少灵活就业者:卖水果的小摊、现煮方便面的推车,在方寸之间与烧烤店相互包容,共同构成热闹的夜市场景。

每天傍晚烧烤店营业时,桥洞下还会响起嘹亮的歌声。退休工人何开林从今年6月起,就常来店外唱歌——因有从军经历,他的歌声里带着苍茫豪迈的劲儿,尤其是唱军歌时,总能让人感受到穿越时空的力量。“有顾客点歌就收30元一首,遇着聊得来的,就直接免费唱,大家图个高兴!”花甲之年的何开林说,歌声不仅能给食客添乐,也帮自己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让那些久远的岁月重新鲜活起来。
这股热闹劲儿,还顺着手机屏幕传到了社交媒体上。在“撒拉溪剪刀肉”的话题下,藏着年轻人的“美食暗号”:有人晒出剪刀肉配生菜的九宫格,配文“桥洞哲学:大口吃肉,小口生活”;有人拍下摊主剪肉的慢动作视频,戏称“这是毕节版《深夜食堂》”;本地博主发起的“用剪刀剪出100种肉食姿势”挑战,更引来了“剪刀手”“肉食动物”们扎堆玩梗。“以前觉得桥洞摊子‘土’,现在才发现,这是毕节的‘灵魂锚点’。”00后女孩小雨举着肉串拍视频,笑着说,“剪刀一落,烦恼全无——这大概就是毕节人的‘松弛感’吧!”

“以前客人来会问‘剪刀肉是啥’,现在一进门就问‘你们是桥洞那家店吗’。”张恒的合作伙伴顾宏打趣道,“连外地游客都专门来‘打卡’,看来我们这把剪刀,剪出了毕节美食的新江湖!”
待到深夜食客散去,店长郑朋便会拿出账本,盘算第二天的采购清单:“乌洋芋1000斤,鲜牛肉400斤,豆干200包,五花肉500斤,排骨……”作为负责后厨与食材的“大管家”,他的清单里藏着确保每日新鲜供应的秘诀。
从深圳回乡的罗京,这次正因家事回到毕节,为了招待远道而来的同事,他特意选了这家桥洞烧烤店。“老板,水花酒来一扎!五花肉、小肠、豆干、洋芋,你看着上!”他笑着说,“来毕节不吃剪刀肉,等于白来——这话可不是我说的,是咱们食客公认的‘待客准则’!”如今,这句口头上传诵的话,已从桥洞下的市井吆喝,变成了社交平台上的流行语。

在张恒和唐航的心里,这把剪刀承载的不只是眼前的生意。“毕节每个县区都有响当当的美食,大方豆干、威宁洋芋、毕节汤圆、黔西黄粑……大家提起都知道。”张恒说,他们计划将来开一家毕节农特产线下购物店,借助毕节的避暑优势留住游客,让这些本地好味道能销往全国各地。“除了碧阳大道的桥下总店,我们已经在天鹅堡、碧阳国际开了分店,既能吸纳更多人就业,也盼着有更多年轻人加入,一起把毕节美食推得更远。”
夜渐深,桥洞下的炭火仍未熄灭。剪刀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剪开的是滚烫的肉块,更是都市人紧绷的神经。这里没有精致的摆盘,没有复杂的仪式,只有炭火、剪刀与肉的对话,以及一群用味蕾丈量生活的人——在毕节的秋夜里,这份热辣与松弛,成了最动人的人间烟火。
作者:杨念 朱杰
一审:袁榜
二审:黄蕴松
三审:马本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22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