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为何说魏国过度嚣张必然导致自身衰落的历程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13 16:39: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相信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是从三家分晋开始的,也由此开启了战国的序幕。

三家分晋之后,由于赵国出力最多,所以理所当然的赵国也因此分到了晋国最多的土地,而韩魏次之。

但是由于赵国之后又陷入了内乱之中,所以赵国也由此失去了战国初期发展的大好时机。

为何说魏国过度嚣张必然导致自身衰落的历程

文侯变法,魏国一家独大

战国初期其实各大诸侯之间并没有发生大的规模,所以这一段时间各国倒也相安无事。

直到魏文侯的横空出世改变了这种格局,魏文侯即位之后鉴于当时魏国的境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魏国开始了强国之路,于是战国时期的变法时代由此开启。

魏文侯重用李悝变法,而他制定的法律也被后世的商鞅所借鉴。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李悝也堪称是法家鼻祖。

变法之后的魏国国力大增,也由此开启了一超多强的战国初期的格局。

文候用人不拘一格,只要有才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都可以尽展所长,比如出身宗室的公子成,以及出身不怎么好的李悝和吴起等人皆在文候时期尽展所长。

魏文侯时期的魏国如同后来的秦国,几乎包揽了全天下的人才。变法有李悝,文治有翟璜,地方治理有西门豹,军队中有吴起,一时间可谓人才济济。

在外交上,文候联合韩赵打压齐楚秦,他知道三晋本是同宗,三晋联合则天下无敌。所以魏文侯在位期间,三晋是一起行动的。就算韩赵侵犯了魏国的一点利益,他也可以忍让,也就是这种胸怀造就了战国初期魏国一家独大的局面。

为何说魏国过度嚣张必然导致自身衰落的历程

武侯即位,埋下衰落种子

但是魏文侯死后,魏国的霸业开始出现了危机了。继位的魏武侯虽然武功可以,但是文治却不行。继位之后,他改变了魏武侯向西打压秦国的战略方针,开始攻略中原地区。

他屡屡对外用兵,的确一度压的周边各国抬不起头来,尤其是秦国,阴晋之战的惨败已经让秦国濒临灭国边缘。

可是魏武侯的心胸太小,在当时的那种格局下,为了保证魏国绝对性的权威他的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所以在文候时期三晋同心的局面在魏武侯时代也一去不复还了,并且因为没有很好的延续他父亲任人唯贤的传统,所以使得吴起离开了魏国。

而他擅自干预齐国国政也为魏国埋下了一个灭亡的种子,他帮助田午顺利的“田氏代齐”,田午的子孙就是那著名的齐威王,也就是这齐威王让魏国从此一蹶不振。

为何说魏国过度嚣张必然导致自身衰落的历程

魏惠王的功过

魏武侯之后接下去接替魏国霸权的就是魏惠王,而他也充分的发挥了文候武侯给他留下来的基业,也曾一度将魏国的霸业带到一个新的巅峰。其实战国两百多年的时间,在前期的八十多年的时间之中,魏国一直是巨无霸的存在。

但是事情有两面性,盛极必衰的道理也讲过不止一遍了。因为魏国自恃国力强大而不注重外交关系,这必然会引起周边的不满,再加上魏国地处中原腹地,周边平坦无险可守,但是此时的魏国还沉浸在天下无敌的美梦之中,殊不知其灭亡的钟声已经敲响。

魏惠王即位之后,其战略目标也还是中原地区,当时魏国内部也有主张灭秦之人,可是魏惠王一概不听。

当然,依笔者看来,魏王并非不想灭秦而是无力灭秦,就算当年强如晋国都不敢做到灭秦,更何况此时区区一个魏国。而且就算能够灭秦,魏国自身伤亡也肯定不会小,就如大秦帝国所说,“秦人硬骨,不能折腰”,真的要和秦国到鱼死网破的境界,恐怕对魏国来说不是一件好事,而且彼时的秦国又穷又破,占据秦土之后,魏国还得用大精力对其进行建设,也因为此点,武侯和慧王即位之后的重心都放在中原腹地。

彼时齐国已经慢慢的崛起,南方的楚国也冉冉上升,他们都虎视眈眈的挑战魏国的霸主地位,战国中期争霸的时代也已经悄然来临。

但是就是这列国争霸的时机让秦国暂时幸免于难,也由此秦国获得了二十多年的喘息之机,而就是这二十多年让秦孝公力行变法,最终秦国一鸣惊人。

当时国际上的形势为魏、齐、楚、燕、赵、韩、秦,但是此时魏国的形势不容乐观,因为他的过度扩张,使得周边各国隐隐的结成了统一战线来对抗魏国,除了燕国不与其接壤之外,魏国几乎已经把周边各国都得罪了个遍。

