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文化中国行 | 张之洞父亲张锳与安龙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8-01 16:21:00 来源:当代先锋网

文化中国行 | 张之洞父亲张锳与安龙

文化中国行 | 张之洞父亲张锳与安龙

今夏,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原创校园舞台作品《灯火》持续上演。该剧以“知府添灯油”故事为引,讲述了晚清名臣张之洞的父亲张锳在兴义府任知府的14年间,重教兴学、以文化人,其子张之洞在父亲影响下,从小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奋力求索的一段佳话。

时光流转百年,今天的安龙流传着张锳“知府添灯油”的劝学故事:道光年间,每到夜里交更时,就有两个差役从知府衙门中走出,一个提灯笼,一个挑桐油篓,见到哪户人家亮着灯光、并有读书声,差役便会停下来,高唱一声:“府台大人给相公添油啰!”读书人应声开门后,差役便从油篓中舀出清亮的桐油,倒进读书人的灯盏里,并补上一句:“府台大人祝相公早取功名。”

文化中国行 | 张之洞父亲张锳与安龙

安龙招堤。

张锳入黔

从贵阳驱车前往黔西南州安龙县的270公里,一路上高速畅行,风光旖旎。

位于新安镇杨柳街北段西侧的招堤是安龙县一道靓丽风景,盛夏时节,这里绿荷繁茂,垂柳依依,景色宜人。

招堤中央的广场上,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塑像耸立于此,孩提时代,张之洞曾随父张锳在这里生活。

据《贵州省人物志》记载,张锳系清直隶(今河北)南皮人,嘉庆十八年(1813)举人,道光六年(1826),张锳以大挑知县入黔。

所谓“大挑”,即清嘉庆年间对三科不中进士的举人,由吏部据其形貌应对挑选,意在推荐举人出身的士人为官。其侄子张之清在撰写的《张锳行状录》中记载:张锳“伟躯干,神采英毅”。张锳因此获得出仕机会。

对于屡仕不中的张锳来说,尽管黔路漫长,生死难料,但他极为珍惜这次机会。道光六年,张锳补贵州安化县(今德江县)知县,之后调贵阳府贵筑县(今贵阳)知县,后迁黎平府古州厅(今榕江县)同知。道光二十一年(1841),张锳署兴义府知府,来到安龙为官,他感慨:“郡境山川奇秀,风气敦庞,士乐诗书,民安耕凿,冁然喜。”

文化中国行 | 张之洞父亲张锳与安龙

张锳出任兴义知府时上奏朝廷的奏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张锳任上清明廉洁、勤于政事、兴学育人,著有治绩。”安龙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服务中心主任唐保华是当地的文史研究学者,在他的办公室内,涉及明清历史的研究史料堆积如山,长期研究历史文化让他对张锳如数家珍。

唐保华告诉记者,自张锳入黔为官起,30年仕途均未离开贵州,近一半时间在兴义府度过。任上,他培修安龙名胜招堤、修葺“明十八先生”祠、开辟府城通往广西的驿道,政绩卓著。其主持编纂的《兴义府志》,被梁启超列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并称之为“经名儒精心结撰或参订商榷”的优良名志。

兴学育人

距离招堤不远处,是历经多次翻修的兴义府试院,这里古朴典雅,仍有多处清代遗存。

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府张锳认为试院偏僻简陋,故耗资白银30800余两新建试院于城内署右(现址)。清同治年间,试院毁于兵火。光绪十五年(1889)复建。昔有辕门、告示房、万寿宫、提调所、学公所、魁星楼、大堂、二堂、纳旭亭、骋怀楼、观海楼、天香阁、植桂轩等建筑,大小房屋209间。试院规模宏阔,号称“甲天下”。

张之洞少年时,即在此就读。课业有成的他在少年时期就写下了展现才华的《半山亭记》。

张锳重视兴学育人,极其厚爱积极向上的青年学子,不惜重金延聘名师到桅峰书院执教,听政之余,他常到书院与学生谈学论艺,并亲自评阅学生课卷,鼓励诸生无论在培养品德、操行上,还是在钻研学业上,都应相互切磋砥砺,取人所长,补己所短。

