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粮食不够吃古人为什么不去开垦荒地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4-23 15:33: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现在我们的耕地非常紧张。紧张的原因,是因为人口很多,因此平均每个人的耕地很少。同时各种各样的建设,比如修路建房办工厂等等,又会占用很多耕地。以至于全社会都在呼吁,要保护耕地。否则的话,我们将会落得个粮食不够吃,再次闹饥荒的危险。

但是,古代和现在刚好相反。古代的人少,地多,粮食却也经常不够吃,这又怎么理解呢?

粮食不够吃古人为什么不去开垦荒地

有人可能会说,古代地虽然多,但大都是荒地。这些荒地都不怎么出庄稼,所以种了也没什么用,粮食依然不够吃。

荒地不出庄稼可能是真的。因为荒地的泥土少,里面会有很多石头瓦砾,同时大树的根须盘根错节,要想开垦出来,确实不太容易。

同时,古代的生产工具很落后,从最初的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人类经历了好几千年的时间。在大部分时间里,这些生产工具都很落后,无法用这样笨拙的生产工具,把荒地开垦出来。就算是后来出现了铁器,其实也很笨拙,其生产效率也不高。陶渊明曾写过一句“晨起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诗句,他又写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诗句,这充分说明,由于古代的生产工具落后,技术落后,就算非常辛苦,也没办法取得好收成。

当然了,有一利就有一弊。古代的荒地虽然不好收拾,却也有优势,就是腐殖质很多,这些腐殖质是天然的肥料,庄稼种在里面,也会有收成的。再说了,古人擅长于刀耕火种,他们经常会放一把火,把山林给烧光了。接着,便在这种烧过的地上种粮食。同时,古人还擅长于广种薄收,他们会撒出很多种子在里面,随便它生长。管理上也不会太在意。到了秋天的时候,能收多少就收多少。这样一来,也能有一些收成,断不至于太缺粮食。

粮食不够吃古人为什么不去开垦荒地

有人可能又会说,古代的水利建设不好,庄稼缺乏灌溉,只能靠天吃饭。如果出现干旱、水涝或者虫灾,就会影响庄稼的收成。这种情况,在古代经常出现。因此,庄稼欠收的时候总是非常多。

这个说法也是很有道理的。古代的水利设施确实不好,确实是影响收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战国末期,为什么秦国能够快速地脱颖而出,就是他们进行了包括都江堰、郑国渠在内的许多大兴水利建设。而正是这样的建设,才让秦国有了丰富的粮食,才为秦国的南征北战,做出了重要的保障。

但是,要进行这样的大兴水利建设,却并不容易,因为那需要非常多的人力物力。而古代统治者可能修万里长城,可能修阿旁宫,却很少有搞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郑国渠,也是因为韩国想骗秦国,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无心插柳的结果。还有京杭大运河,它是一个重要的灌溉工程。但是,当初隋炀帝修建的时候,并不是用来灌溉的,而是用来游山玩水的。可见,古代的统治者们,确实从来也没有想过,要真心修建水利工程。

不过,虽说古代的水利设施不是很发达,古代的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造成古代农作物的收成不好。但是,真正让古代总是缺粮的,却主要并不是这些原因。那么是什么原因呢?

粮食不够吃古人为什么不去开垦荒地

其一,统治者的折腾。

古代统治者,为了私欲,从来不会让老百姓安心地进行农业生产。他们总会把老百姓征集去打仗,去和别的国家和民族争斗,或者抢夺地盘打天下。就算不打仗,他们也会征集老百姓去修建很多大型的,供统治者玩乐的工程。

本来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足够的人力,并且需要青壮劳动力来从事农业生产,才会有好的收成。但是统治者把老百姓中的青壮年征集去干这样的事情了,种庄稼的就少了,荒地就开垦不出来了,因而收成就不好了。

我们只需要看看古代的“文景之治”就明白了,只要给老百姓一些时间,让他们安心地生产,他们就能让庄稼获得丰收,也就不差粮食了。

其二,统治者的剥削。

古代土地确实很多,但是,真正归老百姓占有的土地却并不多。大部分土地,都在地主手里。老百姓需要租种地主的土地,而且土地上的粮食,有很大一部分到了地主的手里。而且越是到了王朝末年,这样的情况越严重。

也就是说,实际上古代的粮食是不缺乏的。但是由于分配不公,大部分粮食在少部分人手里,因而造成大部分人缺粮的现象。杜甫所写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讲的就是这样一种现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3 18: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古代农民为何宁愿遭地主剥削,也不开垦荒地自给自足呢
...从春秋战国到民国时期,历朝历代其实都推行过鼓励开垦荒地的政策,但就跟我们明知成都附近有空地,却只能向银行借钱买房,不能随意建房一样,开垦荒地其实是一件费时费钱又不讨好的事情,
2024-02-10 10:13:00
古代总会出现粮食不够吃的情况,人们为什么不去开荒种粮呢?
...后,就算非常辛苦,也没办法取得好收成。其次,即使是荒地土地拥有者不是农民封建社会都是实行封地封侯的制度就连荒地都是皇上封给了那些宗亲、官员,大量的土地被权贵所占用,那是“火炉
2022-12-22 12:55:00
风雨党员桥 映照为民心
...4米。“这座桥叫党员桥,别看它不起眼,却让俺村的老荒地变成了丰收田,老少爷儿们永远记着党员们的这份恩情。”7月31日上午9点多,村民董玉朋感慨道。70多岁的董玉朋是经此桥去察
2023-08-01 00:37:00
拉萨茶巴拉村:千亩荒地变良田
...。 利用灌溉设备浇灌玉米幼苗。利用大型机械设备开垦荒地、清理石头。 茶巴拉村村民在播种玉米。长势喜人的玉米幼苗。 茶巴拉村村民在展示收获的玉米。茶巴拉村村民忙着秋收。
2023-10-05 13:46:00
古代皇帝提倡开荒,为何平民却投奔地主?
...产。春秋与战国时期,各个封建诸侯便开始提倡平民开垦荒地耕种。譬如,商鞅便废除了战国时期“井田制”,承认土地私人拥有。(开阡陌,废井田)问题来了:在此前提下,为何古代平民大部分
2022-12-17 12:28:00
...2015年,她从杭州回到阔别已久的农村,拾起了村里15亩撂荒地。六月的叶家坪村,田野里一片绿意盎然。叶金娥躬耕于田间,勤劳的汗水浸润在土地里,让这里的荒地变成了沃土肥田。几年
2024-06-25 10:44:00
让“沉睡”土地焕发生机
本文转自:恩施日报石灰窑村的高标准农田。乌鸦坝村荒地治理现场。(资料图) 全媒体记者 曾 月 通讯员 段 璇眼下,在恩施市红土乡石灰窑村刘家坪组,85亩高标准农田种植的玉米已经
2023-11-14 11:06:00
古时候的农民为何受气也不选择开荒呢
...的耕牛。 其次,即使你想方设法千辛万苦开垦出了一片荒地,还有播种这一关,大多数农民只能想办法去借,即使能借到,对于饥饿的农户,把宝贵的粮食撒到地里,是指望着靠收获来果腹度日
2023-05-19 14:36:00
凡人歌|夫妻路遇荒地着火,用衣服抽、矿泉水浇、脚踩……
...末出游中。“我们途经牟平区S207国道时发现,国道旁的荒地内有烟雾,当时车速较快,一瞬间以为是有人烧荒。”曹晋琳回忆说,“随后,突然反应过来,现在是森林防火戒严期,应该是草丛
2024-03-26 10:2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