为何说魏国过度嚣张必然导致自身衰落的历程

霸业衰落的开始,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臣服于魏国的小国家卫国,迫使卫国向赵国靠近。但是赵国此举打的无疑是魏国的脸,当时作为超级强国的魏国岂能甘心咽下这口气。

所以魏国令庞涓为大将军率领十万余魏武卒猛攻赵国。当时的魏武卒堪称是列国最精锐的部队,这支部队也是李悝变法的成果,魏国摈弃了传统的车兵,大力培育步兵,而吴起任河西郡守之后,对当地的形势深入了解之后,由此魏武卒诞生了。

此时的赵国在魏国的猛攻之下比阴晋之战的秦国好不了多少,大片国土沦丧,仅仅不到一年,便被魏国包围了邯郸。此时的赵国无力抗击魏国,因此无可奈何之下,唯有找齐国求救。

当时齐国为了维持天下平衡的均势答应赵国出兵,并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由此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的一幕就在此战上演了。

当时田忌主张立即发兵赵国解除赵国的燃眉之急。可是孙膑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此时救援赵国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先派遣一部分部队攻击魏国的平陵地区,让庞涓误认为齐军主将无能,之后在桂岭山地埋伏静待魏军回援。

最终如历史一样,因为庞涓带走了魏国大部分军队,造成了魏国内部防守严重空虚,最终在桂岭山地被齐军伏击。

为何说魏国过度嚣张必然导致自身衰落的历程

桂陵之战后的战国局势

此战对于魏国来说,虽然自身有了一定的伤亡,可是桂陵之战的失败并不能撼动魏国称霸的根基,因为赵国遭受到了这次魏国的打压不得不和魏国结盟向魏国靠拢。

但是事情本身有两面性,此战魏国虽然没有受到重大损失,但是此战却已经动摇了魏国的影响力。在这之前,魏国一直是堪称无敌的存在,但是桂陵之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其实魏国并非不可战胜。

而且孙膑的“围魏救赵”的战法开启了一个兵法的高度,让诸侯列国明白了什么是“兵者,诡道也”,原来仗也可以这么打,从此列国打仗并不再像春秋一样那么讲规矩了。反正只要能打败你,管他用什么办法,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围魏救赵也堪称是一个开端。

桂陵之战失败后,魏国也看到了东海之滨的齐国正冉冉上升的趋势,为了遏制齐国,魏惠王也改变之前单打独斗的作风方式,和三晋的赵国和韩国相结盟。

如果彼时的魏国一直能够保持这种良好的作风,那么以后统一天下的或许可能就是三晋之一了。要知道三晋同心则天下无敌,三晋离心则将被各个击破,而继魏文侯之后的历代国君都没有看到这一点,所以这必然导致了魏国的衰落,也间接导致了三晋的衰落。

为何说魏国过度嚣张必然导致自身衰落的历程

逢泽会盟,魏国太嚣张引起了诸侯不满

三晋结盟之后,魏国自桂陵之战后的损失也渐渐的开始恢复,魏惠王虽然恼恨庞涓在桂陵之战之中的失败却也还是让他做上将军。

魏国的强大是诸侯不愿意看到的,当然也包括西边的秦国。魏国打压秦国近百年,在春秋时期一直属于秦国的河西之地都被魏国夺走了,这一直是秦国心里的痛。

但是秦国虽然变法多年,此时也还不是魏国的对手,为了衰落魏国此时还得借山东六国的手。因此在公元前344年,秦孝公派遣商鞅入魏游说魏惠王称王,此时的魏惠王因为桂陵之战后魏国在国际上的声望开始下跌,因此对于秦国的这个提议也可谓是颇为动心。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开了逢泽之会,参加与会的有近十二个国家,魏国一时间声势大涨。但是魏国的这个举动引起了同盟国韩国的不满,也因此本来同盟的三晋再一次出现了裂缝。而韩国也渐渐的向另一大国齐国靠拢,此举引起了魏国的怒火,也由此爆发了“马陵之战”。

为何说魏国过度嚣张必然导致自身衰落的历程

马陵之战,魏武卒全军覆没,百年基业毁于一旦

公元前341年,魏国为了报复韩国在逢泽会盟之中不同意魏国称王的做法,命令庞涓率领魏武卒大举进攻韩国。

凭韩国的实力当然无法抵御强大的魏国,于是只能向东海之滨的盟友齐国求救。齐国窥伺霸主之位已久,而且他也不愿意看到魏国灭了韩国更加壮大。

但是秦国虽答应出兵,却也不愿意让自身承受太大伤亡,因此他必须得等韩国和魏国两败俱伤之时方可随机而动。

韩国由于得到了齐国的应允,因此拼尽全力来保卫国都新郑不被魏国攻破,直到韩国五战皆败韩国即将不保之际,齐国出兵。

和上次桂陵之战的做法一样,齐国率军猛攻魏国大梁,魏国因为将国内所有的精兵全部调去韩国了,因此不得不抽调围攻韩国的军队回师大梁。

齐国两次破坏自己的计划,魏国极度的生气,因此调转枪头将目标对准了齐国军队。

当然魏国此举已经达到齐国所预想的那样了,此战齐国所做的不仅仅是要救援韩国,更是要打垮魏国。

因此孙膑以减灶诱敌的方法来麻痹庞涓,当然我也对此有点疑问,有什么疑问呢?庞涓好歹也是成名一时的战国名将,孙膑的这招减灶诱敌之计其实乍一看也是有漏洞的,他为何还会孤军深入呢?