为推动兴义府教育,张锳为安龙做的两件事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一是桅峰书院藏书极少,张锳一面将自己携带而来的书籍千余册献出,一面捐资、集资派人到贵阳、成都、广州等地购回一批书籍,使广大学子知识面扩大,求知欲得到满足。

在张锳的不懈努力下,兴义府学风大盛,10余年间,考取举人20余人、进士2人,选拔各类贡生40余人、比较知名的有官至内阁学士的景其浚、诗人张国华、书院山长贵天乙等人,民间称为“旷古未有”。

文化中国行 | 张之洞父亲张锳与安龙

半山亭。

传扬佳话

另一件事则是安龙至今广为流传的“知府添灯油”故事。张锳就任兴义知府后,为了鼓励学子勤奋读书,派差役带着灯油为莘莘学子添灯油,以资鼓励。

“知府添灯油的故事未能在史料找到记载。”黔西南州史志办主任王淑芳认为,与修志、筹资建府试院并解决一系列办学、考试、修葺保障等重大事项相比,“三更加油”不过是更夫的顺带之事,即使刚开始很新奇,时间长了就会变得稀松平常,地方史志未在此处着笔,所以《兴义府志》及相关人员的书稿中没有查找到任何文字记载。

文化中国行 | 张之洞父亲张锳与安龙

张之洞石像。

尽管如此,张锳知府添灯油的故事还是被老百姓口口相传下来,安龙已故戏剧工作者冯景林曾根据这一故事编写黔剧小戏《知府添灯油》,收录在2010年由其编著的《碧血龙城》中。

位于安龙县招堤湖畔的加油书院内锣鼓喧天,一出以晚清名臣张之洞父亲张锳为故事主角的黔剧《知府添灯油》,时常在这里精彩上演,该剧生动讲述了张锳任兴义知府10余年,兴教办学,为夜读学子添灯加油,为国育才的一段佳话。

