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朱棣的勤政与文治:从武功到文治的转变
...进的一个大的建树。明成祖他的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完善科举制度,广泛招揽人才。文官制度确实是完善起来了,但光有完善的制度,没有有才干的人来具体执行,还将会一事无成。朱棣重视文官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接下来他就...……更多
陆游晚年一首词,写尽英雄迟暮的无奈,感动后人千年
...一直未曾忘却收复失地的陆游,有感于自身遭遇,写下了一首悲壮苍凉的经典之作。《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当年万...……更多
《春江花月夜》:一诗成名的张若虚与唐诗的巅峰之作
...倒全唐。这位诗人就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这位诗人的传世名篇就是《春江花月夜》。说到这首诗,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在高中的课本上,我们就学习过他的《春江花月夜》,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描写的月下景色使人非常的有代...……更多
...可以把这些事儿都办好,真方便。”近日,徐州工业园区南庄社区居民杨阿姨在社区居委会里的便民服务站办理小额取现,说起这里的多项便民服务举措不住地夸赞。“流动银行”从无到有徐州工业园区南庄社区“流动银行”依...……更多
秦始皇:如果我能见此人一面死而无憾!究竟何人?能让嬴政折腰
...打压,便退而著书,写下了《孤愤》、《五蠹》等等千古名篇。其言语犀利、叙事幽默、直指要害,不仅将法家思想剖析得鲜明透亮,还将帝王大业讲解得动人心魄。这些著作写出来后,在韩国仍旧没有得到韩王的重视。反倒是...……更多
孟郊笔下一首冷门劝学诗,句句经典在理,发人深省
...在做学问方面他仍然坚定而专注,刻苦且努力。他曾写过一首《劝学诗》,就很好的将他孜孜不倦做学问的态度表达了出来。 《劝学》唐·孟郊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更多
同起于金榜,究竟有一种怎样的魔力
...过高邮,正值邵家办丧事,为其大哭一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寄陆补阙(前年同登科)》,或许是这些科举同年们命运差异的生动注脚,诗云:“忽忆前年科第后,此时鸡鹤暂同群。秋风惆怅须吹散,鸡在中庭鹤在云。”初及...……更多
哪个王朝在“强大”中灭亡了
...之基。在位期间,杨坚屡建奇功。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完善科举制度。在他继位之初,王族宗室们对一个外戚掌权极为不满,杨坚便下令对王室子弟实行科举选拔,让人们依靠自己的实力和才能获得功名,这对稳固帝位至关重要。...……更多
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古代考状元都考些什么?状元有多难考?一、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科举在我国历史悠久,包括上学时的教材课本中,也曾说过隋炀帝杨广开创科举制度,这让很多同学莫名的恨上了这个千古昏君。然而,在科举的完善道路上,隋...……更多
...子方》等咏荷诗,关于西湖的夏天,他还留下了许多其他名篇。杨万里一生创作丰沛,据说写了20000多首诗词,被誉为“一代诗宗”。《清晓湖上》共有三首,“六月西湖锦绣乡”是第三首,前两首也都可圈可点,把夏日的杭州...……更多
王维陪唐玄宗出游,即兴写了一首咏雨诗,中间14字被赞了千年
...其中,“诗佛”王维作为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却创造过一首“马屁诗”,且至今被保留在《唐诗三百首》中,其中两句流传千古,被世人称赞。为何一首“马屁诗”会有如此“威力”?不得不说,王维的作诗境界之高。(文中...……更多
...,苏东坡给亲戚苏伯固写信,并未提及自己的那些“千古名篇”,反而称:“但抚视《易》《书》《论语》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如来书所谕,其他何足道。”然而,少有人关注苏东坡的这三本书,《论语说》在南宋时便已散...……更多
史上最经典的五个残句,千古流传,你能否续写
...某个灵感的瞬间,也许你的笔下也就会诞生出那么一两首名篇,或者是一两句佳句。这也是为什么诗词库里为何有那么多残句、短句的存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历史上五个艺术价值高的经典残句诗,不知您是否能够为它们续...……更多
...王之涣出生于山西省绛县的一个世家望族。在那个门阀和科举并存的年代,王之涣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家族熏陶。他聪颖好学,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不到二十岁,他就已经精研文章,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少年英俊。然而,...……更多
秦桧后代考中状元,路过岳飞墓时写下两句诗,成千古名句传诵至今