对此我也有种看法,那就是庞涓对于减灶诱敌是半信半疑,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因为孙膑。他们本是同门,庞涓却因为嫉妒孙膑而断他双足。但是孙膑在齐国发挥出了他的才华,桂陵之战中孙膑打败了他,更是令他蒙上被俘虏的耻辱,我想其实庞涓孤军深入其实也有想要雪耻的意愿。

当然,庞涓究竟怎么想的已经不得而知。反正庞涓最后按照孙膑的意愿进入了马陵山地,而预先埋伏在这的齐国军队见到魏国大军已经进入了伏击圈,霎那间万箭齐发。

而一向自恃无地的魏军竟然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势给打懵了,一时间阵型大乱。而庞涓看到这种情况,知道魏国已经无力回天,最终自刎。

马陵惨败让魏国一百多年的基业毁于一旦,当年吴起精心打造的魏武卒更是全部报销,魏国元气大伤,已经无力压服周边列国了。

魏国的元气大伤自然是周边列国愿意看到的,两次大败魏国的齐国也开始走向了称霸的道路。

而同样的西边的秦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变法此时已经急于证明自己的实力了,他们此时的目标就是秦国故土:河西之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3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战国初期魏国到底有多嚣张,战国七雄被他打了六个
...,中原国家都看不起这个国家。战国初期最威风的国家是魏国。魏国在战国初期是第一个变法的,是第一个称霸的。而且魏国的霸业持续了三代人,进行了半个多世纪。可以说战国初期完全就是魏国
2024-06-16 17:01:00
如果魏惠王重用商鞅,战国局势能否改写?
这个得分两层来看,对于魏国来说,局势改变不会太大,但对战国整体而言,改变将是翻天覆地的。对于魏国而言,情形根本不会好转,主要源于魏国已经没有深彻变法的土壤,而且由于身处四战之地,
2023-04-28 13:30:00
魏惠王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为何还执意攻打赵国?
...最后的赢家。不过,战国初期的赢家,并不是秦国,而是魏国,可以说,魏国是最先适应时代变革并且做出具体改革措施的诸侯国,这也是为何魏国能称霸战国初期百余年的根源所在了。但,对于魏
2023-05-06 10:07:00
魏国从霸主到衰落的历程及原因探究
...是最强大的国家,但实际上战国伊始时实力强劲的国家是魏国,但后来由于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迅速衰败了。魏国的开国君王是魏文侯,许多魏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他。正是他把魏国带到了一个新高
2023-10-21 07:55:00
赵国为什么定都邯郸?因为邯郸可以成就赵国的大国梦
...那就必须迁都。继续呆在太行山里,河北这个地方就会被魏国、齐国给蚕食掉。当然也有收缩性迁都,这时候就要考虑安全了。而最直接的安全,便是拉开足够的距离,给对手的进攻制造障碍。所以
2023-01-03 20:47:00
公孙衍为何在秦国被排斥?
...忠的职务,当在鲁国因为受到嫉妒待不下去时,白起去了魏国,为魏国奉献20多年,后来由于受到同僚的陷害和魏武侯的猜忌,在魏国待不下去时,又去了楚国效忠,吴起并不是不忠,效忠不同的
2023-08-27 06:19:00
魏文侯有多厉害?秦国不怕五万魏武卒,却怕他
一代明君,国之昌盛。战国七雄,魏国称霸。说起称霸的魏国,秦国连连喊怕。魏国与秦国又是发生了何等故事?魏国又有多强大让秦束手无策?有前途的国家离不开先锋,强大的背后必定有英雄支撑,
2023-01-22 16:31:00
秦国的崛起:从奋六世余烈到统一六国的历程
...盛,开了个好头。商鞅变法取得一定成效后,秦国击败了魏国,收复河西之地,河西之地是什么地方呢?这么说吧,秦国要生存,就得拿下河西之地;秦国要强大,也得拿下河西之地;秦国要争霸,
2023-10-03 15:44:00
这个国家被秦国用水淹灭,原因其实非常简单
魏国应该说是战国时期最早进行变法的国家之一,但是根据史书记载秦灭魏仅仅只有十个字,概要是秦灭魏用了水淹的办法,后来魏国就灭亡了。由此可见,秦国灭亡魏国并没有花费多大的功夫,而魏国
2023-05-08 14:1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