时至今日,张之洞与父亲张锳的故事也在黔西南州仍为人津津乐道。

策划/周黎兵 黄蔚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坤 赵相康

编辑/刘立超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01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文化中国行|安龙兴义府试院:高才从此看飞腾
安龙兴义府试院简介: 安龙兴义府试院位于安龙县城南桅峰山下,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由兴义知府张锳(张之洞之父)主持建成,与稍后增建的珠泉书院连为一体,形成规模宏阔的建筑群,
2024-09-03 22:56:00
文化中国行 | 张之洞:黔山贵水滋养 文化研究正兴
“每当风清雨过,岩壑澄鲜,凭栏远眺,则有古树千红,澄潭一碧,落霞飞绮,凉月跳珠,此则半山亭之大观也。”今夏,《少年张之洞与安龙历史文化展》在黔西南州博物馆展出一个月,40件(套)
2024-08-01 16:21:00
贵州寻龙 | 安龙:几经更名的龙安之地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盛夏,年仅11岁的张之洞在黔西南安龙县招堤荷畔写下《半山亭记》,字里行间文采显露,也展示了安龙的美景和厚重的文化。据记载,安龙开发于春秋战国时期。明
2024-02-07 22:55:00
...轨,登临不觉米欧遥。”此时,距其父张锳1848年在贵州安龙半山亭题写另一楹联——“携酒一壶,到此间畅谈风月。极目千里,问几辈能挽河山。”时间过去一甲子。张之洞离任前,1905
2024-09-26 05:58:00
“加油之声”音乐会(安龙专场)唱响兴义大佛坊
...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秦丽)3月1日,“加油之声”音乐会(安龙专场)在兴义市大佛坊举行。活动现场激情满满,前来游玩的广大市民和游客朋友们与表演者们一道,走进“加油之城美美安龙
2025-03-02 20:46:00
名家新作|叶辛:加油和安龙
...邀到贵州的黔西南州去,走进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的安龙县,意外地获得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安龙县我去过多次。知道这个近50万人口的县,在贵州、在全国属于不大不小的一个县,是首批被
2024-03-27 16:08:00
...有传闻,称张之洞因出生六洞桥而取名之“洞”。 长于安龙的聪慧少年道光二十年(1840),张锳授兴义知府。带着家人来到兴义府署所在地安龙,在此工作生活长达10余年。张锳到安龙
2024-09-06 06:26:00
关仁山我们神往的安龙,有一座半山亭。我们来到这座美丽的小城,刚好是秋天。当我们走进安龙的半山亭,烟雨深处,有一丝风走过。微光中的薄凉,也能触手生温。这里有故事。秋雨滴落荷塘,花瓣
2024-03-29 06:13:00
“加油文化”激荡发展脉动
...本文转自:贵州日报“加油文化”激荡发展脉动唐波航拍安龙县教育园区。 刘朝富 摄高质量发展黔西南篇章·文教篇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2024-01-27 06:3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一炉香火连两岸,一脉相承系宗亲——台湾彰化梁氏宗亲返乡谒祖
11月16日,南安翔云迎来台湾彰化县秀水乡的梁朝钦等41位宗亲返乡谒祖。“300多年前,弘丙公怀揣着对生计的期盼,从泉州蚶江港出发
2025-11-17 16:59:00
细品林黛玉魁夺菊花诗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插图曹雪芹先生虽是以小说家的身份而广为人知,但他还有一个重要身份:诗人。诗人曹雪芹来写小说《红楼梦》
2025-11-17 18:21:00
“陈陈相因”,出自《史记》,言太仓陈粮叠积竟溢仓外。身为普通读者,我深深偏爱青年作家陈陈相因的作品。她的创作,是冬日老墙缝里冒的新芽——根还缠着往昔的黄土
2025-11-17 18:22:00
文化不灭 国家永存——《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出版发行
今年10月,故宫博物院第五任院长、“故宫学”首倡人郑欣淼历时四年撰写的新著《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吉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2025-11-17 21:50:00
聚焦厦门本土文学与红色历史 何况两部新作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厦门作家何况近日接连推出两部新作,分别为书评集《我看与看我:厦门当代作家作品过眼录》与长篇纪实文学《流动的领土
2025-11-15 08:20:00
一生赤诚报国,百岁丹心长存——追忆百岁新四军老战士段飞
大皖新闻讯 11月14日晚上六点半,103岁的抗战老兵段飞在安徽亳州市涡阳县家中安详离世。11月15日,段飞老人的儿子段超告诉大皖新闻记者
2025-11-15 12:56:00
太行风|一眼千年
一眼千年——遥望古代壁画中的燕赵往事1998年拍摄的安平汉墓出行图白盖轺车。冯 玲摄近日,“彩墨生辉 古壁乾坤——河北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正在河北美术馆举办
2025-11-14 08:41:00
“永恒回响”——汉唐艺苑2025秋季拍卖会即将启幕
时序入冬,艺术盛事再启新篇。汉唐艺苑2025年秋季拍卖会——“永恒回响”书画、瓷器、玉器精品专场,将于11月20日至11月21日在成都启雅尚国际酒店5楼桑耶裕康厅举行预展
2025-11-14 16:31:00
在黄河奔腾入海的壮阔画卷中,在泰山巍峨耸立的云海之间,齐鲁大地以其五千年未曾断流的文明血脉,孕育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
2025-11-14 17:31:00
11月的太原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周末,我乘车沿新兰路一路前行,去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平坦宽阔的道路两边
2025-11-14 18:13:00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走进普定
11月12日,《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调研活动走进普定。本次调研与拍摄活动以地理与人文的独特视角,聚焦屯堡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
2025-11-14 10:52:00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 活力运河③:临西古砖 匠心传奇
邢台市临西县历史上是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与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两条运河接续造就了临西(古称临清)的繁荣。史料记载
2025-11-13 08:05: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1日,河南平顶山,新娘即将出场时老太太想“抢喜”,婚礼督导眼疾手快及时发现并制止。“抢喜”
2025-11-13 10:56:00
想要读懂山东,或许不必急于奔赴泰山之巅或徜徉于海岸线。如今,一种更深度的“游山东”方式正悄然兴起——走进散落于齐鲁大地的博物馆
2025-11-13 14:46:00
来滕州看“小国重器”
山东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
2025-11-13 15: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