...慰藉。二、金榜题名 在秦大士38岁那年,他又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在殿试中脱颖而出,高居榜首。按照当时的惯例,秦大夫诞生的小巷就由地方官命名为“秦状元巷”。而当金榜上那个熟悉的"秦"字映入众人...……更多
隋炀帝杨广:被误解的千古一帝?揭开历史的迷雾
..."是最贬义的一种。我们先看看杨广的功。在位期间:开科举、修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筑长城等等,哪一桩都是震古烁今的大事,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此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会是昏君吗?科举试考 再看看杨广的...……更多
秦桧后代高中状元,路过岳飞墓写下2句诗,后来成传诵千古的名句
...友和心灵的慰藉。二、金榜题名 秦大士38岁时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过关斩将,最终在殿试中拔得头筹,荣登榜首。按照当时的惯例,他出生的小巷由地方官命名为“秦状元巷”。当金榜上那个熟悉的“秦”字映入众人眼帘时,...……更多
宋朝诗人苏麟一首诗只有两句,却被千古传诵
...诗歌文化源远流长,每个人兴之所至的时候,都可以写出一首诗来,但是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人写了几万首诗,没有一首出名的,有的人只写了一两首,甚至一两句,却可以流传至今,成为千古绝唱。比如清朝的乾隆爷,据...……更多
本文转自:红河日报建水县南庄镇——党建引领推动葡萄产业做大做强●记者 常一鸣近年来,建水县南庄镇充分发挥优势、盘活资源,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持续发展壮大葡萄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截至目前,全镇有147...……更多
追寻中国走向近代的轨迹
...,一路追寻宋元之际士人精英的命运,呈现宋元士人突破科举重围后面对的艰难局面,呈现宋元变革下社会转型的百般样态。作为古代社会的知识精英阶层,士人的前途命运必然与时代挂钩,而士人流向也会对当时的社会产生重...……更多
聚远楼聚双贤
...江、鄱阳湖水天交融,心情大爽,游历石钟山后留下千古名篇《石钟山记》。之后乘舟转经饶州(今江西鄱阳),沿乐安江逆流而上,至德兴香屯龙溪街码头下船,再沿崎岖官道过天门山而至德兴银城。时任德兴县令的单锡与苏...……更多
探花是什么?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要兴奋?原来是有这个活动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自诞生之后,就成了古代朝廷选拔人才官员最主要的方式。科举制度在等级森严年代,是一种唯才是举的考试制度,相对比较公平,因此成了天下读书人最重要的上进通道。有无数人底层寒门子弟,通过读...……更多
《共此婵娟》我在雄安为你读诗——2024中秋音乐诗会将于9月16日在雄安新区举行
...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李立宏则借南宋词人张孝祥的名篇《念奴娇·过洞庭》,询问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你有过这样的时刻吗?这种悠然会心,就是一种“团圆”。明代文人徐有贞有一首名叫《中秋月》的词,也...……更多
时隔11年,精品舞台剧《水月洛神》再次亮相乌鲁木齐
...年的爱恋,再现“建安才子”曹植在洛河岸边写下的千古名篇《洛神赋》的绝美场景,为观众演绎了一幕幕亦真亦幻、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吸引观众在梦境与现实、古代与现代之间不停地穿越。 大型舞剧《水月洛神》以曹植...……更多
史上最被低估的千古一帝,一项历史贡献,秦始皇和李世民都比不上
...制度,选拔官员的方式不再是贵族子弟,而是通过公平的科举制考试选举,这样公平公正的方式,不但为朝廷选出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更是减少了官官相护的现象,官宦贵族们之间的权利也是大大削减。隋文帝为了巩固中...……更多
李白惨遭妻子嫌弃,写下一首什么诗
...李白接旨后,立刻收拾了行李包袱。在临行前,李白写了一首《南陵别儿童入京》。从这首诗便可看出李白的心情,在经过了多年的沉淀后,他终于获得了为官的机会。总结:李白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脍炙人口的诗篇,还有可歌...……更多
...媒体记者 向文)5月31日,市政协主席杨广林深入永定区南庄坪街道,就“三联四建”工作进行调研。市政协秘书长潘远忠参加。杨广林一行先后来到澧水河岸、崇实南校门口、市委三号院,调研口袋公园建设、南庄四巷亮化改...……更多
他不顾世俗眼光,和妹妹结婚,后生1子,被认为是“千古罪人”
...下读书人,家中有几十亩地,屡试不中,因而就没有继续科举的信心,他有四个儿子,为了能够圆梦,他将希望寄托在四个儿子身上,李文安是老四,因而从小体弱,他不得不到处找人给他看病,久病成良医,日子久了,李殿华...……更多
...今浙江湖州德清),唐代诗人。《游子吟》是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是古典诗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首书写母爱的诗,是德州人奉献给世界的一首亲情的颂歌。《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省)。此诗题下孟郊自注...……更多
一口气读完《姽婳词》,贾宝玉的愤怒,救不得被贾家抛弃的林黛玉
...姽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并要求他与环、兰二人再赋诗一首。(第七十八回)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血色丰碑|抗日英雄曹基锡:烈火中的青春
1931年的东北寒风中裹挟着亡国的危机在吉林这片土地上无数抗日英烈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曹基锡就是其中一位1931年
2025-07-05 09:38:00
寻访老兵足迹|抗战老兵韩景俊: 枪林弹雨铸忠诚 桑榆暮年传薪火
在吉林市丰满区的干休所里,97岁的韩景俊老人推着轮椅在院子里散步,望着胸前熠熠生辉的勋章出神。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
2025-07-05 10:43:00
客籍名人与贵州 | 蒋廷瓒:贵州首任布政使
明永乐十一年(1413)是明朝历史上一个不普通的年份,明朝开国45年后,明朝廷宣布贵州正式建立行省。1413年3月,明朝廷设立贵州布政使司
2025-07-04 22:55:00
“扇意中国·至扇至美·当代名家绘扇展”在贵州美术馆开展
7月3日,“扇意中国·至扇至美·当代名家绘扇展”在贵州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由广东省中国画学会、贵州画院(贵州美术馆)、当代岭南艺术研究院主办
2025-07-04 17:1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哪吒3岁生辰宴上的酒杯,竟然出现在吉林了?
今年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凭借其精良的制作不仅创下了票房历史,也赢得了广泛赞誉。电影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元素,也经常穿越时空“出现”在全国各大博物馆中
2025-07-04 17:48:00
安徽作家梁爽长篇小说《张良传》出版
大皖新闻讯 我省作家梁爽长篇力作《张良传》近日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梁爽力图用文学的手法、散文的笔法,去打捞张良一生那些生动
2025-07-04 18:06: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康宁以地理的角度而论,位于山东曲阜东南部的尼山,只是蒙山余脉的边缘山岭,最高的主峰海拔也只有344
2025-07-04 19:23:00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红色记忆:烽火映官山
十堰广电讯 官山作为鄂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生过很多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也留下了很多重要革命遗址。今天,让我们走进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村
2025-07-04 19:36:00
一袭衣冠见风华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编者按:叩响时光之门,聆听文明呼吸。在这里,文物不再是博物馆里静默的标本,每一件都在诉说历史从未沉睡。跟上我们的镜头,穿越千年迷雾
2025-07-04 11:31:00
合肥104岁新四军老兵的抗战记忆:亲眼目睹战友被日军飞机炸弹击中
大皖新闻讯 冒长松今年104岁,安徽省全椒人。他1942年参加新四军,现居住在合肥市老城区一栋普通三层居民楼3楼。如今的他走起路来仍然腰板挺直
2025-07-04 11:41:00
大众网记者 刘宏蕾 济宁报道7月的鲁西南大地,暑气渐浓,却掩不住那段烽火岁月留下的滚烫记忆。近日,大众网记者与济宁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杨义堂一同来到八路军惠河支队支队长赵紫生的大儿子赵征民的家中
2025-07-04 16:52:00
2024年度杭州考古成果展来了
杭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可追溯至距今八千年的跨湖桥文化,历经良渚文化、吴越国、南宋等不同时期的积淀,形成了绵延不绝的历史文脉
2025-07-04 09:25:00
李耘:贵州优秀传统廉洁文化资源丰富
廉洁从政典范不胜枚举。如,被誉为“循例称冠、吏畏民怀”的清朝断案高手高廷瑶,坚信“廉吏必节俭”和“以厉廉戒”的清朝贵州巡抚刘荫枢
2025-07-03 22:25:00
寻访老兵足迹|抗战老兵历保甲:保家卫国不怕死的二等功臣
他,六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一人独自拉扯五个年幼的孩子,失去了家中唯一的劳动力后,原本清贫的日子愈发艰难;他,1945年2月入伍
2025-07-03 14:22:00
用《长安的荔枝》中的生僻字,解锁盛唐的隐藏密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洁清 实习生 袁垚鑫最近《长安的荔枝》火得一塌糊涂,咱们就来扒一扒《长安的荔枝》里那些"难认脸"的生僻字
2025-07-03 14: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